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2016-09-10于丹
于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在不同的时代凝聚价值观,融化人心,化育行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的是文而化之,“文化”一词由此而来。我们今天的教育要做“文而化之”的事情,首先需要做教育的人形成一种共识:中国的国学不是一门功课,而是一种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包含几个要素。
要素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伦理化特质。中国文化的这种伦理特征表现在家庭行为的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即“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奉养父母如果没有敬意,和犬马又有什么分别呢?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一种人跟人之间的辞让和尊重。孩子在家要尊重父母,在学校要尊敬老师。我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博大之人。
要素之二是农耕文明的法则。从中国的24节气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做事讲究遵循自然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天地四时让人们永远敬畏、永远感恩。今天固然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但我们还是应该把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些东西加入教育中,让孩子了解我们过去本来有着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敬畏。
要素之三是懂得自律。君子人格的养成取决于人的自律能力。我们要培养孩子两种最重要的能力,第一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的主动探寻开发。第二是对行为的自控力,从想法到行动要有自我制约的基本能力。对世界的好奇心、主动探索是车的油门,而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每日三省就是刹车,只有刹得住车,才能远离危险。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在父母老师都不能陪伴的时候,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把自律和自尊给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份有自尊的自律,这将是我们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要素之四是把兴趣跟学习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且成为一个人学习的驱动力。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个人乐在其中的时候,学习才会实现最大效果。我们常说要让孩子爱读书,但是什么叫真正爱读书呢?当一个人读书不再为评职称,也不再为写文章发表,甚至不为增加炫耀的谈资,只为灵魂安宁,这样的读书才是有乐趣的。能让人做一个生命里还有乐趣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我认为,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成全学生。有一句俗话叫大树底下不长草,大树吸收了精华就不长草了,荒野长草,是因为没有正能量增长。我们与其跟草较劲,拔掉、烧光,都不如去种庄稼。教师应该做一个种庄稼的人,把中国文化接续在中国命脉里,把正能量建立起来,并且让这样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不仅仅可以自律,而且还充满好奇与欢喜;让他们不仅仅了解土地农耕的法则,而且能够在家里融孝悌之义,家和万事兴。
我相信,我们人格当中所有血脉的传承来自于中国基础教育。一个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信任,就可以传承为中国的文化信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对中国文化有一份信任,愿我们培养出更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英雄。只要我们抱着这个希望,我们的基础教育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