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育:创新 重构 融合

2016-09-10王晓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王晓波

记  者:雾霾期间,北京数字学校等在线教育平台被广泛应用,成为了教育领域及社会媒体热议的话题。极端天气过后,在线教育是否会被束之高阁,在线教育如何才能获得常态化、持续化的发展?

詹伟华:雾霾,打破了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教师和学生们分散在城市、农村的不同角落。 在线教育在一夜之间融入了教学,看起来是这样自然,有的教师“死心塌地”为学生们布置了一堆作业,有的教师则转变心态,尝试简约式的在线教育。北京数字学校在短短两次雾霾停课期间,被北京以及全国的上百万人访问,课程点播千万次、学习时长一亿多分钟。

极端天气的出现,从政府到学校都非常重视在线教育,给教育系统变革教与学方式带来了很好的契机,促成学校规划、教师反思,从多种方式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但事物存在两面性,一部分醒悟而勇于创新的学校会加大变革教与学方式的力度,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应用在线教育的优势,开展混合式学习,优化和提升面对面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的权利。一部分墨守成规的学校还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持续着工业化式的体力劳动批量培养。

我想用“一直在路上”来形容现在在线教育的发展态势。从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到现在的在线教育,都是围绕着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在资源建设、课程开发、辅助工具、网络活动、评价测量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拓展。虽然“看起来很美”,但走入校园、走进课堂、走近教师,细细来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却总是两张皮,很多时候是为了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有的教师会把自己的课堂包装成“互联网+”课堂,但理念和思维方式却还在“远古时代”。在线教育能否常态化、持续化地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否满足现实场景下各教育主体长期和短期的教育目标,能否“解放”各教育主体的负担,让其持续受益。

李玉顺:在“互联网+教育”来临的时代,教师教学和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有了深刻的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逐步地被迁移应用到传统课堂实践当中,与学校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加速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北京数字学校是首都北京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助力国家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转型首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领首都基础教育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前瞻性、系统化实践,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在线教育服务形态生成,支持首都北京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2012年就开始了发展进程,在资源创生、在线服务、课程服务、在线活动、深度应用、机制建设、对口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首都北京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服务提供的基本能力,因此,“雾霾天气”事件使北京数字学校的在线教育服务对公众有了清晰的呈现,多种混合式学习模式悉数登场,增加了用户访问量,给大家带来了冲击性感受,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程。

殷明浩:在过去十多年中,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尽管在线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相对于互联网通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在线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在线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出意外,在线教育的未来同样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和极端天气是否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此次雾霾天气的出现,无疑为在线教育的普及做了一次全民的广告。在极端天气过后,如何发展互联网教育技术,挖掘用户兴趣,提高用户体验,使得在线教育尽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则是摆在相关从业人员乃至整个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陈志涛:无论是雾霾来与不来,都无法阻挡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与时俱进、适应未来的学习方式,这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任谁也阻挡不了。只是雾霾的到来倒逼教育信息化要提前做出反应,解决停课不停学问题,这是件好事。这为我们重新考量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案例。目前,谈在线教育常态化的发展为时尚早,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边界还很明显,还很难融为一体,非正式学习远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不可或缺的新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师个体的单兵作战能力也远没有适应这种新的信息化教育,学生个体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牵引与指导。可以说未来几年,在线教育会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有深度。但是,如果在线教育不是瞄准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只是一味地靠提高学生分数,那么在线教育不会有任何的发展可言。

记   者: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热潮,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怎样的“源头活水”?

陈志涛:“互联网+”确实颠覆了很多行业的形态和格局,在线教育的优势目前只是提供了非正式学习的路径,让学生能够穿越课堂、穿越校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但是并没有实现与正式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说在线教育改变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个例子,“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其本质变了吗?并没有,无非是支付、贷款等业务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打破了行业的垄断、不透明和烦琐的手续。同样的道理,如果“互联网+教育”不能提高育人的效率,不能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那么,“互联网+”与教育就没有关系。其实,“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是更多的启示和行业经验的借鉴,让我们能够理性地思考未来“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这需要教育体制内做出选择和抉择,是推倒围墙还是恰当融合。

殷明浩: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颖的信息载体,已经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和智能。在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每个家庭的今天,或许在线教育真的能让教育辐射到每个人,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化”;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易学性、实时性、公开性的特点,将帮助大家在走出学校之后依然能参与到学习中,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社会化教育。

詹伟华:未来教育将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学校(VS)与现实学校(RS)将融为一体,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学校”这个概念将会被赋予新的含义,一种新的教育业态将会出现。

数据将会是教育乃至各学校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就像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所说:“数据是与物质、能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从数据中发现价值的技术正是最有活力的软技术,在数据技术与产业上的落后,将使我们像错过工业革命机会一样延误一个时代。”

