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教授治疗脊柱疾病的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
2016-09-10赵有强刘楠刘乙志王立能李皎王春林
赵有强 刘楠 刘乙志 王立能 李皎 王春林
摘要:脊柱疾病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身心伤害。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王春林教授研究并提出“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的特色理论,治疗脊柱疾病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对王春林教授“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脊柱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脊柱整体观;筋骨同治观;推拿手法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57-02
王春林教授从事推拿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6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诊疗经验,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出发,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疾病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有幸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在临床中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春林教授有关“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的临床思想初步总结如下。
1整体观
脊柱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推拿手法诊治疾病的特色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结构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王老师临床中特别反对推拿科医生诊治脊柱疾病时仅仅注重病变局部,而忽视对脊柱整体的分析,从而导致对一些复杂症状和潜在病变的漏诊或误诊。其指出人的脊柱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互相联系,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沈国权教授提醒人们仅治疗病变局部的脊柱因素是不够的,应该明确脊柱手法中的整体观念[1]。脊柱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病变上下两端发生代偿性的力学变化,故在诊断和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时应树立整体观,不仅着眼于病变局部,还应注重对整个人体脊柱生物力线的调整。王老师指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多见于腰曲过大者,腰曲过大往往伴随胸腰段后突及腰骶角增大,故临床中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时,其不仅采用侧卧位分压调曲法调整滑脱局部,还用胸腰段按压法调整继发性胸腰段后凸,同时也采用腰骶活动法调整过大的腰骶角;并于手法结束后指导患者行屈髋屈膝垫枕法、爬行功和弓步压髋功等锻炼增强腰背部肌群力量,以达到自我治疗及预防病情复发的作用。
整个脊柱从矢状面看成“S”形,颈曲腰曲方向一致。韦春德等指出腰椎是颈椎的基础,并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腰曲改变与颈曲改变呈正相关[2]。临床中发现腰曲变直,颈曲也变直或反弓;腰曲加大,颈曲也随之加大。王老师在诊断腰部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等)时多会询问患者是否有颈部疾患,并检查颈椎曲度及排列情况,或嘱患者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直观查看是否存在异常改变;治疗上除腰部的调整治疗外还适当调整颈部,同时交代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腰部疾患及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颈腰综合征。有研究表明,腰部疾患时腰椎常呈保护性侧弯、后凸畸形,骨盆随之可产生代偿性倾斜,一侧或两侧骶髂关节可能出现错位[3]。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及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腰部疾患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在跟师门诊中,王老师总是提醒在诊治腰部疾患的患者时不能只关注腰部情况,同时还要查看患者骨盆是否偏歪、两下肢是否等长。若存在骨盆病变,在调整治疗腰椎的同时还必须配合骶髂关节矫正手法,从而使临床疗效更显著。根据生物力学原理,为维持人体中轴平衡,当腰曲变直出现旋转侧弯后,胸椎必然反向旋转侧凸,颈椎也与胸椎反向旋转侧凸[2]。基于这一“扭毛巾”式的病理改变,王春林教授在诊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时多要求患者拍摄全脊柱的X片,以直观的了解整个脊柱的代偿情况;治疗上采用脊柱平衡手法:①拇指推荡法及脊柱微调手法调整侧凸脊柱节段(重点调整胸椎及胸腰结合段;②改良斜扳法调整骨盆;③手法治疗后教导患者进行导引锻炼(立位上撑、立位侧屈、卧位拉伸、前屈拉伸等)加强治疗。通过以上三步治疗改善脊柱整体曲度和承重力线,从而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脊髓型颈椎病多被列为推拿的禁忌症,因为于颈椎局部行正骨手法易发生意外损伤,故很多推拿医生对此望而却步。王老师指出针对该型颈椎病治疗时要避免颈部的过曲、过伸及旋转,从脊柱整体观出发可通过调整胸椎、腰曲而间接发挥调整颈椎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女性患者,56岁,脊髓型颈椎病5年,王老师在患者卧位下于颈椎局部行松解类手法治疗,患者坐位下通过胸椎后伸提拉法调整胸椎而改善颈椎的承重力线,每周门诊坚持治疗1次,目前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2筋骨同治观
