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资源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6-09-10陈光云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慢镜头品德课品德

陈光云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微视频、微电影、电子白板等成为品德课教师常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在激活品德课堂的同时,“视觉盛宴”挤占学生思维和体验空间等问题,也引起了老师们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品德课教师如何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功能,以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为旨归,力争成为信息技术应用“达人”,在未来信息技术的“盛宴”中游刃有余。希望我们编选的这组文章能有所助益,并引发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

摘    要

微电影源自电影艺术,借助其特写、慢镜头、空镜头、切换、先锋拍摄等表现手法,能唤醒儿童的生活记忆,放大生活细节,激发道德情感,并促进价值判断,引领道德践行。

关 键 词  品德课教学;信息技术;微电影;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网站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广泛使用的课程资源。其中,剪辑优秀影视作品片断,或特意拍摄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制作而成的“微电影”,以其独特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生活性,深受学生欢迎,也因此被教师广泛运用于品德课堂。但在实践中,“微电影”应用形式化、随意化、狭隘化、单一化等问题,影响了品德课堂的学习效果。“微电影”既然源自电影,如果我们借助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优化“微电影”资源的应用,定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道德成长。

一、特写聚焦,唤醒生活记忆

特写是电影艺术中拍摄人像的面部和被摄对象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显出来,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品德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留心拍摄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和精彩瞬间,为教学积累素材,更记录学生的成长。整理这些素材用于制作“微电影”时,我们可以运用“特写”这一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增强冲击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我来做个小导游》(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光,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市地处新安江畔,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是严州古文化名胜地,可谓人杰地灵、享誉一方。然而,学生虽然游览过家乡的诸多名胜,但认识比较模糊,介绍时往往无从下手。因此,笔者请学生搜集日常旅游中拍摄的照片、录像等制作成微电影。教学中一边播放微电影,一边请学生小导游作景点介绍。借助“特写”这一手法,聚焦学生熟悉的景区画面、游玩情景和身处美丽画面中的学生和家长,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介绍,唤醒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片段的记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美丽风光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慢镜头回放,放大生活细节

电影胶片拍摄一般是每秒钟24画格,而拍摄速度超过24画格/秒时,被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在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时,自然会造成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慢镜头。在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品德发展的许多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如果我们借助电影中的“慢镜头”技术,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给孩子,定能以其生动细腻的画面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诸如《家人关爱我成长》(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等课题,孩子们都知道家人非常爱自己,但往往缺少观察,更因习以为常而难以被触动情感。因此,教师截取学校监控视频中拍摄到的雨天家长接孩子的镜头,制作成“微电影”,并用慢镜头的手法,聚焦亲人接孩子时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典型细节:镜头从一位满脸期盼的母亲滑向一位满脸焦急神态的父亲,接着一位老爷爷出现在镜头中,他不时翘首张望,一会看向大厅,一会又看向左侧通道,生怕没接到小孙子。这时,一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出来了,立刻迎上去,一把环抱住女儿,而自己的小半个肩膀则露在了雨中……孩子们通过镜头看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生活细节,情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生1(双眼润湿):刚才我看到了爸爸。原来,每天在校门口,他是这样等着我的,我真幸福。

生2:每次下雨天,妈妈来接我时,也是像画面中的这位妈妈一样,一把搂住我。原来我不懂,甚至还觉得妈妈真烦。现在我知道了,她是怕我淋湿,担心我感冒。我爱我的妈妈。

……

此时,无须教师的循循善诱、煽情引导,慢镜头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已经深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们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争相发言表达对父母、家人的感激和尊敬。

三、空镜头表达,激发道德情感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空镜头的“景语”可谓在表达某种“情语”。如《小城之春》中,窗边兰花的空镜头静静摆在阴暗光线中,巧妙隐喻了女主人人生虽美丽却孤寞。品德课程中诸如历史题材的教学,由于战争场面比较血腥不宜呈现给学生,此时,我们就可借助空镜头这一表现手法传情达意。

例如,在《悲愤的吼声》(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伊始,教师先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催发学生的情感;之后,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中的几组镜头:燕子矶上、草鞋峡大屠杀后堆积如山的尸骸,血红色的长江水;死一般寂静萧瑟的南京城……空镜头的手法无声地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再配以音乐的渲染和主持人沉痛的解说,激发了学生的悲愤之情。他们为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34万多同胞鸣冤,对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四、切换对比,助推道德选择

切换是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为过渡,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切换运用得当可使前后镜头造成鲜明的对比,带给观众明确的信息指向。生活中不乏对比鲜明的现象:善与恶、文明与愚昧、节约与浪费、伟大与渺小……教师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制作“微电影”,用切换手法呈现场景,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例如,在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事先走进学校附近的明珠社区拍摄了两组镜头。第一组镜头:几个小朋友嬉笑打闹着来到社区,踏过草坪,在健身器材上乱舞乱玩一番,健身器材发出叮叮咣咣的响声……第二组镜头:几位老人踏着石子小路,绕过草坪,来到健身器材旁,有的用腰背按摩器按摩,有的在转腰器上锻炼腰部力量,也有的在太空漫步机上锻炼……两组镜头的切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们对前一种行为进行了批评,甚至有同学反思了自己的类似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提出了诸多开展社区文明活动的建议。此后,同学们的校园行为发生了改观:不再乱踏校园内的草坪,乱折校园内的花草树枝,桌椅门窗等公共设施损耗也明显减少……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爱护公共设施”的道理,并真正作出了行为习惯的改变。

五、先锋电影,激活道德践行

先锋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都为短片,以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纯视觉性为重要特点。这一电影样式极具探索精神,适用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制作“先锋性”微电影,用小小的镜头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在道德践行中实现成长。

例如,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请学生在课前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搜集全国各地受污染情况和水污染带来的后果。课堂上,当学生汇报当地水资源污染情况时,多数学生认为我市地处新安江上游,厂矿企业少,水污染现象不严重。真是这样吗?在反问声中,几位渔民家庭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新安江存在网箱养殖水产业,通过饲料喂养鱼类,说明新安江水其实是有污染的。机不可失,教师立刻鼓励学生组成小队,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拍摄调查“微电影”,撰写调查报告。富于探索精神和行动力的同学们通过走访、调查,不仅拍摄了养鱼工人将大袋饲料撒入河中的画面,采访了工人,还拍摄了江边随处可见的垃圾,甚至找到了工厂的排污口。当这个小组播放自制的“微电影”并配以调查报告说明后,推翻了学生对家乡水资源的原有认知,更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水资源的强烈愿望,师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许多精彩的改进建议。

品德课程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如能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恰当制作与使用“微电影”资源,必能使品德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和活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建德市明珠小学

浙江杭州  3116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慢镜头品德课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学会“拍慢镜头”
慢镜头在党教片中的设计与应用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