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学行为变革
2016-09-10舒惠
· 名师速写 ·
她,是一位草根的物理教学研究与实践者,从中学二级教师到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是专业不断成长的实践轨迹。在对“教学模式”“习题情境”“双语教学”“多元智能”一个个主题的研究中获得专业的志趣。在“实验激趣、问题导学、合作释疑、方法指引”的教学实践中探寻物理教学的灵感。曾任徐州市青联委员,徐州市物理学会理事,是徐州市初中物理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
她,是一位执着的教育理论的思考和探究者,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博士在读,是她不断探寻教育真谛的求知路径。在“信息技术”“教师管理”“校园文化”的不同领域中获取前沿的思考,追寻管理的艺术。她主持并参与过五项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市级科研课题;有2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所主持研究的江苏省中小学研究第七期重点立项课题成果在江苏省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曾赴加拿大、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地学习交流。
她,又是一位永不知足的梦想家,谋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到教学副校长、校长,是管理日臻成熟的发展空间。在课堂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推广、在推广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将教育教学思想与管理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于是,“集慧式备课”“前置性学习”“六步教学法”应运而生……
她就是舒惠,教育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教育博士在读;江苏省初中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徐州十三中副校长,201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任初中部校长。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管理、初中物理教学。
第一次听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句话是在三年前的一次教育信息化推进现场会上。当时对“深度”二字颇感迷茫。怎样的融合才称得上“深度”?后来,我看到何克抗教授这样说:以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只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我认为,何教授所说的这种“结构性变革”应该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是的,在当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互联网交互平台被广泛开发运用,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得到大力推进。数字化的学校、数字化的课程、数字化的教室、数字化的作业等不断涌现。这让教师们觉得迅雷不及掩耳,同时也让我们学校管理者深感不安:传统的教学行为已经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变革势在必行。由此也必然引发学校教学管理行为的深度变革。
从个人手写备课向网络集慧式备课转变
传统手写教案费时、低效,不便保存、不便交流,纸质教案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电子教案替代。网络的快捷高效给教师的资源汇集、信息交流提供了更佳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备课也面临着挑战。传统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先由主备人说课,然后大家集体讨论,但由于集体备课时间有限(一般为1~2节课),往往主备人还没有说完课,时间已过半,然后匆匆讨论,草草结束。使用网络集体备课后,集体备课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将网络集体备课分成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
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电子备课系统,所有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或使用“在线教研”展开网上讨论)。
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提出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对个人主备材料进行修改。
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增、删、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主备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备课系统。
第五步,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并上传到电子备课系统。
这样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突破了以往的备课限制,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展开备课互动讨论,而将面对面集中备课的时间用于讨论重点、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大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教师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了他们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网上备课会不会导致部分教师网上抄袭他人教案呢?一开始我们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我们觉得应该相信教师。我们不但鼓励使用电子教案,而且鼓励教师广泛收集网上资源,最大数量地占有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思考符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案的形式上,学校要求所有教案注明第一备课人、第二备课人,而且修改的痕迹要保留,用红色字体标明。
集体备课方式改变后,教学管理手段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1)在寒暑假之前进行备课分工,讲明备课要求,教师按照分工任务在假期精备课。(2)开学前,教师将备课稿上传到“集体备课”栏目,教务处检查。(3)经在线教研、集体讨论后,教师形成二次备课稿,提前一周上传到“个人教案”。(4)年级处每单周五检查教案上传情况,每双周一公布检查结果。
完美的教案并不能代表高效的课堂,单纯的教案检查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平时教学管理中,学校还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抽查课堂教学实施情况。通过听课,检验教师教案的真实性、可操作性。通过听课,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教师不必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备虚假的课,要备为自己实际教学提供帮助的有用的课。
网上备课不只是形式的转变,在其背后更体现的是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提升,体现了教学管理的时效性、过程性、开放性和便捷性。
从单一研究教材向备多种立体学习资源转变
我曾经做过一项省级重点立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研究》。通过对教师工作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发现,教师每日上课、备课、作业批改、辅导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31小时、1.98小时、1.5小时、1.00小时,所占比例分别为25%、21%、16%、11%,近似比为1:0.8:0.6:0.4(如下图)。在教师有限的1.98小时的备课时间内,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效率,实现有效备课、精备课,是所有管理者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变化也对教师高效备课提出了挑战。如课件的大量制作与使用、导学案的编制使用与批改、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等。传统备课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今课堂教学的需要。备学情、备课件、备导学方式、备课堂评价是大势所趋。
1.基于学习前置的任务单设计
前置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在课外预先学习课内知识,课内在教室里与教师伙伴一起开展研讨、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前置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习,也不是随意地浏览课本或学习资源,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的学习行为,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尤其要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何为抓手?一张明晰的任务单(也有称为导学案、活动单)尤为重要。任务单要包含以下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任务分解、活动导语、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等。2013年8月,我带领物理组全体教师将初中物理八年级教学案编撰完毕并投入使用,物理组多次面向全校开设研讨课,研究教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随后,其他学科也慢慢加入了教学案编制工作。2014年春季开学之时,各科教学案全部印制完毕发至学生手中。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基于微课的学习资源创建
