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变抓拍为实录让教育饱含深情
2016-09-10罗清红
罗清红
网名:万有引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物理特级教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
学者魏忠在上一期由张继的《枫桥夜泊》罗生门解读出“元数据”的实证意义,实在是巧妙。反观当下的基础教育,由于忽略过程性“元数据”收集而引发的教育顽症,不正是过于依赖瞬间抓拍的追逐游戏所产生的吗?
谈到追逐问题,我想起了家喻户晓的古希腊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单就比赛成绩而言,乌龟无疑完胜,兔子完败。试想,如果把这次成绩的高低定格成它俩的运动技能水平,得出“乌龟比兔子跑得快”的结论,并以此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机会、工作待遇等,你会怎么看?你一定会认为,兔子比窦娥还冤!
在比赛中,如果我们不仅记录下它们冲线的成绩,还记录下它们起跑的快慢、过程中腾跃的灵活度、奔跑的迅捷性等“元数据”。成绩就不再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数据,而是一张从不同维度,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各种“元数据”形成的成绩报告单。如此,我们绝不至于草率得出“乌龟比兔子跑得快”的结论吧?
美国生物智慧控制研究所创始人詹姆斯·哈特博士曾指出:“在文化上压制非理性认知模式,鼓励思想界的单作现象,使我们面临着文化灾难的威胁。”教育又何尝不是?“龟兔赛跑”式的选拔,不选聪明选勤奋,把一群勤奋的“乌龟”选拔进去,这样的团队能代表未来吗?能创新吗?为今之计,基础教育就是要加强过程性“元数据”的记录,不搞“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一时一事,应拉开时间的长度,放开空间的广度,在更多“元数据”支撑下的数据才更接近事物的原貌。
前不久,BBC纪录片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伯航特中学的教学实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英教育优劣的讨论。单从考试成绩来看,那场为期4周的中英教育方式的“对决”,最终以中国教师的“完胜”收场。我们为此高兴,但大可不必欢呼甚至以优胜者自居。因为实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冲突、问题和争议,远远不是简单的胜负所能界定的。当中国老师问及英国学生“为什么你不坚持每天都认真学习”时,英国孩子回答:“除了学习之外,我还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虽然分数不如中国教师,英国的老师们依然认为,中国教室里孩子的童年“不像童年,更像是坐牢”,依然认为中国的教育“更像100年前英国的传统教育”。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全体的、全人的、全纳的。教育的成败得失应该放在长长的过程维度上,放眼其一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升学率,就断言其办学成功是不够恰切的。考试分数能在多大程度上评价教育的优劣?相对于人的全面素质,学科应试只不过占据人的素质频谱上窄窄的一条而已。
哨声已然吹响,龟兔还在赛跑。“元数据”记录需要技术,更需要对“全人教育”的真挚情怀和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诚如此,教育方能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