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2016-09-10陈倩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民

陈倩

[摘 要] 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国网络传播中存在着真实可信度低、舆论“一边倒”、网民言论情绪化等问题,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管理、加强媒体互动、引导行业自律,从而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字] 网络传媒 舆论监督 问题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在深度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已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社会情绪的缓冲阀,也是民众表达意愿的良好平台;是测量民意的温度计,也是触摸民情的听诊器。近年来,很多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传播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网络传媒中,人民网论坛、微博互动、名人博客等网络平台在民情民意表达的重要角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事实上,网络舆论监督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国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1]p325。公民通过网络实现自己民意的表达,起到对政府监督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理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公众利用大众传媒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众人物以及公共利益有关事务进行批评和提出建议[2]p17-18。网络舆论监督得以形成需要依靠互联网的多种功能来实现,以公众公开的、互动的众多意见汇集而成。这种监督方式不同于行政、司法监督,也不同于党纪监督,它不直接产生法纪效果[3]。网络舆论监督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在督促行为和揭露事实上,它通过揭示某一事件的真实情况,对相关机构和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事件的发展公正、公平。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1.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呈现多层次结构。网民是网络舆论监督最主要的主体。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普及度显著增高,网民年龄结构成熟化、学历层次和职业结构多样化。网民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持续增长。

2.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影响日增。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源自其实时便捷性和公开透明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和监督评判权。在这个民主意识日益彰显、民声表达日益方便的时代,网络以其巨大的能量揭示了许多被刻意掩盖、不为人知的事件真相。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使某一事件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成为热点话题。普通民众通过网络表达心声,政府也时常会关注网络上的论坛、社区,及时与网民交流沟通,从而更直接地了解民众真实的心声。网络的空间性、自由性,使舆论的压力突破了地域性。微信、微博这类便捷的传播方式突破了原有的空间限制,每个人都有表达想法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官方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所以网络监督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舆论在中国是个有趣的东西。传统的舆论工具如电台、电视、报纸等,由于有宣传纪律管着,受频道,时间、版面限制,甚至在关键时刻、热点问题上受人为制约,往往不能充分反映民意。网络的海量空间、高速快捷及其开放性,网民的匿名、自由、灵活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舆论渐渐地充当了舆论先锋的角色。但是,现实网络传播过程中没有专业的信息监管人员,“把关人”的弱化,加之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导致信息传播失真,很多不实、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这样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2.“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的严重性就在于大部分有舆论一边倒的倾向,经常和所谓的“主流”媒体唱反调。这样一来,“一边倒”的网络舆论环境会给司法机关造成无形中的压力,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造成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能成为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4]p87-89。

3.网民言论的情绪化,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某些网民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有时会超越正常理性,不仅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当事人甚至由此而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处罚。网络交流是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平台,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性,一些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很多民众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以讹传讹,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的共鸣,从而煽动更多不了解事实的民众的非理性情绪。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论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

一些网民的法律意识不强,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一些网络虚假信息无从查源。长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民言论,既助长了一些恶意中伤的谣言在网上肆意扩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中对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界定,导致无论是网络监督主体还是网络监督对象的合法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护。当前网络监督存在着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网络管理及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保证网络舆论监督在法制化轨道中运行,充分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缺乏互动合作机制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它作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区别,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是一致的。当今世界,全球传播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这个格局中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合作共同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各种各样形态的新媒体,数字化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经营者的观念、思路和手段需要更新,新媒体的经营者需要传统媒体的经验和资源,竞争的拐点或许就是融合的契机,就看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开创媒体新时代。

(三)网民素养偏低

网民素养重点在于信息检索、分析及评价。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网络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鉴别和推理来完成。许多网民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而盲目发帖、转帖,很容易产生社会上人们的恐慌。

三、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不实消息、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从经济、政治、文化、法规各个方面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使其在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联系合作,推动社会发展、国家进步。

(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在网络舆论监督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比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目前出现的现象,应及时出台相关的网络舆论法规政策,切实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可以使得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得到良好的运用。

同时也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了媒体监督政府,问责、监督形成了制度。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也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党内舆论监督被写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舆论监督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一个重要监督制度。2009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舆论监督有了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的力度可以得到加大,监督的效果与影响力自然也可以得到提升[5]p1-2。还可以建立“网络信访”制度,为普通民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畅通的渠道。

(二)引导行业自律,加强媒体互动

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向真实、透明的方向发展,鼓励少数主流网站引领行业发展,做好言论自律的典范。网络媒体自身要加强行业自律和形象建设,培育网络媒体的行业信誉。好的形象的内涵是,新闻报道能够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具有公信力;好的形象的外在表现是真实、客观、公正,通过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向网民展示媒体负责任与公正的形象[6]。通过互联网这样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传播信息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凭借网络正面舆论力量,展现中国网络舆论的强劲扩张力。

现代网络媒体虽然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舆论的强势局面,实现了网络零距离交流,但是传统媒体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专业优势,新生代网络媒体要与传统媒体进行优势互补,积极寻求合作的契机。传统媒体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失语,要把信息及时传给读者,让读者知道真相,要把握“话语权”,把握舆论主动权,制止不良传闻,疏导读者情绪,纠正网络媒体失实、失真的信息。如果传统媒体无能及时发声,将会造成传统媒体公信力的缺失,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三)政府部门进行必要的调控,树立正确舆论观

首先,政府在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管制、不放手,也不能放任自由,过紧或过松都不是应对网络这一新兴舆论监督的应对之策。

其次,从网民自律上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对于如何加强网络舆论管理,有一些专家学者曾提出实行“网络实名制”,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网络实名制”固然会给网络管理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对于网络媒体所形成的自由言论的氛围无疑是有所妨碍的。社会公众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具备网络真实与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让虚假信息不攻自破。同时,网民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不做新时代的法盲者,既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做对他人、社会、国家有害的事,争做现代化的守法公民。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诞生,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本文从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出发,指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从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缺乏互动合作机制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与对策,意在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娜.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22).

[2]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刘磊.网络时代我国舆论监督的新发展[N].学习时报,2008-10-14.

[4]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J].新闻界,2009(3).

[5]王鸳珍,陈玲.媒体舆论监督“弱效果”论辨析——以媒介生态学的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2(12).

[6]赵晨伃.网络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15/content_3783292.htm,2005-11-15.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民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