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区域游戏之适宜材料的投放
2016-09-10林珑
林珑
区域游戏为何适合儿童?是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他们的心灵中有游戏的种子。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尊重儿童心灵的教育理念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同。区域游戏立足于儿童,无疑成为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但其开展必须依赖具体材料来进行。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儿童就是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区域游戏如何成为促使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不同程度成长的有效平台,投放适宜的材料是关键。教师要走近儿童,倾听想法,了解兴趣,反思现场,在不断完善中有所感悟。此外,区域材料要在具备安全性的基础上,关注目标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层次性,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让区域材料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贴近儿童生活及兴趣需要。
一、关注区域材料的目标性:贴近儿童实际发展水平
材料的目标性是指材料要根据儿童在各个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活动需求来投放,即各个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又要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例如,在探索物体沉浮时,我们会发现儿童对沉浮现象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游戏中要提供多种材料和记录单,让儿童摸一摸、猜一猜,再观察验证什么会沉、什么会浮,记录结果。再如,班级科学区的现成玩具“小猴分香蕉”,刚开始时,儿童可能只是尝试让天平平衡,没什么兴趣。但教师可以结合正在学习的组成分解知识,添加“小问号卡”,让他们记录小猴分香蕉的方法,以期让天平平衡。
其实,区域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有计划地将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十分重要。例子中的材料,教师可根据本阶段儿童科学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和需求给予及时投放,通过记录单、问题卡让材料的目的性增强,引导儿童围绕目标思考和操作,从而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区域材料也应如此。目标的难易程度要贴近儿童最近发展区,实现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的自我发展。因此,教师应对儿童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让儿童通过努力可以熟知并能运用目标的材料,使材料满足儿童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快乐,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关注材料的目标性不等于有目标的材料就是适宜的,不能吸引儿童参与互动的材料,即使蕴含了再多的教育目标,也是空中楼阁。
二、提高区域材料的操作性:贴近儿童学习特点
儿童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常常通过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摆弄、拼拆、移动等操作来感知和理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表明,儿童的思维和学习离不开动作。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例如,班级语言区可以让孩子用磁铁牵引着小蝌蚪找妈妈,使小蝌蚪“活”起来,活灵活现地“游动”,惟妙惟肖,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数学区在让儿童认识时钟时,投放现成的时钟让他们根据照片拨时间,不受欢迎。这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拼装时钟的材料,让儿童先拼装再拨时间,这会让他们爱不释手,不断重复。
在儿童的活动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有了可操作的材料,他们的目光就有了落点,思维就有了专注的对象。可以说,儿童对材料能否产生积极互动,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操作价值。教师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才让小蝌蚪有了生动的操作方式,才让儿童在组装时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如何拼装、如何让部件动起来等问题,满足他们喜欢反复摆弄的学习特点。因此,材料的操作性要求教师为儿童准备的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应是能引发他们积极与环境互动、愿意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材料。
三、增强区域材料的趣味性:贴近儿童兴趣的需要
凡深受儿童喜欢的材料,都带有“游戏”的味道,能使他们充满期盼和想象;凡受儿童冷落的材料,都带有“无趣”的特点,固定的操作模式和轨迹使活动失去神秘感和挑战,无法吸引儿童。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好不好玩。
第一,赋予材料情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以儿童的积极情绪推动认知学习,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和记忆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充满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生活化及情境性的环境能激起儿童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熟悉、亲切,愿意投入。例如,班级益智区“分餐具”游戏中提供大、中、小三种餐具,让儿童说出最大、中等及最小的,并将最大的分给爸爸,中等的分给妈妈,最小的分给自己。再如,语言区“送报纸”游戏,设计图文并茂的提示卡,如三楼办公室、一楼保健室等,让儿童按要求、有礼貌地完成送报纸任务。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刷牙、乌鸦喝水等。
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灵感,也教会我们要有爱心。当材料有了生活味道、童话色彩,也就有了真、善、美的情感。“分餐具”“送报纸”等活动,因有儿童熟悉的情境,亲切温暖,承载的情感成为更大的学习动力,让孩子愿意全身心投入,因此开展得有声有色;“刷牙”“乌鸦喝水”等游戏,教师为其披上童话的外衣,让原本单调的技能、枯燥的生活现象因有了小动物的介入,变得充满童话色彩,让儿童对任务充满感情,感受到自己爱心付出的快乐,这种感受驱使他们更加专注,企盼结果。
因此,在设计材料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入儿童经历过的生活元素,善于让材料披上童话的外衣,戴上游戏的面具,让原来无生命的材料生动起来,通过对情感的渴望吸引儿童。情感是一把钥匙,材料有了情感,就如同有了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能与儿童互动对话,激发他们产生无限的兴趣、想象和
创造。
第二,保证及时调整。区域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地调整和补充。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原有魅力。例如,班级语言区“说相反”游戏中,开始时,儿童会根据卡片问答和验证,一段时间后就没了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增加抽卡箱和小奖品,用竞赛的方式,让儿童玩得不亦乐乎。再如,益智区“听音筒”游戏,开始时投放了三对音筒,熟悉后逐渐增加数量,可让儿童一直保持对这份材料的新鲜感。教师要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不断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保证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教师也应关注、追随儿童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回应。当儿童对原有投放材料的兴趣减弱时,要在分析判断需求的基础上,尝试用组合、增添、删减、细化等方法,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力。
四、明确区域材料的层次性:贴近儿童个体差异的需要
材料的层次性是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不同层次且丰富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活动中所需的材料也不同,在活动区投放具有层次的材料,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和能力有差异的儿童获得不同的认知体验。例如,“小鱼穿毛衣”活动是让孩子尝试在小球上绕毛线,但一些儿童因很难按住毛线一端总是不成功,不愿再尝试。思考后,可先用透明胶带将毛线一端固定在部分小球上,再请不成功的儿童尝试,一遍,两遍,当他们成功时非常开心。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发展速度选择不同的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让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此外,注意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的结合。低结构材料和自然物的投放看似简单,却没有固定的玩法和要求。因为开放,儿童有了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他们大胆假设,主动验证想法,创造不同的玩法,从中实践与体验多少、大小、远近、变化、连续、快慢、空间等概念,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更加专注,更有自信。例如,儿童会在美工区“自取材料柜”自主选择,围裙、窗帘、小拖鞋等新鲜出炉,成为角色游戏材料的新宠。他们也会在建构区玩蜂窝板、纸杯等辅助材料,怎么玩,一切均由自己做主。于是,各种各样的桥、形态各异的房子甚至宇宙飞船应运而生。
区域游戏的优势就是因材施教,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儿童提供丰富多变、适宜个体发展的各种活动材料。因此,教师在设计和投放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玩法,考虑怎样才能适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儿童,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儿童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分解成若干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有针对性地投放。同时,善于发现低结构材料蕴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成功。
区域材料是儿童游戏的载体,是儿童建构知识的依托,蕴藏着一定的教育契机。区域材料的目标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层次性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融合,相互映衬,使材料真正成为激发兴趣、帮助儿童达到应有目标的积极助手。
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教师也要有一颗爱儿童的心,有一双牵扶儿童前行的手,有一双发现儿童美好心灵的眼睛,让适宜的区域材料从贴近儿童的心灵开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幼儿园)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