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WDEP”模式法,尝试改变攻击型学生
2016-09-10谢壁妆
谢壁妆
〔关键词〕攻击行为;“WDEP”模式;班级管理
“WDEP”模式法也被称为差别强化法,该模式非常适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WDEP”中的“W(Want)”代表“愿望”,“D(Doing)”代表“行为”,“E(Eualuate)”代表“评价”,“P(Plan)”代表“计划”。通过“WDEP”模式,我们对学生提出期望,引导学生制订针对不良行为的“行为改变计划”,让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从而实现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逐步矫正。
引 言
那天,收到一个简讯:“小谢,好久不见。”查了好久,原来是一名学生发来的。“小谢,偷偷跑去学校看你,怕打扰你。”“如果想见老师,我随时欢迎啊。”“很想你。”“哇,被我训了一年,被训上瘾了?”我故意凶巴巴地说。“呵呵,几个月没被人训着,还真不习惯,不过,我现在基本不动手了,你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嘛,小谢,好好保重,我会去看你。”我呆住了,心里却有些感动。这真是他吗?是的,是那个曾经让我对教育产生迷茫,让我费尽心机极力要改变的学生。我的思绪,飘回了一年多前……
那一段故事
那天,学生小钊,一个让教过他的老师无一不为之烦恼的学生(从文武学校转学而来,暴躁的脾气以及爱攻击别人的行为全校闻名)被值日生拉着站在了我的面前。除了班里的值日生,还来了个校值日生。“谢老师,你,你要给我做主,你们班的小钊打了我……”校值日生抽噎着,小钊倒是一副壮士断腕的样子。在询问下,我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钊因为仪表不整洁,被值日生拦住,他便动手打了值日生。我还没开口,他便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让我在那么多人面前丢脸,我当然要打他。”其实,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例如: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发笑的恶作剧,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他当面毫不在意,背后却谩骂开来;体育课上输了篮球比赛,他暗自不服,放学后在校外把进球最多的同学揍了一顿……
面对小钊的恶劣行为,我狠狠批评了他,随即又把他的情况告知给他爸爸。隔天,他来上学的时候,手上贴了创可贴,大腿上布满了伤痕,上衣中间掉了两颗扣子。我心里一颤,忙拉着他询问了起来。“这是昨天晚上被我爸打的,哼,总有一天,他会拿我没办法的。”看着他凶狠的目光,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亦充满了担忧,没想到我的一个电话,却让他受到这么大的伤害,我更没想到小小年纪的他,攻击性与报复心理这么强。我拿出了红药水,为他擦洗了伤口,并拿出针和线,准备为他缝好衣服。他连忙说:“老师,没关系,我习惯了。”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明白光是关心、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得从心理问题的成因去研究对策,对症下药。经过多方调研,我制订了教育干预计划。
调研,整合干预计划
对症才能下药,找到小钊产生行为问题的根源,才能根治。我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先后找到小钊的科任老师、同学、家人了解情况。原来,小钊的父亲有轻微的暴力倾向,从小对小钊实行的是“棍棒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小钊也形成了“以暴制暴”的行为模式;教师们对小钊的屡次教育收效甚微,索性把他列为“后进生”,于是,小钊也心安理得当起了“后进生”。对这样一个受不当家庭教育影响以及缺少关注从而导致个性偏执、产生心理障碍、具有迁怒性及模仿性攻击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必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于是,我与科任教师、班干部、家长等一再沟通,制订了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开始对他进行各方面的行为干预。
一、提出期望,激发自我认同感
面对这样的学生,说理、威逼、利诱等方法对他来说已司空见惯,必须另出奇招。班会课上,我与学生商量:“你们需要别人照顾,谢老师也一样,我们一家人,要互相照顾对不对?”“对。”“老师需要一个同学当我的秘书,照顾我,你们谁愿意?”学生们一听都笑了,考虑了一会儿,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小钊,他也慢慢举起了手。我慢慢说:“那就请小钊来照顾老师吧,他有力气,又讲义气。”学生们都笑了,小钊也笑了。
下课时我把他拉至办公室,对他说:“你是老师的秘书,也是老师最亲近的人,以后,你要照顾好老师,还要多帮忙处理一些事务,你能做到吗?”“老师,我试试吧。”“ 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知道你有一些缺点,但没关系,我会帮你,你愿意吗?”小钊感激地看了我一眼:“谢谢老师,我会努力的。”
让小钊任“秘书”一职,既表达了我对小钊的信任与期望,也体现了对小钊的认同,而从老师的信任中,小钊产生了自我认同感。“亲其师,信其道。”我知道,已与我缩短了心理距离的小钊,会听从我的引导的。
二、行为干预,加强自我控制力
(一)实施家庭教育行为干预
对小钊的教育,我选择了从他的家庭入手,尝试以对父母的家庭教育行为进行干预。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同他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采用辱骂、踢打的教育方式。
在与小钊的家长多次交流之后,他们开始改变以往的家教方法,抽出时间真正去关心小钊。在随后的时间里,当小钊犯错时,他的父亲也极少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而是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疏导的教育方式,使小钊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得到改善,这为他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攻击行为干预策略
1.手之控
(1)沙包宣泄
我和小钊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以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小钊,你这么冲动,终有一天会出事的,要不这样,老师给你几个小沙包,你身上带一个,生气的时候就用力捏它,提醒自己不能欺负同学,释放一下自己多余的能量,你看,这个方法可行吗?”小钊想了想,同意了我的建议。
(2)表格记录法及代币奖励法