筋骨同治观是中医骨伤科及推拿科治疗脊柱疾病的特色之一。《灵枢·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4]。中医学的筋概括了除骨以外的皮肉、筋(筋膜、筋络、筋腱)、脉等组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肌肉、筋膜、韧带、周围神经、血管、软骨的统称。其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骨为奇恒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5]。骨性刚强,既可支持形体,又能保卫内脏,是人体的支架,同时也是筋起止之所。筋骨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内经·灵枢》曰:“骨为干,筋为刚”,生理上筋束骨,骨张筋,互相协作进行人体正常的活动;病理上伤筋可影响到骨,伤骨必伴有不同程度的伤筋。现代医学认为脊柱的平衡需要内在稳定结构(骨、关节)和外在稳定结构(神经肌肉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王老师在诊治脊柱疾病时以筋骨同治观为指导思想,努力恢复脊柱的内、外源性稳定。其指出正骨可以理筋,理筋也可正骨。故临床上治疗时首先在病变局部及周围实施理筋类手法以柔筋,解除局部肌肉痉挛,同时也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然后施行调整类手法以治疗“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恢复脊柱正常或代偿的力学平衡;最后再次实施理筋手法或指导患者行导引功法锻炼加强筋束骨的功能,巩固脊柱的稳定性及预防复发。另一方面,王老师强调临床中诊治疾病要建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念,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筋骨同治”的基础上也要辨证施治,分“筋骨同治、尤重治筋”和“筋骨同治、尤重治骨”。日常生活中,由于长久的不当姿势导致椎旁肌肉韧带长期紧张、劳损及慢性炎症,外平衡被破坏进而导致内平衡的打破,即所谓的“筋不柔则骨愈难正”。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及肌筋膜炎等筋伤疾病,王老师治疗时则重点以理筋类手法为主,主张“筋骨同治、尤重治筋”,多于局部及周围施予法、按揉法、弹拨法、平推法等,手法要求持久、深透、柔和,以达到疏筋活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王老师形象的将脊柱比作帆船的桅杆,脊柱周围软组织比作稳定桅杆的榄绳,若桅杆发生偏歪则周围的榄绳将不同程度的受到牵拉损伤。当脊柱椎体发生位移变化时,周围软组织肌痉挛、紧张度增高,相应的神经、血管受牵拉或压迫刺激,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骨不正则筋不柔”。临床上遇到脊柱小关节紊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等骨错缝的疾病时,王老师强调“筋骨同治、尤重治骨”,指出若错位的骨、关节不予调整使其恢复到解剖或代偿位置,则病变部位施予再多的理筋类手法也难于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
中医学认为筋骨内合肝肾,“肾主骨、肝主筋”,肝血充盈则筋壮以束骨;肾精充盈则促进骨的生长、发育及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中药方剂为中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老师在手法治疗治疗脊柱疾病的同时多辨证施以方药,用药常从肝肾论治,方剂常选左归饮合二仙汤加减(熟地15 g,山萸肉10 g,川牛膝15 g,山药15 g,枸杞15 g,桑寄生15 g,麦芽20 g,羌活10 g,葛根30 g,鸡血藤30 g,炒枳壳15 g,甘草10 g),全方旨在益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扶正驱邪。临床中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则弥补了单纯手法的不足,使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3小结
临床中,王春林教授始终把“脊柱整体观”与“筋骨同治观”贯穿于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当中,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全面性,在治疗中也取得满意效果。同时他强调推拿科医生要贯通中西,治疗脊柱疾病时要以推拿为主,充分利用各种治疗手段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要求我们学生要达到三通一会(通推拿、针灸、中药,会导引)。王春林教授的此种精神很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国权,脊柱手法治疗中的整体观念[J].第四届全国推拿学术交流论文汇编,1995:28.
[2]韦春德,韦以宗,王秀光,等.颈椎病腰曲改变437例X线片分析报告[J].颈腰痛杂志,2007,04:267-270.
[3]师宁宁,沈国权,何水勇,等.骶髂关节紊乱在X线片上的表现形式和临床意义[J].中国骨伤,2013,02:102-106.
[4]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研究[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3.
[5]叶树森,金鸿宾,王志彬.筋骨并重的临床理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