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改革落地能力

2016-09-10吴明华

决策 2016年1期
关键词:刘峰执行力落地

吴明华

“执行力与领导力成正比”

《决策》:从2015地方公共决策评选情况看,地方在改革落地中的问题不少,改革落地能力亟待提高。从领导力的角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峰:改革落地是当务之急。提高改革落地能力,很有现实性、紧迫性。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层面协同推进“四个全面”,关键还是要靠地方去执行、落地。地方领导干部要干起来、动起来、快起来。不干、不动,执行能力就是空话。

地方领导干部要有落实和执行的理念,首先认识要到位。地方不仅要执行,还要主动执行。总的来说,执行能力就是习总书记讲的三句话:

第一,要接上“天线”。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中应该更自觉、更全面、更主动,要理解中央的意图,否则就是盲目地执行。

第二,要铺好“地线”。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更重要的是结合正确的时间、地点、时机,结合具体区域和发展阶段来谈执行能力的落地。

第三,要架好“连接线”。承上启下,把中央的意图、基层的创造性、群众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执行不是被动的,执行要主动作为。主动作为就是要将党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

《决策》:过去,人们总是强调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力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峰:我们在地方调研中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理解过于狭隘,过于死板。其实,执行力与领导力成正比。执行力的大小就是领导力的大小。下级对上级要有执行力,但干部不是一个人去执行,而是去组织、服务、引导,带着队伍跟你一起去执行。对下要有领导力,对上要有执行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执行力的大小是取决于领导力的大小。领导力越强,执行力越强。

同时,要把领导力和执行力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执政能力既需要执行力,又需要领导力。二者打通以后,才有利于改革落地。

我们不能把执行力与领导力对立起来,二者是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光说执行没有用,对下的领导力必须到位,对上的执行力才能落到实处。

如果说领导力是战略,执行力就是策略;如果领导力是思想力,管方向,执行力就是重在方法;如果领导力是世界观、价值观,执行力就是方法论。怎么执行,要有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状。但要看先后关系,往往是先有领导力,方向不搞清楚,执行起来就比较盲目。

《决策》:那么,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

刘峰:执行力与执行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执行力是动态的概念,执行能力是静态的。执行力=能力×态度。能力是100,但不积极、不认同,态度不配合,那么态度是0,100×0还是0。反之,态度是100,没有能力,依然是0。

执行能力是潜在的,执行力才是现实的。执行力必须兑现,要做出贡献、做出业绩。因此,提升地方干部的执行力,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执行能力,得能干;二是得想干,有使命感、责任感、积极进取的意识。

能力是实在的,态度怎么办?态度既要激励,又要约束。激励是动力,是动机,让他想干。精神的、物质的,给予尊重,给予信任。先激励后约束。约束首先是硬的约束,制度、规章、“八项规定”等;又有软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风、魅力等。约束是合力,激励是动力,先有动力后有合力。

深化改革“先立后破”

《决策》:对于改革方法论,最近有一些争论。有人说,中央改革文件发太多了,地方执行不了。

刘峰:地方上首先要跟上这种变化,要适应。现在中央的改革方法论,既有两点论,又有重点论。两点论就是强调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总体设计。同时,一定要有重点,重点突破。没有重点,谈什么全面?

对于“四个全面”,首先,必须全面推进、协调推进,所以发的文件多,是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但是,仔细研究中央的思路,是有重点的。二者是不矛盾的,符合辩证法。改革落地难的问题,确实有普遍性,因为地方上适应不了,有时候会无所适从。所以要转变认识,重点是要把改革和本地区、本部门和所处阶段结合起来。

其次,对深化改革要有信心。既要充分看到成绩,又要看到实实在在的风险;既要增加改革的动力,又要发挥基层的活力,动力就是增加改革力度,活力就是激发群众、社会的活力。地方要跟得上思路,有清醒的认识,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我们的勇气。

再次,要理解中央的思路,搞清楚“破”与“立”的关系。深化改革一定是先立后破。一是立威信,中央的“八项规定”必须说到做到;二是立规矩,学党章、明党规;三是立道德,包括红色基因和几千年传统道德文化;四是立法度,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立了以后,下一步的改革就是按部就班,是有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有些干部可能暂时不理解,但长远看就明白了。

《决策》:在深化改革中,领导干部应该着重增强哪些能力?

刘峰:领导干部一定要更有创造性,要意识到引领新常态,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造性、创新性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质。越是改革攻坚,越需要领导有创造性。我们就是要在创造性、创新性上下功夫。

领导干部还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适应“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知识结构要调整,知识面要更宽,能力要全面。作为地方干部,既要执行,更要决策;既要硬权力,又要软权力;既要有魅力,又要有魄力;既要有能力,又要运用好权力。

共享发展与领导方式变革

《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地方如何去理解和落实?

刘峰:五中全会强调发展的五大理念,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实践创新。现在老百姓对GDP增加一个百分点、两个百分点不敏感,但对环境、对幸福指数、对权利更加敏感。为什么群众对雾霾反映这么强烈?让大家生活在毒霾当中,老百姓不答应。这就倒逼改革。

五大理念中,共享发展是目的,是最重要的。共享发展不仅是GDP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福利和权利都要提升,老百姓的感觉、尊严都得提升。共享发展哪怕发展慢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各个区域、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如果把共享发展理念切实付诸于行动,中国很多难题都解决了。

共享发展是目的,前四个发展理念都是手段,其中创新发展是重点。这一届中央领导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现在讲的创新,不是领导干部自己去创新,而是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服务,让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府不能太主动了,而要靠老百姓,靠社会,靠企业。

落实五大理念,关键是要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不能像过去那样靠行政命令,政府包办代替,而是要多引导,多协商,多服务。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所谓优化服务,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还是一种领导方式的变革。通过服务,进行引导。

《决策》:本刊年度地方公共决策评选已经进行了11年,您一直全程参与指导。从评选中您有什么样的感悟?

刘峰:这些年地方在改革发展中,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地方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中,是蛮拼的,贡献是主要的,得为他们鼓劲。广大干部是有奉献精神的,有使命感的,有能力的。改革发展靠干部,深化改革更要靠干部。

但同时,不足之处也得承认。第一,是法治思维欠缺。改革要于法有据,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注重探索创新,有时忽视了法律法规。

第二,是忽视了民主协商。很多事我们为民做主,但没有考虑老百姓的情绪,没有与老百姓协商。忽视了民主决策、民主政治。领导干部为民做主,为百姓做事,但是做得再好,百姓不理解也是白搭。

第三,是忽视了科学决策。政府决策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程序。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跟不上“四个全面”的最新部署。这一点必须加以转变。

猜你喜欢

刘峰执行力落地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化繁为简,医保支付价可“落地”
法律何以难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