在取得小钊的同意之后,我给了他一张表格,让他自己用正负号作好记录,每天分上下午记录并让纪律委员及班里同学对其进行监督。如果没有招惹同学,没有动手打人便记个“+”号;如果没做到,就记个“-”号;如果这一天刚好都有,那么就只能互相抵消;如果有两个正号,就奖励他听十分钟的歌,而且是用MP4播放给他听;如果累计到十个正号,而负号少于三个的话,便能得到一张班级特有的“嘉奖令”,一张“嘉奖令”可以换一朵康乃馨在母亲节送给妈妈,这是最受班里学生欢迎的。他高兴地接受了,我也及时地把这一方案与小钊的父母进行了沟通,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3)允许过程反复
第一天,第一次实施,小钊紧张得如同第一次上战场,紧紧地捏着沙包。看着他的模样,有同学不小心笑了出来,他看见也忍了下来。我忍俊不禁,赶紧表扬他说:“看来,你还是蛮有自制力的嘛。”他得意地看我,在表格中写了个大大的正号。第一天他获得了两个正号,由此获得了十分钟听歌的奖励。
第三天,小钊的父母打电话反映小钊在家面对邻居孩子的挑衅,忍住没去理睬。听到反馈,我有些许高兴,但我知道,还得继续关注,攻击型的孩子情绪较不稳定,要彻底进行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
第四天一下课,小钊摇头晃脑地想走到操场散散心,这时,因为顾着玩手上的沙包,一不留神碰到了正在着急补作业的小张,小张一急,“你凭什么撞人,混蛋。”“你骂谁?”“谁接话就骂谁,真混蛋。”学生们都围了过来看着小钊,他脸上挂不住,一拳便朝小张挥了去……
听到消息后我急忙赶了过来,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我对小钊说:“该记哪个符号,你自己看着办吧。”小钊争辩着说:“老师,这次是他先骂人的,我不是故意的。”我盯着他说:“我们约定的是没有动手打人便记个‘+’号,如果做不到,就记个‘-’号,记得吗?”小钊想了想,无奈地在表格上记了个“-”号。当然,过后我各自批评了两个学生的不当之处。
接下来,类似这样反复的情况还是会偶尔发生,但总体情况越来越好了。
2.让“手”有事可做
在教育小钊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与班里篮球打得好、成绩和纪律也好的小吴关系比较好,于是我动员小吴去帮助他,把小吴调到他的旁边,督促他学习,并在课余时间与他切磋篮球。由于课余时间与小吴经常进行篮球切磋,小钊的“手”忙得很,也就没多余的时间去攻击别的同学了,而且由于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小吴,受到了小吴的影响,小钊慢慢懂得去学习他人好的方面。
3.进行情绪干预
在行为干预的同时,我还注重及时对小钊进行情绪调控,引导小钊宣泄负面情绪,教给他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例如当情绪不稳定时可以大哭大叫一番;可以做一些运动,如慢跑、打篮球,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或者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来转移不愉快、压抑的情感,用愉快的游戏来缓解消极体验。在游戏的过程中,我让小钊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体验攻击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快与伤害,培养他换位思考能力。
三、多方评价,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
(一)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我及时对小钊的良好行为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也对小钊一些坏习惯进行批评指正;允许小钊行为反复,在反复的过程中引导其不断修正;鼓励小钊做自身纵向对比,每周一次对小钊的情况进行总结,让他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二)多方评价促进步
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既有老师的评价,小钊的自我评价,也有家长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小钊的认同与评价。因此,我大力动员同学们对小钊进行帮助,让小钊体验集体的温暖。
我深知攻击型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朋友,缺少别人的关注,才用攻击性行为引起教师及同学的关注,以达到凸显自我或保护自我的目的。因此,干预的过程中,我重视集体监督与教育的力量。一天早上,我到学校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向我跑来,急着向我汇报:小钊在学校里捡到了十块钱,已经交给了主任。我心中一喜,决定抓住这个契机来鼓励他、感化他,并在班集体中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注、互相监督的氛围。
回到了班里,我特意让那几位学生在全班面前把这件事讲给同学们听,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趁机组织了一个小活动:让小钊说说自己的优点。他站了起来,不知所措,好久蹦出一句“我没有优点”,便把头埋到了胸前。学生们都愣住了,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列举了他的优点:如果老师有什么不好拿的东西,他会主动地上前帮忙;如果有同学东西没带,他会大方地借给同学……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小钊涨红了脸,感激地望着大家。我趁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小钊笑笑说:“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我会努力做到,请同学们监督我!”在同学们的表扬中,小钊感受到了集体的善意与关怀,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增强了他战胜自我的决心。
那一段故事的结局
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干预,通过家校共同的努力,小钊渐渐地打开了他的心窗。他会自己登记表格,得到的正号也越来越多,最后,他慢慢地改掉了随意攻击别人的行为。从一开始的经常打架到现在的偶尔与同学起冲突,昨日的问题少年已渐渐转变成一个让人喜欢的学生。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缺点,还有着许多的反复,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坚持,他的表现会越来越好。
教育感悟
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管老师和家长采用哪种方式来帮助他,重点在于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点,减少环境的刺激。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不忽略小事,将小事情分析清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儿童期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孩子必然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枫溪小学,潮州,5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