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2016-09-10祝安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验型常识古诗文

祝安顺

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制以其面向大众的高效著称,以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为主。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内在精神的构建,是情感态度的高度认同,如果我们用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适合,再加上应试的评价体系,极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没有完善,反而成为青少年最不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解决文化传承的大众化、可量化的效率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个性化、不可量化的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难点。

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归纳为三个类型,即积累型课程、常识型课程和体验型课程。

积累性课程。就是以自1995年以来提倡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课程,如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数量,高中语文增加了中华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经典诵读大赛,民间私塾、学堂、书院和家庭中的“论语一百”等,都可以说是这一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背诵十万字、熟读百部书、能写千万言”的“经典素读”教学的出现,更是这一积累型课程的最典型代表。让青少年熟读中华民族的经典篇目,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一。积累型课程的实施路径为:教师快慢范读,学生采取跟读、对读、接龙读、唱读、镂空读等朗诵、吟诵方式。

常识型课程。这一类课程的探索在中小学校也比较普遍,遗憾的是没有整体安排,以至于很多的校长、教师和家长觉得传统文化常识无法了解,不敢亲近。如果能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推出跟中华传统礼仪、常识有关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图书、音视频课程,通过课外阅读,完全可以有效解决文化常识建构的问题,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给予阅读书目、阅读时间和阅读激励的支持即可。

体验型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应该解决知行合一、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等困扰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问题,应该让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义理,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吟诵古诗文就是体验型课程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吟诵可以将个性化体验与文化的情感认同高度统一起来,起到以文化人、滋润人生的目的。而游学,比如凭吊古人、实地游历山川等,也是体验型课程的应有之义。

据此,我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建设“7+1”模式。“7”指的是识字教学、常识教学(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常识、文化常识)、经典诵读(朗诵和吟诵)、写字和书法、经典阅读、经典解读、古诗文欣赏与创作等7个方面,“1”就是修身。现在,经典诵读、写字和书法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诵读活动开展较多,写字和书法课已经进入课堂,但其他的教学还需要完善。除此以外,还需要配套的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比如《弟子规》情景教学、古人为人处事的智慧箴言录以及典故等。

当下,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提高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格,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朴素认识,尤其是开展经典诵读的学习动力。但是仅仅有这些共识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说,是给全世界其他文明提供有益的补充乃至引领;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发挥其“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仁爱思想、人本思想、民本追求、人格养成、天下情怀,恰恰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确立自我、实现理想的最佳路径,有此,则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价值;无此,则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体验型常识古诗文
靠不住的常识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回归常识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