李玉顺:如何从更本质意义上去追寻在线教育之于传统教育“源头活水”的意义,其核心意义有两点。第一,在线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化选择、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线教育突破学校、学区的限制,将优质的学习资源汇聚共享。另一方面,在线教育更能够聚合社会资源,弥补“体制内”教育在资源、课程等方面的不足,将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推广,扩大资源内容和类型,有效促进拓展性的、延伸性的学习,满足学生均等发展的需求。第二,在线教育服务加速了技术支持下的“学”与“教”关系的重塑,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和途径变得丰富和多元,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而反向助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新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加速达成。

记   者:有人认为网络环境淡化了传统课堂中环境的沉浸,榜样的力量感召,教师的言传身教,同伴之间的友爱与互助等作用。您认为在线教育是否会减少学生的获得感,给学生带来疏离感、陌生感?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

李玉顺:教育活动离不开面对面的沟通、情感和语态的传递、现场感的营造,而在线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具有自身的不足。如,选择在线课程的学生往往因为师生分离、缺乏交流和集体归属感等原因感到孤立无助,与教师和学生产生疏离感与陌生感,导致学习困难和障碍。如何克服在线教育所带来的学习障碍,需要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互补。在线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与传统教学流程和方式在很多要素上产生整合的形态,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展的。在线学习应该充分考虑和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对在线课程和面授课程设计进行“解构”和“重构”,从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学习活动设计与开展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与学生的分离所带来的孤独感。在线学习环境下需要开发优质的、具有交互性的学习资源,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社区,提供丰富和真实的学习场景。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拓展学习者的交互方式,如通过视频聊天工具进行远程实时互动活动,提供异步的学习支持服务,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形成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网络学习氛围等,以弥补课堂面对面交流中的缺失,减少参与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增加学习者的现场感、存在感和归属感。

殷明浩:正如QQ和微信的出现不会影响人们继续使用电话和短信,打车软件的出现会刺激出租车行业的变革和进步,在线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现有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育。相反,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随着传统的知识授予过程更多地在线上完成,课堂教育将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互动、合作,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作为线下教育的重要补充,我认为在线教育应该创造新鲜的教育理念,将教师从低效讲授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传道、授业和解惑。

陈志涛: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学校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这是目前在线教育产品所做不到的。但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学校、未来的学习会变成何种模样,有些问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迎刃而解。但是有一点,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在线教育,如果不去除功利化思想,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成长的服务,不能够为个体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营养的话,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离学生们的实际获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詹伟华:确实,适应班级授课制、面对面教学环境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存在孤独感的,在线学习的数字课程学习环境存在一些局限性:虚拟的环境,缺少实际的人际互动,存在陌生感;非实时、异步的学习,不能立即获得回馈与互动,没有真实感;学习时间弹性,相对地宽松,容易有孤独感;能否顺利操作数字课程平台,能否得到需要的协助,能否适应教材呈现的方式等,科技能力与适应能力也带来一些困难。不好的在线教育服务体验,将影响学生在线教育的获得感。

据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表明,通过一些在线活动设计、行为干预,日常教学长期的融合、习惯的养成,线上与线下优势互补,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的。第一,整体设计线上和线下活动,提供程序化、进阶式的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尽量通过闯关式设计,由线上来完成,而高阶思维、深度研讨、小组合作、作品展示则通过线下活动来实施。教师在线上和线下给予共性问题“广播式”讲授、个性问题“一对一”辅导。第二,通过连接机制、激励机制来设计线上活动,降低陌生感、孤独感。比如,降低陌生感的方法:充分利用公告、课程开始的介绍、老师与同学之间欢迎并鼓励互动,让学习者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使用讨论区创造社交机会,同学间自我介绍,提供学习交流之机会等。降低孤独感的方法:增加异步环境的互动设计,显示在线上的参与者,让学生感受同伴的存在;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记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适时提醒与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利用课程参与者功能观察学习记录及时发布简讯等。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教育学院介绍中的一句自白,也是教育年会出镜率最高的核心议题。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学生,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如何学,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最佳学习模式,我们知之甚少。我们应该投入互联网的怀抱,和新生代一起尝试、探索一种适合他们学习习惯、认知规律的教育新形态。

记   者:微课、慕课等在线教育资源的出现,会降低教师的作用吗?教师需要哪些素质和能力来应对在线教育带来的挑战?

