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趋势和问题(上)

2016-09-10汉斯·德维特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15期
关键词:动因国际化全球化

[荷]汉斯·德维特

编者按: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任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南非纳尔逊·曼德拉都市大学研究员,曾经创立欧洲国际化教育联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德维特教授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他撰写的《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趋势和问题》(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and its Assessment,Trends and Issues)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动因和方式进行了阐述,并对欧洲国际化策略的评价、存在方式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相关指标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创造性的结论。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优良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一、概述

过去25年,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欧洲已经成为政府、高等学校、学生团体和相关认证机构的重要议程。受20世纪80年代欧洲教育科研领域合作交流的影响,教育国际化这些年来已经从适应性的战略问题发展为主动选择的战略问题,其焦点、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商业化等方面正在挑战合作的传统价值。同时,课程和教育过程的国际化(又称为“本土国际化”)已经变得和传统的国际流动(包括出国攻读学位和国内学位课程中包含的短期出国学习)一样至关重要。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的讨论也不断增多。

在国际、国家及相关组织的文件与目标陈述中,国际维度及高等教育在全球中的位置越来越受到重视。阿特巴赫(Altbach)、赖斯贝格(Reisberg)等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大学受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学术制度、学者和研究国际化的规则运作。21世纪全球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从拉丁语在中世纪欧洲主导学术界以来,英语作为当今科学界交流的主导语言是其他语言无可匹敌的。信息通信技术也推动了快捷、简便的交流方式的发展。同时,这些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出版社、数据库及关键资源的所有权,它们主要被发达国家顶尖大学及跨国企业所掌控。

正如范德·文德(Van der Wende)所指出的那样,很多欧洲大陆国家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但是,随着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合作模式逐渐转化为竞争模式。

在五所欧洲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践中,德维特(De Wit)指出了他们的不同之处。三所北欧地区的大学和两所南欧地区的大学为达成国际化的目标,在采用合作和竞争两种国际化的方式时有着明显的不同——南欧地区的两所大学坚持传统的合作方式,一所北欧的大学坚持激烈的竞争方式,另外两所也正在形成竞争的方式,尽管北欧这三所学校在欧洲项目的合作框架中呈现出合作的状态。这些方式描绘了一幅关于国际化合作向竞争模式转化的蓝图。换句话说,在欧洲及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的,而是存在不同的声音和方式。国际化战略是大学在综合考虑特定情况、学校类型、如何对待本土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果。弗罗利希(Frolich)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是学术活动国际化的固有本质、外在需求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的综合匹配。

但是,在一项关于欧洲国际化战略的比较研究中,弗罗利希、 维加(Vega)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呈现复杂的、多维度的、碎片化的状态。推动或者阻碍国际化活动的因素不仅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背景,还受到规范和文化的影响,如历史和文化、学科和科目、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创新性、国家政策、财政状况、欧洲的挑战及机遇、全球化等。而且,国际化策略是依据国际化项目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调整的,如牙科学校和商科学校的教师的国际化培训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在博士、硕士、本科等人才培养层次上也有所不同。乔里斯(Joris)指出,我们需要设定一系列指标来评价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类型,且工作环境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重要,而另一方面,各种机构和项目在动因、方法和策略上表现出多样性。因此,我们需要在项目和机构的层次上评价国际化的质量。

本文的主体结构包括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为什么推进国际化)、方法(重点和方法是什么)、不同类型项目和机构的差异、不同层次和学科、已有的评价工具、国际化的范式。

“弗莱德工作组”阐释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证体系的动因,他们认为学术界较多论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而较少关注该认证体系的构建及质量指标的运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关于清晰度、透明度、集中度、质量认证这些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回答,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断寻找测量方式的原因。

迪尔朵夫(Deardorff)等人指出,全球化推动了各国对有着全球视野的毕业生的需求。评判国际化的结果、准确测定学生是否受益以及项目的预定目标是否有效等因素对管理者来说十分关键。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动因和方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变化反映在多个方面,比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概念、动因、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的国际化方法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的概念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牵涉到很多方面。德维特在有关国际化的著作中往往只提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方面内容或者强调国际化的某一动因。大多数使用的词汇要么是与课程相关的(如国际研究、全球性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等),要么是与流动性相关的(如出国留学、国外教育、学术流动等)。

在过去的10年里,人们在讨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候,可以听到一些全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与跨境教育有关,是全球化社会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影响,如无国界教育、跨境教育、全球教育、境外教育、教育服务的国际贸易。

在2002年,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维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利用其更好地达成了目的。

简·奈特(Jane Knight)从高校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定义,她将国际化和文化维度整合进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服务等诸项功能。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这一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演变。奈特指出,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高等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变得更加国际化。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以及最近快速发展的跨国界高等教育活动,增强了将动因、目的等纳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的趋势。以前,“国际化教育”更多地等同于教育国际化。最近,全球化更多地被认为其与国际化相关,甚至等同于国际化。

斯科特(Scott)认为,国际化和全球化都是复杂的现象,它们涵盖很多内容。虽然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有差异,但两者在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泰克勒(Teichler)指出全球化本源为高等教育内容的变化,全球各部分联系日益加强、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但是近年来,“全球化”这一词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讨论中逐渐被“国际化”所取代。同时,全球化的含义也有所变化,这一词汇用以描述高等教育领域跨地区的现象,或者以市场和竞争为特征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范围内的事项。

