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文脉 悟启示 品语言

2016-09-10潘琦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叙事性珍珠鸟内核

潘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其中的叙事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文体,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抒发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主题为“生活启示”的课文,共有四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都是叙事性散文。根据单元导语要求,结合文本特点,笔者发现教学本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叙事性散文的特点,从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这三个维度,达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领悟生活启示,品味语言魅力,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对该类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一、从理清行文脉络入手,聚焦文本情感的主线

叙事性散文在形式上较松散,但结构严谨,往往由较明晰的能统领全文的主线串联起来。抓住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进行一维“线型阅读”,能帮助学生理清文脉,落实课标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的课程目标,达成本单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体会叙事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1.根据心情变化词,把握文本情感的“下滑线”

叙事性散文中,叙事的“情”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把握情感线索,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全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我”的心情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了“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这一情绪变化“下滑线”,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就显得比较明晰。

2.根据时间变化词,把握文本情感的“波折线”

有的叙事性散文所叙事件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理清文脉,把握要点,有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不失为良策。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几件事,学生如果能抓住“一天—两个星期以后—时装展如期开幕”这几个时间词,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要点,并从中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折线”(大喜过望↘垂头丧气↗满心欢喜)。

3.根据画面的变化点,把握文本情感的“螺旋线”

有些叙事性散文能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出多幅画面。教师就可以根据文本中承接的画面,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变化,在把握文本结构和要点的同时,体会文中人或物所流露出的情感。

如初读《珍珠鸟》一文,教师让学生说说:读着课文,在你面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珍珠鸟?能给这些画面取个名吗?(生:怕人的鸟、可爱的雏儿、淘气的雏儿、胆大的雏儿、安睡的雏儿)学生在初步感受这些画面的同时,对珍珠鸟的情感变化一目了然,也初步感知到正是作者的悉心照顾,才交织成了文本中人与鸟之间慢慢上升的“螺旋形”情感线。

二、 从感悟“生活启示”入手,凸显文本情感的张力

如果说“理清文脉,聚焦情感”是对叙事性散文的“线型阅读”的话,那么感悟生活启示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二维“面型阅读”,透过一些含义深刻的语段,从作者真情的自然抒发中,感受文本凸显的情感张力。

1.透过含义深刻的语段,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力

叙事性散文中有不少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能够提示和概括文本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凸显文本情感的内涵。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课题就富有内涵,而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揭示了这一哲理;《落花生》中父亲那段意味深长的话,在对比中体现花生的特点,借花生启示做人……这些语段都凸显文本情感,体现了叙事性散文的内涵力。

2.透过抒发真情的语段,凸显文本情感的感染力

除了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情感主线外,通常叙事性散文中还有不少具体表达情感的地方。

如《珍珠鸟》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句点睛之笔,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又把文章的感情升华到了新的境界,这也是文本留给学生的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一段段美好的经历,也学着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感悟到的美好境界。于是学生写道:友爱、和谐、尊重……他们被文本的“美好境界”感染,体悟也更深刻了。

三、从品味语言表达入手,发现文本情感的内核

“内核”指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单内核、混合内核和微内核。这里所说的文本情感内核,就是指支撑情感爆发的语言表达点。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三维“点式阅读”,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点,发现文本情感内核,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1.关注特殊句子,发现“混合内核”的独特情感

文本中有些蕴藏情感“混合内核”的句子,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或描写方法,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能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独特的情感。

如《珍珠鸟》一文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一般的表达是将“真好”放在句子的末尾。教师通过让学生对比朗读、品悟,发现将“真好”提前,读起来更带劲,这“劲”中更有作者无限的喜乐。

2.关注重点字词,感悟“单内核”的强烈情感

《课标》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能力。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蕴含情感的“单内核”——关键字词,认真品读,那么学生品悟文本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钓鱼的启示》中“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一句,作者反复运用了两个“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情感,发现欣喜之情集中在“大”,再通过“好大”“这么大”感受这份喜悦在逐渐加强,就像湖面上的涟漪向四周扩散。

3.关注典型标点,感受“微内核”的无限情感

大多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习惯于“沉入词语”,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不起眼的情感“微内核”——标点。而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无形、浑然、无限的情感。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文本中的标点并不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但却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当前状态。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道:“现在情况突变,用反问的语气就足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吗?”学生用“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激动万分……”表达对作者心情的感悟。

郁达夫先生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先生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那么阅读一篇叙事性散文,就是在寻理文本叙事脉络、感悟生活启示、品悟语言表达中,体验那一个真真切切的情感世界,探寻此类文体的“真我”个性。因此,当我们与学生徜徉在文本故事中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给予阅读此类文体的基本策略,即寻文脉、悟启示、品语言,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浙江省嘉兴市阳光小学 314001)

猜你喜欢

叙事性珍珠鸟内核
人民情怀:柳青为文为人的内核(评论)
珍珠鸟
初春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说谎的珍珠鸟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具备DV解码功能的DVD编码器——数字视频刻录应用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