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中的情感观照
2016-09-10孙金平钟晓琳
孙金平 钟晓琳
摘 要
游戏作为儿童的世界和天堂,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儿童体验到愉悦,更在于实现儿童情感的观照。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参与主要表现在人际交互情感、高级情感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儿童的情感受到本原性情感和外部情感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生活的延续或补充,并且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学习获得发展。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促进儿童情感在游戏中的不断发展,需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各尽其责。
关 键 词 德育资源;儿童游戏;儿童情感;情感观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16-04
近年来,在众多游戏理论者的努力下,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被家长和教师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到儿童教育中。儿童游戏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儿童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体验到玩的乐趣,还可以实现自身在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游戏为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创造了契机,使儿童的情感得到长足发展。因此,游戏对于儿童个体和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参与
儿童游戏时的情感是丰富且多变的,他们会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技能在游戏中重现,并且会依据不同的情境与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与小学儿童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情境性、直观性、变化性和内涵渐丰的情感特点相关联。儿童会将情感融入到游戏中,在活动中重温现实情境中的情感经历,或者将现实中的渴望表现在游戏活动中,以弥补自身情感体验的缺失,实现情感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际交互情感的完善
人际交互情感是指人与人在交流和作用过程中情感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游戏中儿童的交互情感主要指儿童在与玩伴、教师、家长游戏过程中的交往情感。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这种情感是基础性的情感,比如:在以小组为单位的竞争性游戏中,儿童与玩伴之间形成的是组群内合作和组群外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游戏形式中,儿童如果想获得小组的胜利,就需要在小组中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形成对小组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能够愿意为小组作出贡献和牺牲,与小组成员精诚合作。这是儿童在走入社会之前获得个体成长、成熟必须具备的情感。通过游戏活动,儿童发展了与他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了自身社会性的经验,实现了人际交互情感的完善。
(二)高级情感的发展
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并且经过学校教育训练之后,小学儿童在基本情感得到发展后,高级情感渐渐衍生出来,如:成就感、道德感和美感,这些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儿童情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就感(也称为胜任感)。游戏中的成就感是指儿童在游戏中完成一件事之后,为自己做成这件事感到喜悦和成功的感觉。游戏具有自由、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等特点,儿童可以自发、自由地选择游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追跑游戏中,儿童追或跑的速度很快,可以轻而易举地追赶或者逃脱追赶的小伙伴,这不仅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在游戏中与同伴玩耍的快乐,还可以体会到追逐或逃离成功后获得胜利的喜悦,强化儿童在日后的奔跑中获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并将这种成就感进行迁移,帮助儿童日后在其他方面同样有所收获。
2.道德感。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由三个维度构成,即内容维度、形式维度和能力维度[1]。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道德情感也获得了发展,比如:儿童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来进行各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游戏活动。活动中的儿童由于融情入境对角色产生了同情关怀感,发展出对同伴的友谊真诚感,也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在游戏中得以萌生。再比如: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地玩耍、嬉闹,通过与环境接触,产生了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和爱护感,感受到大自然作为人类的朋友应该被人们珍惜爱护,形成对自然的敬畏感。游戏中道德感的产生是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合乎游戏法则的,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美感。游戏是儿童感知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2]。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回忆现实存在和表达想象中的未知来反映现存的美好事物,并且在游戏中儿童还可以通过对活动场景和活动材料进行装饰,来表现和锻炼审美能力,培养美感。
二、游戏中儿童情感发生的原因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儿童的基础性情感和高级情感均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若对其进行溯源,我们可以从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本原性情感和外部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快乐、专注——儿童游戏的本原性情感
儿童本原性的情感是指儿童最本质、内在性的情感,游戏之所以被称为儿童的天性,主要在于儿童愿意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体验游戏中丰富的情感。吸引儿童参与游戏的本原性情感即快乐和专注。
1.游戏中弥散着快乐的情感
快乐是人的基本性情绪,也是儿童自主自愿参与游戏的根本原因。正如卡特奥所说:“假如儿童要游戏,那就是要寻找乐趣,而不是要巩固他的本能或发展他的器官。”[3]一方面,儿童将游戏与劳动和工作进行区分,借助游戏这一特殊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实现精力的释放或补充,体验游戏带给自己的轻松和愉悦;另一方面,囿于现实条件,儿童的很多想法和愿望难以实现,但是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将自己对于未来的幻想表达出来,让难以在真实情境下实现的事情如愿以偿。无论采用哪种游戏形式,游戏中的内容与哪些事物相关,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都可以实现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的转化,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2.游戏过程倾慕专注的情感
伽达默尔认为,“使得游戏完全成为游戏的,不是从游戏中生发出来的与严肃的关联,而只是在游戏时的严肃。”[4]这里所指的“严肃”,实际上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即儿童的专注。与学习活动不同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关注的是游戏本身,即以游戏自身为目的,因此儿童可以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儿童在游戏中的专注,正说明儿童情感的完全投入。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当中,此时儿童是专注的,他关注的是自己所扮演角色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而是否能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
(二)游戏中儿童情感参与的外部原因
1.游戏中的情感是现实生活的延续或补充
游戏补偿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在闲暇时采取其他的行为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补偿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的问题行为。当儿童的学业成绩低于理想成绩,并受到他人的冷遇时,可能会采取与努力学习相反的行为方式,他们正是以此种逆反的做法寻求被尊重和被关爱的情感诉求。
