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

2016-09-12李合敏

决策与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紧迫性毛泽东必要性

李合敏

[摘 要] 实行技术革命以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是毛泽东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既缘于他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又缘于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深刻认识,更缘于他希望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状况的急迫心情。为了顺利实行技术革命,他提出了“百家争鸣”、既要自力更生又要“洋为中用”、建立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既要着眼长远稳步发展又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等一系列战略性的方针政策,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技术革命;紧迫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8-0020-13

一、实行技术革命是毛泽东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行技术革命以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早在1940年,他就同延安各界人士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组织的第一个群众性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并在其成立大会上强调,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因此,“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1] 269。194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因此,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经济工作,其中许多人应该学习工业技术。”[2] 146-147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毛泽东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特别是面对蓬勃发展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落后状况,他不仅反复强调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3] 264,而且明确提出了“技术革命”的重大战略思想。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一份文件时使用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提法。他写道,只有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3] 316。其后,他又从不同角度多次阐发了这一重要思想。并于1954年6月指出,农业生产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两个带根本性质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第一个方针,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4] 497。在这里,毛泽东正式使用了“技术革命”的概念。1955年7月,他强调:“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3] 432 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这一点要认识清楚,要向全体党员进行深入的教育;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超过,把中国建设得更好[5] 507。

1957年以后,尽管“左”的影响日趋严重,但毛泽东依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技术革命问题,并且明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958年1月,他强调:“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从今年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6] 350-351 1959年底,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7] 120 1960年3月,他连续批转了几份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文件,要求必须加强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在一九六〇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8] 90。1963年5月,他不仅提出了科学实验是人类三大社会实践之一的观点,而且强调“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9] 293。从而把科学实验列为三大革命实践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问题。

即使是在极左思潮极度泛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也照样关注着我国的技术革命问题。1969年6月,他在批阅空军部队技术革新情况报告时精辟阐释了技术革命的内涵:“对每一具体技术改革说来,称为技术革新就可以了,不必再说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指历史上重大技术改革,例如用蒸汽机代替手工,后来又发明电力,现在又发明原子能之类。”[10] 49就是说,“技术革命”较之“技术革新”具有更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应当是指在技术上带有根本性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个批示不仅区别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不同含义与特征,对“技术革命”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更通过列举蒸汽机、电力、原子能三大标志,科学概括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次革命,从而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技术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直到1975年,毛泽东关于技术革命的思想仍然没有停止。他不仅支持邓小平主持的包括科研工作在内的全面整顿,并且经他审阅定稿,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1964年三届人大提出的关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1] 1716-1717endprint

正是在毛泽东“技术革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掀起了全国性的技术革命浪潮,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体系,使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喷气火箭、生命合成和生物遗传等一系列尖端科学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创造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科学和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实行技术革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毛泽东之所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并反复强调技术革命问题,既缘于他对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态势的敏锐把握,又缘于他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深刻认识,更缘于他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使社会主义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急迫心情。正如他所一再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 329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由于其发展日新月异,更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3] 395由此出发,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12] 12。

(一)我们正处在“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进行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这次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开创了人类社会的“蒸汽时代”,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3] 277 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的全面发展,不仅使煤铁资源的开采规模迅速扩大,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而且还出现了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来的生产生活状况,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革命以原子能、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至今仍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人类开始进入了“信息时代”。这次革命不仅扩大了工业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空间,而且还使原子能、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半导体、宇航、激光、海洋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蓬勃兴起,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发展高新技术,推广其应用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对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时刻关注着世界大势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毛泽东更早在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提醒全党,我们正处在“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正是基于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及其深刻影响的科学把握,毛泽东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实行技术革命的伟大号召。

(二)实行技术革命是尽快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观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明确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14] 1079。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2] 206。我国在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之后,就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科技政策手段,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再三指出:“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15] 319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这里的“工具”,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具,而应当主要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能够进行现代化大生产的机器设备(包括自动化设备)。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不仅反复要求党的干部要学习自然科学、学习技术科学,主张在全体人民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在全国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风气,而且坦率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振聋发聩地告诫全党,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7] 351。在这里,毛泽东深刻揭示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而且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实行技术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幅度地、快速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endprint

(三)实行技术革命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对于推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日益重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成为一个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了更广大的群众而运用它们”[16] 124。对于列宁的这一重要观点,毛泽东高度认同。早在1944年,他就从科学技术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的角度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2] 207。他还进一步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关键来抓,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并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迅速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为新的社会制度奠定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才能建成社会主义。他一再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3] 438不仅如此,他还从我国近现代史上多次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沉痛事实中,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论证了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实行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我国近代以来之所以多次挨打,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即使是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7] 340。因此,我们必须实行技术革命,超常规发展,尽快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状态。

鉴于当时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和冷战,特别是中国面临着抵御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核讹诈、核垄断的严峻国际形势,为了增强国力,巩固国防,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6] 27。因此,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在抓“两弹”的同时,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又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经济技术上卡我们脖子,国内又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期,他仍然强调“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7] 341,要求对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决不能放松下马。在毛泽东的直接支持下,我国很快把“两弹一星”搞上去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深刻指出的那样:“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7] 279

三、实行技术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

毛泽东深知,要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我国实行技术革命,实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能够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因此,他在强调技术革命及其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同时,还对如何实行技术革命提出了基本构想。

(一)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

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活动,都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认识未知世界的复杂性,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是经常发生的,科学技术上的是非真伪也并不是可以轻易作出正确判断的。并且,人们总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要正确地处理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是非问题,实行技术革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营造和谐宽松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毛泽东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并依据人类认识规律,提出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他一再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并且,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发展科学文化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6] 54-55,229-230,278。

