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推进1:1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策略

2016-09-10李霄啸蒋玲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班级评价

李霄啸 蒋玲慧

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形态,1:1数字化学习自2007年正式引入国内,在教育部的引领下,形成了全国上下共同建设、深入研究的发展态势。然而,高投入却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1:1数字化学习在融入国内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试点实施过程中遭遇教育价值冲突、教学实验管理异化、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改革模式动摇、学习动机分化、课堂失序等诸多问题,实践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寻求科学推进1:1数字化学习的策略,已然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施多方合作策略,寻求数字化教学支持的社会力量

1.  建立教师与高校团队的“伙伴式”互助机制

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于1:1数字化学习虽具有实战经验,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技术的指导,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而高校的研究团队虽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却由于长期处于象牙塔之中,难以发现实践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两者应当寻求机会建立“伙伴式”的互助机制,在教学实践中优势互补、协同前进。一线教师可以帮助研究团队从理论走向实践,把抽象的理论和教学设想变成鲜活的现身说法和效果验证;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新的理念方法的支撑和数据分析的支持,帮助教师调查和解决问题并利用研究成果改进课堂教学。双方共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彼此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能力,不断推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2.  建立校际合作的教师共同体

试点学校之间存在缺乏深度交流合作的现实问题,应当建立共建共享、互鉴互通的校际合作研究机制,以促进共进共赢。除了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互动研讨、公开课展示等活动实现经验的共享,还应当构建1:1数字化学习的教师研究共同体,实现培训同步、教研同行、成果同享,促进教师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助。依托Web2.0、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建立跨越时空的教研共同体纽带,形成教师间信息交互的多维度通道,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通过校际间的合作互助、分工协作,可采用“一个中心,多个工作小组”的模式,打造数字化资源共同体,有效解决资源缺乏问题,将孤立、低效的个体活动变成充满凝聚力、创造力的高效的群体智慧活动。

3.  建立拥有共同愿景的家校沟通机制

1:1数字化学习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家校的合力互助。可参照美国项目管理的做法,实施前期严格界定和声明数字化设备和网络资源的可使用范畴和时间,明确家校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签订认可同意书,构建家长委员会等以家长为主导的组织,形成协调一致的家校教育网络。学校也有责任举办家长学校,依据不同类型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开展培训,提升家长的监护与指导能力,辅助孩子完成数字化学习的课后拓展环节。许多研究表明,家长对项目的持续关注能使学生展示出更好的学习成效。可定期开展家长观摩日等活动,让家长亲身体会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零距离检阅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成果。平时通过校园App、微信公众号、云空间等平台透明化展示试点近况,利用家校通、QQ、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共商管理策略。

实施文化建设策略,重建班级教学管理新常态

1.  引发情感共鸣,促进民主参与

1:1数字化环境下的班级管理应当摒弃传统课堂的规训制度,由防范控制型的“教师统治、学生服从”向自主建构型的“学生自治、学生参与”转变。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意愿的培养,引导其对班级文化产生共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可通过辩论赛、主题班会和班级群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管理认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课堂管理的情景短剧,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其能够自觉意识到课堂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消除对班级管理的抵触情绪,积极建立内在秩序。

引导学生民主参与班级决策和规划。师生共同制订班法班规、课堂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和增添,使之民主、完善而富有弹性。既能合理满足学生的意愿,也借此与学生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关系。由于班规班法的制定主要依靠学生的民主参与,因此易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并自愿接受他人的监督。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自主管理。美国缅因州的1:1数字化学习项目中,学生自发组建“i Team”致力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日常技术问题。新生代的学生群体具有技术天性,我们也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建立技术小组来辅助教师,同时根据数字化课堂的管理需求和学生建议提出多样化的班级管理职位,如设备安全检查员、设备收放管理员等。学生通过自荐方式竞争上岗,力求每个人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由学生定期举行民意班会互评互建,教师作最后的点评和记录。这样的机制既减轻了教师的管理负担,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2.  利用技术优势,实施精准教学

