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6-09-15高丽华兰玮玮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台阶上肢偏瘫

高丽华 兰玮玮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264500)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高丽华兰玮玮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264500)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存在不可逆的运动神经细胞损伤,所以其功能恢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预后效果[1]。针对神经细胞在损伤早期的可塑性特点,通过有效的康复锻炼,可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2]。另外有效的功能锻炼还可以加强脑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代谢和重组的产生[3]。因此,只有适时的系统化的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并注意循序渐进和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中枢神经受损的功能,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创造条件。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科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判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为60~80岁,偏瘫侧肢体肌力0~3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肢体瘫痪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下早期护理干预。

1.肢体摆放和体位转换(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定时翻身(每2 h/次)是预防褥疮的重要措施。开始以被动为主,待患者掌握翻身动作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为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偏瘫侧卧,此时偏瘫侧上肢应呈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呈伸髋,膝稍屈、踝背屈90°,而健侧肢体放在舒适的位置。仰卧位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缩,偏瘫侧上肢呈肩关节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呈屈髋、屈膝、足踩在床面上(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或帮助)或伸髋、伸膝、踝背屈90°(足底可放支撑物或置丁字鞋,痉挛期除外),侧健肢体可放在舒适的位置。健侧卧位时,偏瘫侧上肢有支撑(垫枕)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有支撑(垫枕),呈迈步状(屈髋、屈膝、踝背屈90°患者不可悬空)。

2.偏瘫侧肢体被动活动(发病后1~3周进行)。多数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不能或很弱,肌张力低。为了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偏瘫侧肢体为主。活动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一般为每日2~3次,每次5 min以上,直至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有助于患者的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偏瘫侧肱骨应呈外旋位,即手掌向上(仰卧位),以防止肩部软组织损伤,产生肩痛。

3.床上活动(发病后3~4周进行)。①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做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上举运动。②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偏瘫侧卧,双手叉握、伸肘、肩前屈90°,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面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踩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动作要领同前,只是偏瘫侧下肢的起始位需他人帮助,健侧卧时肢体摆放同前。③桥式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姿势并酌情持续5~10 s。

4.站立活动(发病后3~4周进行)。①站立平衡训练:通过重心转移进行站立位下肢和躯干运动控制能力训练,开始应有治疗师在偏瘫侧给予髋、膝部的支持,酌情逐步减少支持,注意在站立起始位双下肢应同时负重。②偏瘫侧下肢负重(单腿负重):健腿屈髋、屈膝,足踏在矮凳上,偏瘫侧腿伸直负重,其髋膝部从有支持逐步过渡到无支持。③上下台阶运动:患者面对台阶,健手放在台阶的扶手上,健足踏在台阶下,偏瘫侧足踏在台阶上,将健腿上一台阶,使健足与偏瘫侧足在同一台阶上,站稳后再将健腿下一台阶回到起始位,根据患者的体力和偏瘫侧股四头肌力量等情况,酌情增加运动次数和时间。

5.室内行走与户外运动(发病后3~4周进行)。在患者能较平稳地进行双侧下肢交替运动的情况下,可先进行室内步行训练,必要时可以加用手杖,以增加行走时的稳定型。上下楼梯的训练原则是上楼梯时健腿先上,下楼梯时偏瘫侧腿先下,治疗师可在偏瘫侧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在患者体力和偏瘫侧下肢运动控制能力较好的情况下,可进行户外活动,注意开始时应由治疗师陪同。

结果

效果评定:采用Fl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肢体康复情况进行分析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恢复越好,总分<50分为肢体严重功能障碍。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肢体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后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分, ±s)

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患病早期进行护理干预一直是临床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早期进行患肢的按摩与被动活动是防止和减轻二次损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4]。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从早期的体位摆放到床上的被动、主动康复训练,再到离床后的稳定性、协调性训练及生活能力训练等,医护人员及康复师根据病情及时更新训练计划,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2]陈海燕,蔡娜.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20):116-117.

[3]程瑞莲,黄娟,颜美霞,等.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94-95.

[4]吴玉方,陈芳,陈选兰.3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4(12):38-39.

2016-02-24)

猜你喜欢

台阶上肢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台阶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