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本真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2016-09-10刘立忠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6期
关键词:本真苏轼读书

刘立忠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避浮华造作,把回归本真作为追求的目标。简单地说,本真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立足于语文的真谛,建设语文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由课堂学习语文向生活学习语文的意识,把在语文课堂培养的学习能力在生活中进行运用。本真语文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多元化学习,它会促使学生自觉生成品读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此,从对语文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再认识出发,不但阐述了本真语文课堂教学,而且还着重从课堂提问、讨论、读书方式三个方面剖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同时,还对课堂教学中提问、讨论和朗读的真实性和有效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认识

本真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但说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本真不能不触及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期望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在于广学与博学。不少语文教师长期局限于课堂,习惯于“讲”,把课堂当作语文学习的唯一渠道,把讲授当作语文学习的唯一方法。但从根本上说,语文素养绝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开放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绝不是单在课堂,语文常常与素养联系在一起,素养、素质是慢慢“养”出来的。若语文学习不读书、不积累,那语文的源泉迟早会枯竭。

对语文学习有了正确认识,自然就会衍生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正确把握。从教师单方的“教”转化为师生共同的“学”需要双边多向活动,只有学生参与其中,并投人情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出离开教师、离开课堂也会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能力。特级教师董旭午进行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改革,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实践和探究行为生活化,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学习融人生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师在和谐唯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和合作者;教师“退隐、虚化”到“幕后”,注意分寸,拿捏火候,给语文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语文学习的规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总结,思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甚至学法、内容、进度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特级教师方钧鹤认为:“语文课上,教师当然应该做必要的讲授,但是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语文是指向生命发展内核的学科,语文教师的工作在于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在于为学生的心灵发展创设机会,而不在于讲授的‘量’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更明确了。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方钧鹤在《语文,指向生命发展内核的学科》一文中写道:“讲得精彩的语文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语文教师毕竟不是曲艺演员。‘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语文教师要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涌动起来。”可见,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就要真正认识语文,追求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直面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热闹

认识了语文的本真,再来看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尝试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努力变课堂为学堂,竭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脱离真实、刻意“做”语文、一味追求喧闹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下面,就列举几个常见的课堂教学现象,希望能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直面与反思。这些现象姑目.以“伪热闹”加以概括。

伪热闹现象之一:伪提问。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本身就是伪问题,是为提问而问,目的性和指向性不明确;二是提问太肤浅,缺少思辨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没有问题探究的过程,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三是问题是教师预设的,忽视了学生提问的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几乎没有课堂的生成。有效的提问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

伪热闹现象之二:伪讨论。在很多课堂教学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这样的讨论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涉及讨论的实质。究其原因,主要是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忽视了讨论的来龙去脉,如为什么讨论、怎么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彰显,对讨论的过程缺少有效的监控。真正有效的讨论不仅仅在于结果,更重要的是借助讨论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发散。同时,从讨论形式本身来说,还要注意讨论的话题选择、讨论中的角色分配、讨论结果的运用等,不能简单为之。

伪热闹现象之三:伪读书。诵读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形式和基本途径,选择何种读书方式,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率。不少教师简单地把热闹与课堂气氛活跃画等号,或许认为默读似乎不能营造课堂气氛,只有书声一片才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度,常对放声朗读f青有独钟。其实,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情境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如果教师不做指导,学生不做选择,一律大声朗读,这样就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它在方式指导上应该是立足真实,着眼内外兼修,形成一种表里和谐的局面。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本真做法思考

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诸多“伪”现象,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些有效探索。下面,从提问、讨论、读书方式等几个操作层面谈谈笔者的思考和尝试。

首先说提问。问题式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必要形式和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问题引导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形式。因此,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以问题贯穿的课堂提问,而提问必须是建立在问题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第一,问题要突出指向性。学生已经明白了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再问,提问应该具有指向性。如针对《金岳霖先生》一文,可设置的问题很多。一位教师让学生带着“文章是用了哪些细节描写金先生”的问题,轻读和圈划课文。这个问题指向性很明确,写人文章重点首先在于“人”,可以通过对文中有关金先生的细节描写,先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金先生的生活,然后再去了解先生的为人、学问以及人生态度。可见,问题的指向应该是作者与读者,应该是基于文本,源于学生。

第二,问题要体现发展陛。问题设计要有深度,具有让学生思考的价值和空间。如在教授《赤壁赋》一文时,教师围绕对苏轼的人生态度设计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网上搜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如屈原、柳宗元等人,面对失意、挫折的人生态度进行比较。学生在参阅了大量苏轼的作品和别人对苏轼的评价后,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苏轼。这样的问题设计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发展。

第三,问题要注意换位性。教师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但不能以预设代替生成,让学生完全失去作为提问者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作家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金岳霖教授上课时,就提到“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这足以说明西南联大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创造力的培养仍然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其次是讨论。讨论是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问题要甄别。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问题,不能含糊,要明确问题的出处和去处;其次,选作讨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要避免不言而喻的“伪问题”和单向性的问题;最后,思辨的问题既要源于文本,又要高于文本,要具有商榷和讨论甚至争辩的价值。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让学生围绕词中的景和隋的变化进行思考讨论,特别是让学生对苏轼的生活境遇及心理状况进行讨论,深入体会苏轼的豁达心境,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对与苏轼遭受不同际遇的古代文人进行比较探究。

第二,过程要指导。首先,讨论要分组,并要指定小组主持人,使讨论组织化;其次,对讨论的过程要做记录,如把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见解和观点记录下来,形成求同存异的小组集体意见;最后,小组成员要人人参与,形成整体推动,使所有成员的表达和思维逻辑都得到呈现与发展。讨论的最大价值就是在长期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讨论、参与讨论、有效讨论的素养。

第三,结果要运用。对讨论的结果一定要进行反馈,反馈的过程是又一次的讨论。课堂上可选择性地让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允许分歧陛意见存在,不搞“一言堂”,而且教师要对讨论的意见和结论进行方向性的引导。

最后说读书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大有学问,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方式。

其一,要贴近文本特点。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有的要反复吟诵,有的只需通读浏览,不一概而论。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散文《亡人逸事》,由于文字比较浅显直白,通篇叙事,故可以进行浏览式默读;而《荷塘月色》则需要静静地朗诵吟咏,用心感悟静谧隋境和淡淡哀愁。

其二,目的要鲜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读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语感,还是为了加强记忆;是为了筛选信息,还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只有明确读书的目的,选择得当的读书方式,才能获得预期的读书效果。

读书方式,因读的对象、读的情境而变化,也因读的需要、读的学段而不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读书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把要学生做的事,变成学生喜欢做的事,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不能徒有其表,语文教学需要去伪存真,需要在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追求下,才能迎来本真源清的语文春天。

(责任编辑 罗登廉)

猜你喜欢

本真苏轼读书
本真
从善如流
粽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苏轼错改菊花诗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苏轼吟诗赴宴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