阿特巴赫、赖斯贝格等人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21世纪重要的发展趋向,已经深刻影响了高等教育。不断整合的世界经济、新信息技术、国际知识网络、英语、学术机构不可控等因素正在塑造着全球化。国际化是大学和政府为回应全球化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

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维度在重要性、范围和复杂性方面不断增强。当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有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区域化、信息交流技术、新供给者、备用资金来源、无国界的问题、终身学习、数量不断增长且多样化的参与者。

因此,奈特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将不同文化间的、全球维度因素整合进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传递的过程。而且,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中一部分是本土国际化——开展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技能。其中,很多活动是课程导向的,旨在让学生沉浸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本土维度下的活动包括课程和项目、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与当地文化团体或种族的联系、科研学术活动。另一部分是境外国际化,包括学生和学者的流动,项目、服务提供者的交流。这两部分不是互斥的,而是混合在各种政策和项目之中的。

(二)国际化的动因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这两个方面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文件和著作谈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的时候很少论及其原因。在很多著作中其含义和动因是混淆的,常常将国际化的动因表述为国际化的含义。

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学术四种动因。其中,政治动因包括国外的政策、国家安全、技术支持、和平和相互理解、国家和区域认同等方面。在二战后和冷战时期,政治动因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占主导地位。美国“911事件”之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得到了重视。经济动因包括经济发展和竞争、国家教育需求、劳动力市场、财务激励等方面。经济动因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社会文化动因与大学的角色关系非常密切,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促进师生文化理解和提高跨文化的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环境下,个人不再局限在某一区域。如上所述,在社会和文化动因影响下的大学承受着压力。学术动因包括在研究、教学和服务功能中加入国际维度和多元文化维度,扩展学术视野、加强机构建设、提升形象和地位,以及提高质量和学术水平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形象和地位在国际排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不同的动因。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其重要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并且主导动因随时间而变化。相对于其他动因,经济动因在当今居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关的是,诸如战略联盟、形象和地位等学术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奈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家层次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的发展、战略联盟、创收/商业贸易、国家建设、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层面的动因包括国际品牌和形象、质量提升/国际标准、创收、学生和教师发展、战略联盟和知识生产。

泰克勒等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强调市场、竞争和管理的重要性。库莱沙指出,自上世纪末,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相继实现了转型,在教育的国际贸易服务方面都有所拓展。作为国际化机构,这些发展强化了教育市场的重要性,并且改变了市场的结构。这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渐显现。

尼姆、赫尔斯滕指出,在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就像“花园”,我们从学术工作的果实中播撒下“种子”,如知识、被证实的最佳实践、奖学金及管理和咨询系统。同时,两人希望对这一观念提供更为深刻的解读——需要回顾、重建、深入洞悉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竞争、市场、企业化等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被不断强化,学者们都强调更多地关注社会凝聚力和高等教育的公众角色。

勃兰登堡(Brandenburg)和德维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际化是人文主义走向纯经济利益为代表的全球化的最后一站。不幸的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对抗忽略了一个事实——具有全球化内容的活动(高等教育作为商品)多打着国际化的旗号。

(三)不断变化的方法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认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同方法——活动方法,用活动的类别和类型描述国际化;动因方法,用目的和预期结果定义国际化;能力方法,将国际化描述为学生、教师和员工在技能、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过程方法,将国际化维度或视角整合进机构的主要功能。

前三个方法,尤其是活动方法,在国际化的应用中是十分常见的。考虑到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日益凸显,过程方法在国际化的应用中则显得更为突出。

对于欧洲也是如此。19世纪末,欧洲形成了国际化的主流趋势——和美国较为相似,美国教育理事会、外国学生事务全国委员会(NSFSA)等机构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

能力方法在国际化的讨论中也成为重要的因素,同时,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国际化(如本土国际化运动)逐渐被重视。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推动了在国家和机构层面的国际化,动因方法也得到了学界的承认。

动因随着时间和国家(地区)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指向不同的方法和政策。随着当前世界不同区域的快速变化,动因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变化,这已经在很多方面清晰地显现出来——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化学生和学术资源的竞争、跨境项目的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中营利者的出现、诸如印度和中国在世界经济及高等教育领域地位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现实,并且其影响不容忽视。

在欧洲及其他地方,国家和高校在应对国际化的战略和方法方面,活动方法已经成为主流。在英国,主要是向内流动,在希腊和土耳其等国家主要是向外流动,欧洲其他国家的流动是将交换或者参与欧洲项目看作本土学位的一部分,尤其是苏格拉底计划或伊拉斯谟计划。在欧洲高等教育部长会议所发表的《鲁汶公报》上讲到博洛尼亚进程之时提到了流动的重要性——到2020年,至少20%的欧洲高等教育毕业生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的经历。

现今,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国际化的工具或基础。在本土国际化运动的推动下,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国际化逐渐被关注——在联系不断增强的知识经济和社会中,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为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流动不是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方式之一。国际化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加强,跨越国界不再是必须的,而是取得国际间和不同文化间经历的一种方式。

这一经历也可以通过国际(跨文化)课堂、国际企业或组织、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比如一个国际性/文化多样性的社区)等途径获得。勃兰登堡和德维特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实践和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更多的交换、更多的学位流动、更多的招录。

美国教育理事会提出的倡议对于弥合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指出,两者有很大的差异,但互有补充。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动因国际化全球化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