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2016-09-10恽海峰张哲华葛惠男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代谢组学消化性溃疡

恽海峰 张哲华 葛惠男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症的代谢组学特征,以代谢组学的角度,全面阐明该证型的物质化基础。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脾胃科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取同期来本院行健康检查的正常者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血液,胃镜病理标本,实施病理表述和代谢组学研究,对结果使用多元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气虚血瘀组患者在血清代谢物图谱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和正常人相比,气虚血瘀症在代谢谱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化代谢产物可能为病症形成的物质性基础,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将中医辨证理论与代谢组学全面结合,可起到辨别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其疾病预后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诊断客观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气虚血瘀症;代谢组学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25-04

辨证论治为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症候来自于前人总结,有着较强的主观性,辨证施治的准确程度和治疗结果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卫生部门也制定出了一些症候的规范性标准。这些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症候的诊断依旧缺少公允性标准。这也就证实,使用有效方式,对中医症候本质和理论依据加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中医症候学为多因素参与的开放性系统[2],有着多层次的特征,该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对象有相似的地方,把代谢组学理论和方式引入到症候研究之中,对有关证型进行量化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之基源,为中医症候学研究的切入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脾胃科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与相关检查,患者确诊。本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执行,患者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中医诊断,患者均符合气虚血瘀证临床诊断标准:胃脘痛,胀满,困乏无力,胃中嘈杂,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偶有黑便。舌紫,存在瘀症。脉弦涩或脉细数。在此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区间为35.9~68.4岁,平均年龄为(44.7±2.3)岁。患者符合实验标准,排除对象为[3]:(1)存在消化道大出血或者球后溃疡者;(2)在治疗一周内使用过甾体消炎药或抗生素者;(3)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4)恶性肿瘤者;(5)经内窥镜检查证实为溃疡合并穿孔性溃疡,胃底部溃疡与巨大溃疡者;(6)精神疾患者;(7)孕期,哺乳期女性;(8)不同意参加实验调查者;(9)继发性病变者。另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实验器材本实验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涡旋仪和冷冻离心机进行相关检查。

1.2.2实验材料本实验材料为甲酸,乙腈与甲醇,均由北京诺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浓度符合实验标准。色谱柱为ZORBAX C18柱,由安捷伦公司提供。

1.2.3样本收集在明确患者疾病分型之后,采取清晨空腹血液,共计6ml,后在采血管内静置30 min后,目的在于凝固血液,实现血清分离,后使用5000转/min离心5分钟。后取用上清液,在每个管内放置0.5 mL,于-80摄氏度环境下保存。

1.2.4收集样本检测前的相关处理工作选择患者的受试患者的血清样本,每组设定为7个,于常温环境下融化。选择吸取0.2~2 mL血清放置在子弹头中,加入容量为0.8 mL甲醇,涡旋设定为30 s,环境为4℃。10 000 g离心时间为10 min。选择上清液0.5 mL。放在液相进样瓶内实施检测。

1.2.5质谱条件本实验使用TOF MS-IDA-MS/MS视为质谱条件,使用正离子方式加以检测,气帘气设定为40psi,喷雾电压设定为5500eV。辅助气为60psi,离子源温度为550℃,去簇电压为70eV.TOF MS的扫描范围为50~1500 m/z。于IDA条件下实施下述设置:碰撞电压差为10eV.碰撞电压为35eV.实施开启动态背景扣除。

1.2.6色谱条件在0 min时,乙腈(其中含有0.1%甲酸)占有5%,纯净水占有95%;在10 min时,全部为乙腈(其中含有0.1%甲酸)。

1.3观察指标(1)胃镜病理学结果;(2)血液的代谢组学结果。

1.4统计学原理本实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对血清代谢物谱实施检查,实施PCA和最小化二乘法实施全面分析,识别模式,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多元化分析处理。

2结果

2.1气虚血瘀型溃疡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代谢学分析情况见图1。

从图谱的结果中笔者能够看出,1.气虚血瘀组存在移除现象,正常组无溢出;2.气虚血瘀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存在分离交集情况;由此能够看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存在异常,证实和正常人相比,患者代谢水平有差异。