一项关于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爱网游的原因是:渴望探险、缺少归属感、渴望获得尊重[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网游少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诉求:①渴望探险,但自制力不强。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为了儿童取得好成绩,在阶层巩固永久化中占据有利位置,因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权利,代之以课业负担的压制,使得儿童失去了童年本该有的快乐和自由。在长时间的压制下,他们产生了反抗压迫、寻找情绪释放出口的情感诉求。②获取归属感。进入小学后,儿童由对家庭的依赖转向了对同伴群体的依赖,但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或因为其它种种原因,他们又很难融入到同伴团体中,因此,交往需求在现实中难以得到满足。而网络游戏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打破了面对面接触的障碍,儿童在网络游戏中找到了归属感,满足了自己对于同伴群体依赖的需求。③对尊重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分数的高低成为学生自尊水平的衡量标准,一些所谓的“差生”,由于分数低,学习成绩差,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自尊心也偏低。这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尊重,更谈不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网络游戏中的报偿系统虽然周期短,但只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短暂的寻求报偿的游戏方式便会积少成多,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和心理依赖。当他们成为网游高手时,也会在虚拟游戏时空中受到游戏玩伴的推崇和尊重,进而在虚拟世界中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演绎,往往是出于他们对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等复杂的感情[6]。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对现实生活的表征,游戏中有充分的情感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情感体验有延续或补充的需要,儿童正是在游戏过程中实现了自身情感体验的弥补和平衡。
2.游戏中的情感能力也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中获得的,游戏中情感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游戏中发展情感能力,既可以依托游戏伙伴,也可以依托成人的适度参与。一方面,儿童的情感能力是在同伴相处中获得提升的。儿童在游戏中最常体验到的是友好和冲突这两种情绪情感。当游戏伙伴友好相处时,游戏过程释放的是给予、关爱、幽默、同情、共享等社会性情感;当游戏伙伴处于冲突状态时,儿童会通过采取短暂的敌视、心理缓冲、宽容等心理策略习得相应的社会性情感。另一方面,成人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对儿童游戏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游戏中儿童情感能力的发展。比如:当儿童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在成人的适当介入下,儿童较易克服困难,继续游戏。儿童在成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会强化积极的游戏情感,不仅玩得更开心,而且玩得更得法。
三、游戏中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
近些年来,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游戏需要和游戏活动,但对儿童游戏中的情感要素还缺乏应有的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流露和表达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鉴于此,需要教师、家长一起携手,共同促进游戏中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儿童在完整生活中的生命质量。
(一)作为教师,要确保儿童的游戏时空
儿童游戏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平衡了儿童生活的天平,为儿童学习生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游戏时空,保证学生游戏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其情感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改变错误的游戏观。一方面,教师应改变游戏不利于儿童学习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游戏作为一种轻松、自由、快乐的活动,有益于儿童调节紧张、疲惫的学习状态,释放学习压力,满足儿童放松身心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应改变“为游戏而游戏”的观念,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游戏形式的生搬硬套,重视儿童对游戏的真正需求,创设出真正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游戏,使儿童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表达和体验。
其次,为儿童游戏创设条件。教师应改变以往压制学生游戏需要的做法,还儿童游戏以时空。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游戏,将游戏的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对学生的游戏活动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在课下,可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条件。比如,鼓励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做游戏,活动身体,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直接加入到游戏中,以此促进学生与成人之间的交互性情感;也可以间接地指导学生的游戏活动,推进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对于儿童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在保证儿童游戏时空的合理性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帮助。比如对于性格孤僻、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其参与到同学的游戏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并将这位学生作为“重点小鸡”,以帮助其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使其交往、合作、受到重视和认可的情感需求在集体中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作为家长,要全面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全面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离不开儿童的天性——游戏,因此家长不仅要重视儿童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要重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首先,承认并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儿童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游戏生活。比如在学习之余给予儿童游戏的时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伙伴玩耍,也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其次,增加与孩子游戏的时光。“游戏可以提供无法取代的生活的意义感”[7],因此,父母应该在闲暇时间尽可能多地与儿童做游戏。比如在送孩子上学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在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外出接触大自然,增加与孩子游戏的机会。儿童在与成人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个人意义,积累人生经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儿童的情感发展与儿童游戏密切相关,儿童的情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体现和发展,与此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情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关注游戏,尊重和欣赏游戏中的儿童,将是一条自为自在的、洒满阳光的儿童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29.
[2][6]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237,236.
[3]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M].李齐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80.
[4]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32.
[5]陈丽霞.关于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调查与思考[EB/OL].(2010-12-4)
[2016-1-25]http://wenku.baidu.com/view/c0e450bec77da26925c5b021.html.
[7]李敏.“逃逸”抑或“侵入”——儿童游戏在教育生活中的两极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8.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