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要穿越课程边界
2016-09-10王欢
王欢
课程改革扮演着教育改革的先锋角色。在这个变化迅猛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和课程唯有主动地发生变革,才能让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呈现积极主动的状态。基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史家教育集团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构建无边界的课程世界,在育人模式上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培育素养的跃变。
为进一步增强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促进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与文化共享,集团整合多方课程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五大课程群:指向“文化传承”的史家书院课程群、指向“习惯养成”的青苹果中心课程群、指向“交流表达”的传媒中心课程群、指向“创新创造”的科技馆课程群、指向“视野开拓”的资源中心课程群。五大课程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为从1.0到4.0的多种课程形态。
课程的1.0形态——基础性课程。体现为传统式的班级学习。在国家教材夯实基础、校本教材拓宽视野、广泛阅读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与书为伴,指向学生“专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一本书、一支笔的专注”成为史家和谐课程世界的起点。
课程的2.0形态——多样性课程。体现为菜单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主题的课程群指向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他们可以在自然农场、应急安全等课程中掌握生存的能力,可以在家艺、厨艺、陶艺等课程中提高生活品味,也可以在JA、创新思维、创意搭建中提升思维品质。
课程的3.0形态——自主性课程。体现为综合空间的自主学习,指向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史家书院、史家科技馆、史家天文馆、史家人格教育基地、史家传媒中心、史家睛睛体验中心等综合性的教育空间,在学生自主开发的课程中展现其最大的教育价值。例如,依托史家书院,我们开发了学生当老师、家长当助教的学生自主课程,学生分别就古琴文化、砚台里的故事、中国古建筑、中国茶艺等自选主题开展演讲;依托“红领巾电视台”社团,学生自主管理,形成编播组、设备组、制作组和培训组,负责每学期80余次的电视直播任务。在史家天文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的“天象节目”成为了低年级学生的天文课程。在自主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从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
课程的4.0形态——无边界课程。体现为无边界空间的多样化学习,指向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性课程、多样性课程、自主性课程大多发生在教室和校园。但是,在4.0课程中,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家庭、学生社团、博物馆等无边界的真实世界都是课程的实施场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漫步国博课程为例,博物馆课程带领学生穿越古今,直面鲜活的历史文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萌芽、刻画符号、文字的雏形、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竹简上的小篆,以及隶书、楷书、行书的系列演变,感受人类文明从简单认知到规则形成的发展过程。再结合纸质印刷时代到电子时代文字载体的转变和文字传播的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在内容多样、形态丰富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在不断积累中的健康成长:在科技课程中,老师将学生在课程中制作失败的作品一一陈列出来,并分析原因,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书法“成长墙”上,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孩子歪歪扭扭稚嫩的笔迹,成长为“章法布局均匀、行笔不拘一格、笔法生动飘逸”的书法作品。
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意志品质的成长:在天文摄影课程中,孩子们在收获精美的天文摄影作品的同时,坚韧的意志品质也得到锻炼。《斗转星移》这幅作品就是一位女同学在山顶零下10℃的环境中,纹丝不动曝光45分钟拍摄的;在国外演出中,不满十岁的孩子体现出坚韧执着、超越自我的金子般的品格……
我们关注学生在追逐梦想中的快乐成长:在“史家传媒”课程上,黄晋元同学历时半年拍摄,剪辑了时长40分钟的微电影《极限追捕》,他凭借该片获得了史家传媒课程最佳导演奖。接过史家传媒课程最佳导演的奖杯时,他无比激动地说:“将来我一定会成立自己的老黄电影公司”!
史家教育集团不断响应“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顶层设计、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系列变革,在创新育人模式方面做出系列探索。面对改革,我们满载责任、满怀使命,愿通过不懈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各得其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