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励志教育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2016-09-10谭小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余特长励志

谭小华

近几年,学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了以“定目标、养习惯、促成长”为核心的励志教育活动,注重多角度、多形式、多重目标的激励与实践,以目标引领促进学生成长。

在目标实践中探究励志教育的途径

为了强化目标的引导作用,我们将小学阶段应该养成的各种好习惯按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细化,制定出低、中、高3个年级段的“习惯养成目标教育体系”,学校编辑了《目标激励我成长实践手册》,在目标的实践中探索励志教育的途径。

自我分析制定目标。学期初,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对照目标教育体系,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定出个人本学期的目标达成小计划和特长发展小目标,记录在《实践手册》上,作为自己一学期的奋斗方向。

完善品格达成目标。教师关注学生的目标,将目标引导与活动联系起来,常态的活动有“每日精彩两分钟”“每周目标一小结”,月度活动有目标评价课,学期末有“感动班级成功人物”评选。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达成目标,自觉自愿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反思评价体验成功。我们在《实践手册》中设计了评价促成长的环节。要求教师每月上好一节评价课,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目标评价中来,通过这样的反思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文化建设中展现励志教育的精髓

环境文化建设重在“化”。学校将环境划分为励志区、厚德区、康体区。走廊、楼道分层次设计,一层一主题,以故事、古诗文、名言、成语等经典为内容,对自信、合作、勤奋、厚德四大励志教育主题进行阐释;以名家书法、绘画作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内容中受到启迪,从高格调的文化形式中得到美的熏陶。

教育文化建设重在“浸”。只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才能将认知和体悟默化为行为。因此,我们提出学校每月有主题、班内每周有活动,要求班主任结合德育校本教材认真上好主题教育课。学校教育活动与班内教育活动形成多元互补格局,为学生提供极具内涵的精神营养套餐。

课余文化建设重在“习”。学生只有在本领的习得中,其潜能才会得到深度的开发,兴趣爱好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自主意识才会逐渐觉醒,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张扬。因此,我们重视学生的课余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

尽量收集全校学生的个体信息,建立学生特长档案,将学生特长培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将课余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特长培养的主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挖掘教师自身资源,发挥教师的优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建设与特长培养课程开发。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设立了音乐、美术、体育、电脑、足球、诵读、写作等30多个学生社团,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1-2项社团活动,给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采用组织学生走出去、将专家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画家村”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特长、发展特长。

在多元评价中关注励志教育的落实

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充分利用《目标实践手册》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学生的自主性评价、生生间的合作性评价、家长的激励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起来,努力建构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多元化。学校结合办学特色,把励志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基础上,运用《目标激励我成长实践手册》拓宽评价领域,丰富评价内容。由于学生个人目标不同,评价内容自然更加多元、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评价形式多元化。我们把激励性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特别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因为这是面向学生“未来”、重在学生发展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驱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总之,我们的励志教育就是以目标教育为核心,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让学生在小目标的引导下,自觉磨砺意志,主动养成良好习惯,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成长。

猜你喜欢

课余特长励志
丰富的课余生活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生活励志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