毛泽东亲自关心遗传学的“百家争鸣”问题,对行政干预学派争论的错误进行批评,鼓励受到压制的遗传学家坚持真理,从而推动“百家争鸣”方针贯彻执行的做法至今仍然传为美谈。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采用行政手段和政治压力取缔摩尔根学派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工作,并粗暴对待摩尔根派学者。1950年7月,毛泽东在北京农业大学领导人力图为自己所犯此类错误申辩的一份报告上批示,“这个报告里所表现的作风是不健全的”,这位同志“思想中似有很大的毛病”。并在反映同一问题的另一份材料上批示:“必须彻查农大领导,并作适当的处理。”[18] 433 1956年4月底5月初,毛泽东多次以自然科学尤其是遗传学方面的问题为例,阐述向外国学习和学术争论问题。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当年8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并以“百家争鸣”方针为指导,系统地纠正了过去的错误。1957年4月,当毛泽东读到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后,非常赞成。他要求《人民日报》转载该文,并且亲自代拟了“本报编者按”:“这篇文章载在四月二十九日的光明日报,我们将原题改为副题,替作者换了一个肯定的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意见来。”[12] 453-454他为作者改换的题目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个简明而精辟的论断,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也是对“百家争鸣”方针的深刻阐述。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我国的遗传学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endprint

(二)必须坚持既要自力更生又要“洋为中用”的方针

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同样,他对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实行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充满自信。1958年,他在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同时,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走我国自己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他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6] 380 1964年底,他在谈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时进一步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7] 341 1970年,他在会见外国友人时从中国自己的具体实际说:“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农业。不要依靠外国。可以进口外国技术,利用外国的技术人员帮助你们训练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但是要自己搞。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帝国主义还是要整你们的。”[10] 106特别是如果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不能自主研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正是由于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严密技术封锁,后来又因中苏关系恶化而难以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技术领域的成功。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水是怎么构成的,人是猿变的,世界各国都是相同的”[6] 82,78。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它的基本原理具有世界普遍性或国际性。这就决定了科学技术能够在各国各地区之间进行传播和转移而互相交流。并且,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在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往往可以快速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样,我国也必须尽可能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为我所用,才能尽快实现技术革命,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因此,毛泽东在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大力倡导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他指出,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 [6] 81,42。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可能指望人家拱手相送,而只能靠我们自己自主创新。我们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消化吸收,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创造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做到“洋为中用”。“洋为中用”与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成果,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越强,吸收外国先进成果的能力也就会越强。“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6] 82。基于“洋为中用”的目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要遵循正确的方针。“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6] 41。就是说,学习外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避免形而上学绝对化。对于外国的东西既不能不假分析地一概排斥,搞“关门主义”,又不能不假分析地一概照搬,搞“全盘西化”。

(三)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毛泽东“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19] 43。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专家和知识分子作为和平建设时期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经济文化建设者进而决定着国家强弱兴衰的关键因素,更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一再告诫全党,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更需要知识分子,没有科技人才就不能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6] 2。然而,我国大规模经济技术建设与人才短缺的矛盾却十分突出。据统计,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高级知识分子,1949年仅有6万多人。到1952年底,全国总人口近5.75亿人,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158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仅有42.5万人,全国平均每万人口中不到7.5个科技人员,每万名职工中也只有269个科技人员。这40多万科技人员按门类分,工程技术人员16.4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2.6万多人,教学人员12.1万多人,农林业技术人员1.5万人,科学研究人员仅8千人。即使到1955年底,虽然各类科技人员有了较大增加,但科研人员也仍然只有1.8万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只有21万多人。同期每万名国民中的在校高校学生,苏联是86人,波兰是50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更多,而我国却只有5人[5] 499-500。

显然,我国要卓有成效地实行技术革命,尽快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尽快培养大量的各个门类的科技人才。毛泽东在1957年7月急迫地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这个任务,应当在今后十年至十五年内基本上解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全体人民,人人都要懂得这个任务,人人都要努力学习。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这个新部队,包含从旧社会过来的真正经过改造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的一切知识分子)。这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伟大任务。”[12] 550同年10月,他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不仅再次强调了建设科学技术队伍问题,而且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也要实行知识化、专业化。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我们要在这十年内(科学规划也是十二年,还有十年),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我们的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都要努力争取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并要求:“我们的同志,无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我看也要搞一个十年规划。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6] 309只有这样,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成为技术革命的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能成为技术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和推进者。在毛泽东关于造就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政策。从而,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极大地调动了国内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使一大批在国外的科学技术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报效祖国。endprint

(四)既要着眼长远,稳步发展,又要集中力量,争取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毛泽东认为,要实行技术革命,迅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有一个既有宏伟目标又有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的计划。1956年1月,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6] 2据此,当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组织下,汇集600多位科学家,并邀请近百位苏联专家,历时数月反复论证,编制出《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的指导下,规划纲要提出了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并确定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学、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等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项目或课题,为当时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提供了行动纲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启动,促进了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航天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尖端科学技术打下了基础。1963年,国家科委在中共中央科学小组领导下,又提前着手制定了中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一九六三年——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总要求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和急需方面,掌握60年代的科学技术,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特别是在两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及其实施过程中,面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严峻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党中央果断决定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1956年,国家在制定第一个发展远景规划时,把原子能和平利用列为12项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1957年,我国开始研制发展包括导弹、原子弹在内的尖端武器。随之,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7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20] 511,并要求国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五大类型科研单位以及工业卫生和防护医疗等部门协同作战。1962年11月,毛泽东在批阅二机部关于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规划的报告时指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21] 683当月,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以周恩来为主任的15人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1965年,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被统一纳入其领导范围之内。坚强有力的领导,全国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的大力协同,使我国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的工作顺利进行。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带动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填补了许多学科空白,为我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紧迫性毛泽东必要性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试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