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教学变量打造高效课堂

2016-09-10王鸿雁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前置讲授矫正

王鸿雁

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当做一个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系统,从具体教学情境出发,把握多种教学变量,应用反馈矫正机制,有效地对前置知识、课堂时间、输出信息、课堂反馈、课堂合作等进行控制,才能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控制好前置知识基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两点:一是备前置目标与教案。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备前置目标,写前置教案;二是上好前置知识课。根据新授课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前置知识的教学。

对于基础差、知识缺陷严重的后进生和后进班,教师应进行集中、系统的补救,必要时甚至可以停止新授课进行强化补救。对于其他需要补救的前置知识,则通过个别补、学习小组互相补、全班补或布置前置作业、进行前置性复习等办法来解决。

二、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控制

一是限制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活动时间。为了给学生提供消化的空间,教师讲授点拨的时间不得超过课堂时间的1/2,学生内化、有序训练的时间要保证占课堂时间的1/2以上。

课堂时间分配上的限制,将会促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讲授效率与讲授质量,从而克服传统课堂上由于教师泛泛重复教材时学生的漫不经心、消极被动所造成的时间浪费,将“增加学生实用的学习时间”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时间意识,提高时间有效利用率。高效课堂的特点是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课时目标,教师就必须珍惜课堂的分分秒秒,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利用率。比如,教师投放训练题组时,明确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要想在既定时间内达到某种教学效果,必须从时间安排的可能性出发对教学动作做出优化选择,对某些教学环节做必要的调整。比如,前置知识的补偿教学,不超过5~7分钟的可安排在课时内解决;若前置任务很重,超过课堂1/4~1/3的时间,就要想办法在新授课之前放在预习或自习中予以解决,至于例行公事、与前置知识无关的复习提问,可以毫不留情地删去。

三是抓住最佳教学时间,确保课堂高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一堂课中,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时间是每堂课的第5分钟到第15分钟之间。因此教师的精讲点拨、思维的引发要安排在这段“黄金时间”以内,让学生在良好的思维状态下去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实现知识的内化,攻克教材的难点。等到学生注意力曲线开始下降,兴奋点开始分散和转移时,教学活动已向课堂实践转移。新的教学情境、新的刺激缓解了学生某些感官的疲劳,使教学过程出现新的活跃点。

三、控制教学信息传输质量

一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信息输出质量。为了提高信息输出的质量,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实验因素,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小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输出的信号从单一的刺激听觉,扩大到刺激视觉、运动觉、嗅觉等。

比如,将抽象的语言叙述变成实验加分析,或者把实验从教师的演示操作变成每个学生的小实验、小制作,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和思维。

二是调动学生的情感,降低信息干扰强度。教师要先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动机,让学生在情绪饱满、兴致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而且要注意教学情境、教学动作的转换和穿插,在穿插和交替流动过程中使学生的各个感官交替接受不同的信号刺激,增加输入信号的有效性,降低干扰强度,缓解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

四、加强对课堂反馈的控制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反馈矫正机制。

一是察言观色。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是学生接受信息、思维反应的晴雨表。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演示、启发引导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身体动作,及时变换讲授角度,调整教学环节,以提升教学效率。

二是投石问路。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领会程度及理解深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两个问题,如石子击水,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以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势利导,逐一解决。

三是动态矫正。教师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过程矫正”。其一是引发小组活动,将能诱发多向思维和容易出现思维错误的题目交给小组讨论。教师或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或巡回聆听各组的争论,从而调整矫正的方案,采取个别的或集体的补救办法。其二是投放课堂系列题组。教师将对应课时目标,具有覆盖性、层次性、阶梯性的题组投放课堂,引导学生或口答、或议论、或笔算、或板演。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课堂实践,同时学生的行为缺陷、逆向思维、错误思路将在这个过程中明显地呈现出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再讲解、示范、启发、矫正。

总之,实施课堂反馈控制应遵循如下原则:及时I生原则,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发现偏差,及时矫正;准确性原则,教师要提高对信息实质的分辨能力,力求矫正准确、科学;适度性原则,在纠正偏差时防止导致另一种偏差产生;随机性原则,教师要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随机矫正。

五、实现对课堂合作的控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建立由前后桌四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由该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适当注意中、差学生的搭配。课堂中常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合作探讨。当教师将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投放给各学习小组时,在组长的主持下,组员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委托一名组员充当小组发言人,与其他组交流,组间竞争。

二是合作矫正。中、差生在课堂训练中所出现的疑难和差错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十几种或几十种差错、疑难进行矫正和释疑,然而学习小组的成员却可以做到。他们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可以用彼此便于交流、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解答,有的甚至用小演示、小实验解疑,矫正十分有效。

三是合作评价。课堂系列训练与当堂反馈之后,教师出示答案,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批阅,既能使评价公允准确,又能彼此借鉴思路和方法。

四是适度竞争。为了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经常设置一部分抢答题,让学生举手抢答,或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训练题。教师统计按时完成题目的人数,鼓励做题速度陕、准确率高的学生。

密切合作又适度竞争,促进了积极向上课堂气氛的形成,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目标达成度,践行了“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这一核心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前置讲授矫正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前置学习任务的设计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核磁共振对妊娠晚期子宫后壁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分析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自媒体,高中生物前置性学习的“好帮手”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