2.2气虚血瘀组与正常组的比较分析情况见图2。

从图谱结果中笔者能够看出:(1)气虚血瘀型患者与对照组数据不存在溢出点;(2)气虚血瘀型患者和对照组数据不存在分离交集现象;(3)和气虚血瘀组相比,正常组分离情况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证实,气虚血瘀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代谢水平上存在差异性。

3讨论

3.1代谢组学的简单介绍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被研究出成果后,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学科,被相关学者所知晓,外国学者Nicho lson将代谢组学做出如下定义[4]:将动物相关组织与液体视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生理病理性刺激或者由基因修饰而产生的代谢物质量比较动态变化情况。其研究对象为分子量小于1000kDa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学科主要对相关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中的小分子物质进行研究,血清,脑脊液,唾液等均可以被视作研究样本。当前在代谢组学研究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MRI技术,质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等。代谢组学的产生,令西医研究更具有前瞻性,对于中医整体化观念,证候的现代化研究等,也不再是梦想。

3.2中医辨证法和代谢组学的关系代谢组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机体相关功能与分子集合的关联性。几乎所有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均会在代谢组中有所体现,基因、环境、营养、药物与时间最后会以代谢组对表达施加影响的方式加以展现。由此能够看出,代谢组学属于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式研究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宏观化研究。从对证候的分析中能够看出,结合代谢组学平台意义显著,其研究方式也更加接近,中医学研究中“司外揣内”思维方法。其并不局限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后,一些物质或者通路变化详情,而是更加重视整体性变化,简单的将,代谢组学能够利用对于机体黑箱内产生的代谢物加以观察,结合对某个病症组共性加以分析,进而更好的理解发病过程中机体内代谢情况与波动详情。相关文献指出,不同种类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差异,证该疾病性因素会对机体代谢系统造成显著影响,进而改变代谢模式。和湿热证,气滞证相比,气虚血瘀证与上述两种的代谢物谱并不一致。证实在中医学理论中的“证”存在物质性基础,上述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为辨证产生的直接性原因,但也有可能是经过某个代谢通路所造成的结果,在特殊阶段内,患者身体代谢产物类别和水平会呈现出一定变化,这或许能够成为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3.3辨证应分清虚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气虚血瘀为虚实夹杂症状,该症状的产生和后天失养,先天不足等存在关联性,在此因素下,机体远期不足,因气虚无法推动基本运行,血运缓慢,进而令瘀血内阻,出现相关临床症状。该证为长期病变演变而成,古代医者叶天士曾经这样形容气虚血瘀:“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消化性溃疡有着反复性发作,久治不愈的特征,随着疾病的演变,必然呈现为气虚血瘀症,单纯化脾虚症甚为少见,气虚血瘀症为脾虚症恶化结果。从病因上来讲,两者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气虚血瘀症也就可以成为虚症之代表。

从代谢水平上来讲,实证和虚证存在显著差异,古代医书《素问》有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5]”《景岳全书》对虚证做出了下述阐述:“虚实者,有余不足也”[6]。值得说明的是,虚证与实证也是鉴别邪正盛衰的重要基础,正邪之间的斗争为发病过程中的矛盾点,由此能够看出,分清实证和虚证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小结

综上所述,和对照组相比,气虚血瘀症在代谢谱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化代谢产物可能为病症形成的物质性基础,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将中医辨证理论与代谢组学全面结合,可起到辨别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对于其疾病预后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诊断客观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华娟,葛惠男.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04:355-358.

[2]黄张杰.补中益气汤及其“益气升阳”配比组方的药效和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3]曾浩,邹全明.幽门螺杆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20:2455-2458.

[4]吴巧凤,毛森,蔡玮,等.针刺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血清大分子代谢产物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04:287-292.

[5]李均梅,于文涛,张文天,等.中药复方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03:163-165.

[6]施旭光,邹忠杰,吴美音,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尿液~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2:1427-1432.

猜你喜欢

代谢组学消化性溃疡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代谢组学研究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组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镉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根系分泌物的代谢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