APP下载

自拟清热止血汤治疗热毒炽盛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2016-09-15张娟珠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溃疡性白术结肠炎

张娟珠

(山西省阳泉阳煤集团三院,045000)



自拟清热止血汤治疗热毒炽盛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张娟珠

(山西省阳泉阳煤集团三院,045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属“泄泻”“痢疾”“肠澼”范畴,其中慢性复发型又属中医“休息痢”范畴,慢性持续型属中医“久痢”范畴。本病变主要位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35岁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1]。同时,对病程8~10年或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以及病程30~40年或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乙结肠炎患者,癌变率较正常人高出5~10倍[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3,4]。笔者在运用常规疗法结合自拟清热止血汤加减治疗轻中度、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中医证型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6]中热毒炽盛型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②年龄20~40岁;③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型。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③无法配合的患者。

方法

采用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所有被入选的患者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配合自拟清热止血汤组)和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组)。

1.样本数估算:根据文献资料,根据公式:n=2λ/(2sin-1-2sin-1)2。取α=0.05,β=0.1。经计算:n=33,因此每组需观察病例数为35例。

2.随机化方案及编码表设计:采用SPSS 13.0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编码表按病例入选的顺序进行排列。随机分配方案的隐藏采用完全的分配方案隐藏方法,即按顺序编码,装入密封、不透光的信封里。入选的病例被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

3.治疗措施:在患者首次就诊时,根据纳入和排除的标准选择符号要求的病例,患者入选后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随机分组。①治疗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颗粒500 mg/次,每日3次;配合自拟清热止血汤每日2次,每次400 mL。4周为1个疗程。自拟清热止血汤组成:败酱草30 g,黄柏15 g,白芍30 g,炒白术15 g,党参20 g,茯苓15 g,山药15 g,陈皮15 g,防风10 g,莲子10 g,白扁豆10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白茅根15 g,茜草10 g,炙甘草6 g。②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颗粒500 mg/次,每日3次。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次数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不良反应:无不良反应出现。

讨论

近年来,UC在国内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于2007年济南会议公布了“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4]。以上标准、方案和规范为制定我国UC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奠定了基础。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易感性、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遗传研究方面发现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免疫学方面认为多种因素参与了UC的发病,这些因素可能触发一个连续的慢性免疫过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等参与了此过程,这些效应细胞释放的抗体、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肠黏膜组织破坏和炎性病变;感染也是病因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感染可能作为UC发病的始动因子,引起免疫反应,或者作为抗原扳机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反应;环境致病因素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病系外因通过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机制,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细胞持久的损伤[7,8]。

目前治疗的目标就是减轻症状,延缓发展。最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3类: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但副作用较多,不推荐作为长疗程治疗或维持治疗;免疫调节剂,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无效或部分有效的患者,也是目前维持治疗最好的药物之一。目前的西医药物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所以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缩短了病程,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方由痛泻要方和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成。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对于脾虚肝旺之痛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9]。本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与白术,白芍相伍,辛香以疏肝脾,有燥湿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为佐使之用。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令脾健肝柔,痛泻自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痛泻要方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菌等作用。参苓白术散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60-461.

[2]贾林,李瑜元.消化内科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09-110.

[3]欧阳钦,Rakesh Tandon, KL Goh,等.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J].胃肠病学, 2006,11(4):233-238.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1-65.

[7]潘国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2): 103-104.

[8]宫健伟.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概述[J].胃肠病学,2007,12(1):58-60.

[9]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2015-10-16)

猜你喜欢

溃疡性白术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来源白术中5 种有效药用成分测定与比较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