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因为其短小、针对性强、观看不受时空限制、简单易学、操作简单等优点,越来越为教师所接受。因此,微课的制作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教师制作微课注意遵循以下步骤:(1)围绕教学中的某一重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确定微课主题。(2)编写微课计划,既要突破重难点、解决疑点,又要避免与课本重复。(3)选择呈现方式,怎样呈现微课内容,是用Word、画图工具软件,还是PPT、视频。(4)制作录制。注明适用教材、年级、学科、作者,还有其他一些学习要求。微课的使用要编入任务单的流程中,在学习过程中何时出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作用,以及微课学习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要求,都要有明确的提示。2013年8月起,徐州十三中分批次、分层次地开展微课理念和制作的培训,明确微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微课的设计理念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学习引导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分层辅导类、拓展学习类等类型,分别布置教师制作微课程资源,供学生选用。
3.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的设计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是我们2015年来运用最广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知识只能来源于教师和书本;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媒体、同伴之间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对于有些新技术、新发现、新发明,学生获取的速度要快于教师。在任务单导学之后,在微课学习进行之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略知一二,在这种情形之下,课堂要开展些什么,哪些内容必须放在课堂之上进行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重复讲解,学生会厌倦,课堂低效,那么,教师必须将学生经过预习后仍然无法理解的知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因此,课堂上,通过小组内部的相互呈现,让学生互助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通过小组间讨论,发现学生中共性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小组学习在课堂上如何出现?怎样为各小组设计适合的学习任务?怎样保证小组内部学习的高效有序?怎样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以激发小组合作的动力?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传统课堂教学向全时空师生互动转变
传统课堂在上课之前,学生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主要通过课后来完成。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来自于课后的作业反馈。虽然教师也向学生提出预习新知的要求,但往往因为没有具体的预习指导而使这项作业没有落到实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空间被拓展了,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提前将学习资源、学习要求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开始学习活动,也可以将学习心得与作业随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并进行个性化的跟进辅导。
1.利用电子书包实时反馈学习信息
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一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课堂上已经为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国内一些大城市中已经率先在部分中小学使用。电子书包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如数字化教育资源、学生成长史等,让其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电子书包下的课堂是智能型课堂,教师利用网络将任务单、微课等学习资源与学习要求提前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何场合接收并完成。完成后生成作业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或者根据完成优劣给不同学生发送个性化作业。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与作业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课堂由后置型转变为前置型。
2.设计翻转课堂 假期教师送课到家
2014年寒假,学校在初三年级开展寒假微课自主学习实验,设计了学生寒假自主学习社团。组织教师制作复习微课64节,上传至徐州教育网,学生可以在家中免费浏览观看。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设计了基于微课学习的寒假作业,将微课的浏览要求编入寒假任务单的流程中,实现了教师“送课到家”的效果。学生浏览微课后可以网上签到,可以即时向教师发送感想、问题,教师根据签到数据掌握学生对微课的浏览情况,并获取学生的疑问信息。全年级890位学生寒假期间微课观看数达到54345次。通过对家长调查问卷显示,家长对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寒假复习的支持率达到83.7%。开学后,教师通过寒假作业和微课的信息反馈,发现了学生自主复习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课教学,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3.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实现自主学习自主评价
2014年徐州市八年级地理、生物学业测试改为机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学校通过网上“智能学习平台”为学生建成了学生上机练习的习题库,导入地理、生物学科近1800道题目。学生登录“智能学习平台”,进入“自主学习”栏目后就可以自主练习了。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自动评价,每天有800多人次在线练习,解决了地理、生物老师学生多、时间紧、无法落实个别辅导的困难,还可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拓展了,网上学习平台的使用,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深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欢迎。八年级的一位家长说:“原来孩子上网就知道玩游戏,让他去复习地理、生物就烦。现在有了智能学习平台,孩子在网上完成地理、生物练习,答题快、反馈快,还能形成错题库,不但孩子有兴趣,而且复习效率也提高了,现在成绩上来了,模拟考试考得很理想。”
如何管理学生的校外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学习目标,网络平台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借鉴。
从面对面交流向远程辐射教研转变
传统的教研活动在校内是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的要求展开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对一周所有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待中心发言人发言结束后,教师草草讨论一下就匆匆结束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是没有讨论到的。很多教师觉得这样的教研活动比较低效,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教研效果。区域的教研活动往往定在某一所学校展开,其他学校的教师要将教学任务调整到另外的时段才能腾出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去参加相关活动。因此,这种教研的频次非常有限,有时一月一次,有时一学期一次。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种云会议、讨论组功能、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使传统教研的弊端可以得到解决。首先,教师不必面对面交流,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教研,跨区、跨校都轻而易举,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其次,同步在线教研、同步讨论、课堂观摩等活动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不必依赖中心发言人就可以实现大区域的教研交流、资源共享。另外,网络教研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能自发地实现随时教研,因而教研内容更加精细化,具体化,富有实效性。教研的结论易于推广。这种教研活动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到2014年底,学校共录制并直播研讨课230节。网络评课系统也为多层次、多角度研讨教学提供了保障。
2013年11月28日,徐州十三中面向全市举行了“数字化网络直播课堂”活动。直播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首先由周海燕老师执教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黄金分割线》, 第二个环节,由学校11位数学老师采用“复盘式”评课的方式,针对“聚焦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及效果”这一研讨主题,对本节课进行了切片分析与点评。本次活动网上观看人数达到4800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到2014年底,徐州十三中先后录制或直播研讨课230节,复盘式主题研讨课44节,微课260余节,结合教学案等网上资源建设,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正在逐步形成。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转变思想、勇于实践、创新管理,才能走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高效教学与管理之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