殷明浩:微课、慕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形式的在线教育形式,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作用,反而会给新时代的教师提出更多的挑战。教师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快速有效地生成视频课程?教师在面对计算机时如何保持激情?如何分配好授课学时?当听众不再是几十人而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时,如何互动?如何利用微课、慕课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处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之间的衔接?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教师们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李玉顺:微课、慕课等在线教育形态的出现,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作用,反而提升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类在线学习资源的学习可以获得知识,但是在个体情感、人生价值观、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自律性培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和解惑”功能进一步加强。教师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针对性地提高相应素质和能力以从容应对。

詹伟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教师能力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看似作用在降低,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度问题设计、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等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以说,教师从精通单项技术的知识传授向思想感化、全面诊断、精准服务转变,这是科技快速发展,知识社会变革的一种趋势。

要胜任学生对未来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需要精通教育教学、心理学的能力,了解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也要学会互联网思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到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陈志涛:我认为,对于教师的科学技术素养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1(教师)+X,X=专业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是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融合;第二个维度是1(教师)+X,X=对各种技术的理解、应用、融合、创新,也就是驾驭技术的能力,教师要能够从各种技术中选择最恰当的,去支持自己开展各项业务,而且要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第三个维度是1(教师)+X,X=几十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要能精准地利用技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服务,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长的给养。

记   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需求与教学环境都发生了改变,翻转课堂或者混合学习会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形式吗?在线教育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互动与体验?

李玉顺:在线教育发展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虚拟学习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有效支撑,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但是传统课堂教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上,很多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平衡这两类形态之间的关系。在线教育和传统教学不是相互否定,而是相互促进、兼容并包的。基础教育的在线教育具有很多的实践形态,这些形态与传统教育教学流程相互融合,能够带来多元化的实践。当前,线上学习和传统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这一实践形态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形态,包括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等,其中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态中最受关注的实践形态之一。

如何使在线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在线学习的设计紧密关联。我国在线教育发展之初采用了以资源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模式,要求学习者基于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该模式下学习者容易产生学习孤独感和距离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加强在线学习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如在这一需求下出现了引领式在线学习设计,强调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要求设计高效、高质量的在线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各类在线工具进行学习,增强基于社群的学习对话、互动和问题解决,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升在线学习效能。引领式在线教育模式和传统面授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能,增强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习效果。

殷明浩: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形式或许会更为多样化,翻转课堂或许只是其中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师单纯授课、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可以使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独特的学习路径,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陈志涛:教育自身的发展会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指向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翻转课堂或者混合学习会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形式吗?这个命题真的是不好回答,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都是辍学者,但却都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教育形式对这些人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好好地研究一下。不能否认,翻转课堂或者混合学习会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也好、混合学习也好,一定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如果这些学习形式不是指向学生更好地获得、更好地发展,那么形式就只是形式。我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无论怎么改变,都是为了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好的发展。

记   者:当前,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在线教育资源遍地开花,平台和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否会导致服务品位不高,资源同质化情况的出现?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如何?

李玉顺:自2013年开始,我国在线教育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就基础教育领域来看,集中在“找家教”“题库”“作业答疑”“在线教学”等几个细分的领域,同质化问题比较重。此外,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只是简单地将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学生进行毫无差异的单向式教学,或者直接将线下课程录成视频进行服务运营,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水平较低。

殷明浩:在线教育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但作为一块待切的蛋糕,必然存在大量的竞争,这也会导致出现一些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但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相信未来随着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在线教育行业的“百度”“阿里”和“腾讯”,相关的平台、资源也最终会得以整合和优化。

陈志涛:国内的环境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教育企业中没有大企业?这是国内市场环境造成的。什么产品卖钱,大家就一窝蜂地去做,过度开发、资源同质化这是老问题。因为企业产品创新力不足,教育门槛又低,再有多数企业瞄准的是卖产品,而不是卖服务,所以造成教育应用市场就是个菜市场。未来互联网应用会是教育最先选择的合作领域,目前,像句酷批改、扇贝英语、一起作业等优秀的教育应用,在国内教育领域发展的势头很猛。这些互联网应用的成功模式,可以为其他教育企业提供借鉴,产品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很精,功能不一定多复杂,但一定要有深度。

詹伟华:在社会资本的推动下,2015年是“互联网+教育”井喷之年,全国有上百万个创业团队在教育的各年龄段开发了各种教育服务,从平台、资源、工具、服务到综合解决方案等,琳琅满目。同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走进了校园,竞争激烈,存在趋众心理、一窝蜂现象,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此外,为了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部分采取小而美的策略,在细分领域深入发展。但对于学校和教师、学生来说,是一个完整体,需要教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和持续性,所以也会对一些小应用为竞争的排他性设定的各种技术壁垒感到反感、应用效果不能持续。未来,在线教育的市场发展,需要国家层面引导建立产业联盟,制定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制定行业规范,优势互补形成上下游打通的产业链;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云平台领域出现几个全国性的大型服务互联网教育公司,在硬件、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在线服务细分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未来,新技术将会改变教育,从不同的点上创新突破,形成整体性教育变革,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