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限制”服务课堂、提高效率
2016-09-10李恒
李恒
摘 要:篮球比赛中配合至关重要,而传接球恰恰是决定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文中通过限制运球,逼迫学生多传球,多跑动,既提高了课的练习密度,又让学生体会通过团队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队员;传接球;配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2-0036-01
一、案例背景
在一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安排了教学比赛,A、B两班进行了三对三对抗赛,A班队员的身高、个人技术略占上风,B班只有一人技术相对较好,特别是传球很到位。结果,B班赢得了比赛,A班的3名队员很是恼火,队员之间相互抱怨,但又说不出到底是谁的错。
案例描述:
比赛结束后,A班队员来找我,希望能帮他们找出原因。现场观战的我心里明白A班输在了传球上。
我问:你们两班,谁更强一点?
A班队员:(安静了片刻)应该我们强一点,我们有身高,个人技术也略好一点,他们就一个打得比较好的后卫,不过他们助攻很多。
老师:那为什么你们没有赢得比赛呢?
A班队员:“你投不进还乱投”“你不抢篮板球”“他们老夹击你,你还不知道分球”“你运球不好就不要运嘛!”……
此时,我灵光一闪,如果不让他们运球,他们会不会更加积极地传球呢?如果是,不就解决了他们的疑问吗?于是我说:“再打一场,如何?前提是老师来制定规则!”
两班队员:好!
老师:规则有两个:(1)不能运球;(2)不采用投篮得分,改成击打篮球柱,击打一次得一分,先到5分者胜。除此之外,其余规则不变。因为不能运球,无球队员的跑动更加积极,持球队员也不会轻易出手,而是主动抬头寻找同伴,用传球来带动进攻,队员之间跑动多了、传球多了、配合多了,比赛越发的激烈。此时A班的身高优势慢慢地显现出来,不过第一局,还是以B班险胜一分而告终,围观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此时我又修改了规则:不击打篮球柱,改成投篮得分。A班队员顿时来了激情。场上再次上演PK赛,可能是连输两局的原因,A班打得很谨慎,每个队员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跑动积极、传球迅速、上篮果断,通过不停地跑动传球,身高优势越来越明显,A班很多球几乎都是篮下接球直接投篮的,B班后卫的命中率非常高,一直咬紧比分,但A班通过团队的努力获得了最终胜利。
比赛结束之后,A班队员特别兴奋,之前连续输球的沮丧瞬间释然。作为教师真切感受到学生们希望获得胜利的那份渴望以及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后的酣畅淋漓。
下课之后,我留下了两班队员。
我问:现在应该明白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运球了吧?
A班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是想让我们多传球、多配合,对吗?
老师:是的,篮球是团队运动项目,你们的个人能力都不错,但比赛时过多的依靠个人能力,缺少配合,而传球恰恰是串联三人之间配合的纽带,我们这节课学的就是传接球,老师通过这样的形式也是希望你们能够学以致用。
二、案例反思
1.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倾听。案例中,在A班队员输球恼火且吐露“怨言”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说教学生,而是先倾听学生的“怨言”,学生在吐露“怨言”时,不仅让我明白矛盾出在传接球上,也引导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同时又缓解了学生的恼火情绪、了解了矛盾所在。传接球是进攻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和组织进攻的具体手段,即通过无球队员的跑动与传接的配合,寻找一切可以得分的机会,串联整个比赛。解决好A班队员之间传接球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A班队员之间的矛盾。
2.教师要学会通过设定合理、科学的限制条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校园篮球中,学生团队配合意识尚为薄弱;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来帮助学生。案例中,A班队员在比赛时过多依靠个人能力,老师采用了限制运球的办法,逼迫队员之间多传球,无球队员就会想办法接应被困队友,这必将要求他去跑动,在跑动中寻找接球的机会。传球时,持球队员会主动抬头寻找同伴,无形中学会了观察场上的情况,发掘本队的优势,从而选择更有利于本队得分的进攻手段,配合就在跑动和传接球之中悄然而生。传接球的次数增多,队员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多,队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也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结果A班赢了,课的目标也达成了,A班队员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还明白了团队协作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且收获快乐。
参考文献:
[1]潘宁敏.“条件限制练习法”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07(03):83-86.
[2]曹晨.跳绳在足球脚内侧踢球教学中的巧用[J].体育教学,2014(0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