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016-09-10万莉莉陈海苑冼鉴辉区绍祥
万莉莉 陈海苑 冼鉴辉 区绍祥
〔摘要〕在“自我实现的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对培智学校教师、智障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的校本课程从 “生长过程”“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性侵害的预防”五个领域制定目标和编写内容,并明确实施“性教育课教师—其他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教学策略,从主体、对象、时间、内容、标准五方面构建评价体系。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低年级智障学生的与性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后均比教学前有显著的进步。
〔关键词〕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3-0014-04
低年级智障学生虽暂未进入青春期,但存在正常的性本能,心智发育迟缓导致他们易出现种种与性相关的行为问题(如男生在公开场所玩弄生殖器、女生当众谈论胸部发育问题)。鉴于中、高年级智障学生出现更多与性相关的行为问题,引起了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1-3],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天津市河西区启智学校专门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相对而言,低年级智障学生的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在“预防性与养成性教育先行”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低年级智障学生的性教育校本课程刻不容缓。
一、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一)理论依据
2012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大纲试用与修订”项目组提出“自我实现的性教育”理论。该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以个体差异为基础,提出建立点面结合的性教育系统,将团体教育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并把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马斯洛的七个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性需要;安全需要——亲子关系、性保护;归属和爱的需要——同伴关系、亲密关系;尊重需要——异性交往中的自我;认知需要——对性的好奇心,认识“性”;审美需要——性与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格完善[4]。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课程立足于低年级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依据
本研究从性生理、性心理、性安全三方面了解智障学生对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及家长对智障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程度,其中性生理知识与技能包括“生长过程” “男女性特有健康问题的处理”,性心理知识与技能包括“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婚育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爱情的指导”“传媒中性信息的处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包括“性侵害的预防”“安全性行为”。此外,本研究对学生年龄、教师教学程度、家长教育程度作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年龄显著影响他们对性生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不影响他们对性心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换言之,性生理知识与技能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在相应的年级进行教学;性心理、性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可以在任何年级开展。
此外,本研究调查本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内容的态度,要求教师、家长选择对低年级智障学生的前三项性教育内容,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对“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和“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的选择比例相当,并且超过五成,即这两项内容均被教师、家长视为低年级智障学生的学习重点,需用较多的课时去教学。另外,教师和家长对“生长过程”“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性侵害的预防”的选择比例均多于20%,两者比例悬殊,即这些内容需出现在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中。至于其他内容,教师和家长均较少选择,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可暂不考虑。
二、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制定课程目标
参考已有的普通学校低年级学生性教育课程[5,6],结合本校教师、家长对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内容的态度,本课题从 “生长过程”“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性侵害的预防”五个领域制定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详见表2。
(二)编写课程内容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本研究从 “生长过程”“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与家人的交往和对亲情的指导”“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对友情的指导”“性侵害的预防”五个领域编写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详见表3。
(三)明确课程实施策略
本研究建议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性教育课教师—其他课教师—学生家长”的协同教学策略。
在课前协同阶段,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一同了解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的基准线水平(包括性教育课教师用评量表前测;性教育课教师向其他课教师访谈;性教育课教师让家长填写调查表),确定该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另外,性教育课教师充分尊重家长意见,通过协议书询问家长是否愿意让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内容。
在课堂协同阶段,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合作授课,例如与生活适应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如厕训练,与班主任共同开展预防性侵害的教学,与宿舍区的生活辅导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穿着行为。另外,性教育课教师借助家庭作业,与家长沟通每周的教学内容,以便家长在课外继续辅导。
在课后协同阶段,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性教育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家长一并评价学生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包括性教育课教师用评量表后测;性教育课教师向其他课教师访谈;性教育课教师让家长再次填写调查表),反思协同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四)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本研究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时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五方面构建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其中,评价主体有性教育课教师、其他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评价对象即每一名低年级智障学生。评价时间为课堂教学中或单元教学结束后。评价内容是学生与性相关知识、技能,或其他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评价标准分为“无论教师如何提示,孩子都不会做”“教师拉着孩子一起做”“教师示范动作,孩子会模仿着做”“教师指××,孩子会做”“教师只用陈述句提示,孩子会做”“教师只用疑问句提示,孩子会做”“不用教师任何提示,孩子会做”七个等级,依次计0、1、2、3、4、5、6分。家长的评价标准分为“孩子很多时候不会说/做”“家长教,孩子有时不会说/做,有时会说/做”“家长教,孩子很多时候会说/做”“孩子有时会自己说/做”“孩子很多时候会自己说/做” 五个等级,依次计0、1、2、3、4分。
三、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本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法,运用上述低年级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及内容,自编性教育教材(共“男孩女孩上厕所、穿衣服”“我的家、我的学校”“有人给我东西”“有人带我走”“它们是隐私部位”“可以掀起衣服看隐私部位吗”六个单元),抽取15名低年级智障学生(男生8人,女生7人)组成实验班,每周上两节性教育课,每节课40分钟,历时四个学期。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及结束后,性教育教师自编评量表(如“男孩女孩上厕所、穿衣服”评量表,评量学生与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结果发现学生在教学后与性相关的知识、技能均比教学前有显著的进步,详见表4。
此外,从其他课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可见,低年级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与性相关知识、技能,例如上厕所时关门、在家里想吃东西时向家人求助,看到教师或同学能主动打招呼,隐私部位不适时到隐私场所才掀起衣服查看。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智障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编号:2013B29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小燕. 智障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案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12(5):53-54.
[2]戴慧敏.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智障儿童青春期性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3(7):6-7.
[3]孙春霞. 如何引导智障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J]. 现代特殊教育,2014(9):37.
[4]上官芳芳,李甦. 中美青少年性教育的理论建构比较[J]. 国际生殖健康 / 计划生育杂志,2012,31 (39):197-202.
[5]胡萍. 中国儿童性教育全彩绘画读本:成长与性(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刘文利.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广州,511450)
编辑/王抒文 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