只有建立在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的教学才是最优的教学。在“学适应教”的传统教学生态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需求,也难以准确科学地判断学生的障碍所在。数字化设备可以帮助教师打破经验主义教学的禁锢,科学审视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和平台的智能功效,利用学习信息记录、学习结果智能分析、学情诊断等功能实现透明的教学掌控,毫无偏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和知识点接受状况,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亟需扫除的障碍,实现教学需求的精准定位。锁定目标后,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的学习力为基础及时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教其不懂、导其疑难,实现“精准打击”。这样的精准教学是最有意义的教学,也是1:1数字化环境下应当实施的教学。

3.  发挥期望效应,实现动力维持

试点初期因自我暗示和新鲜感而产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难以维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动机。在1:1数字化环境中,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所提供的技术与学生保持积极的教学情感互动,采用数字化设备更有效地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可尝试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实施分层化教学。利用数字化设备的学情分析功能,对学生进行水平层次的划分,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适合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形成针对个体的合理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都能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而激发隐性的内在学习动力。同时,利用数字化设备推送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工具支持自身的学习。

第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调动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互相的学习评比,并鼓励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争取能与其他层次的学生竞争。利用数字化设备对学生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鼓励和期望,并实时传送至相应的学生移动终端。采用设备的屏幕广播功能定期展示学生的进步情况和历程,并对进步显著者进行公开的表扬和奖励,这种即时评价、奖励机制既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也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在数字化设备的支持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你追我赶却又能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机制,促进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施科学评价策略,建立数字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融入发展性评价,促进个性化发展

我国1:1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已有相当的进展,但是项目评估和教学评价的研究却并未跟上应用的脚步,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目前仍有部分学校过分关注1:1数字化学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对于这两者间的关系,国内外很多研究成果是相互矛盾的,不存在明确的定论。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学评价的意义应当是利用评价的引导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发展性评价的“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多元评价”理念与1:1数字化学习不谋而合,两者若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数字化学习评价现存的弊端。教育应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学生的评价也应当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评价方向上需展开新的视角,重视团队协作、创造力、逻辑分析等复杂能力的评价。效果验证应从单一的学业成绩扩展到学习意识与动机、学习态度与思维、21世纪技能等层面,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制定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学生多维度能力提升的研究,帮助他们利用数字化设备更快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生活。

2.  新技术手段助力评价革新

由于缺少对新技术的敏感度,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依旧效率较低,可测评的指标也存在局限性,一些重要指标仍缺乏可行的测量实施方案。

1:1数字化课堂具备先进的平台和软件,能够收集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开展测验、讨论等诸多互动工作,同时还聚合特色的评价工具。应当利用这种优势,寻求新技术手段与1:1数字化学习评价的契合点,以数字化方式提供多元化的新型测评方案,弥补现行评价方式的不足,优化课堂评价、项目评估过程,彰显数字化学习的时代特色,促进1:1数字化学习评价的革新和改变。同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型的教育工具和评价工具。由于发展性评价面向的是整个学习过程,会涉及类型繁多的庞大数据,传统课堂必然难以实施。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开发针对1:1数字化学习的评价系统,在增值评价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知识增长量的可视化,构建出更科学高效、交互更人性化的1:1数字化学习评价机制。

3.  引入数据挖掘,实现科学分析

国内现有研究多采用课堂观察、访谈、查看报告等方式,通过质性、量化评价方式的简单结合来评估1:1数字化学习效果,而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却并不多见。

评价研究中应当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数字化设备记录的教育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表象背后的问题。依据数据分析,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等层面对教师进行客观评判,从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进程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估学生的进展,为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采用关系挖掘技术,发现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挖掘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数据,寻找出各因素间的关联和规律。依据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过程发现的相关关系规律,构建出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型、现象解释模型和预测模型。通过对学生当前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依据相关模型科学预测学生的未来学习趋势和学习结果,发现潜在的学习问题。帮助教师敏锐地洞察将面临学业风险的学生,便于及时采取学习干预、调整教学进度等措施。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编号为GJK-XKT1112。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化班级评价
班级“四小怪”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不称心的新班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