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关系
2016-09-09陈庆宾吴素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杭州310018
陈庆宾,吴素红(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杭州 310018)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关系
陈庆宾,吴素红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商学院,杭州 310018)
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关系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相关显著,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表现能预测其焦虑情绪.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支持;焦虑体验;心理健康
手机日益普及,凭借其小巧方便、易携带、移动性等优点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和娱乐的工具.然而,部分手机用户过度使用手机不仅给自身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而且对他人与社会也带来不少危害[1-2].这一现象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对手机依赖行为后果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始探讨手机用户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或手机依赖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Sandstorm等调查发现,每天手机通话时间超过1小时会导致手机用户出现眩晕、烦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劳、头疼等不适症状[3].刘红等在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时发现,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4].洪艳萍等在考察手机依赖行为与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精神特质得分高的大学生其手机依赖程度也更高,并对手机依赖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人格中的精神特质得分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等情绪或行为特征,且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6].据此研究者推测,手机依赖行为可能会影响手机用户的心理健康水平.诸多研究仅仅是描述了手机依赖可能会出现的症状,缺乏较为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旨在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手机依赖群体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理解,从而为手机依赖行为的干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各三所,共发放问卷1 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497份,有效回收率为83.17%.其中,男生418人,女生1 010人,性别信息缺失69人.所选初试者的平均年龄为20.89岁,标准差为1.44.
2.测量工具
(1)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采用韩永佳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包括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三个维度计13个条目[7].该问卷的累积贡献率为63.2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0~0.81之间,显示了较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上,结构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RMSEA=0.072,IFI,CFI,NFI,GFI在0.901~0.945之间.该问卷各维度之间中等程度相关0.311~0.632,且小于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0.763~0.878,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计10个条目[8].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则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主要考察个体是否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各分条目一致性系数在0.89~0.94之间.根据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将条目中的"同事"改为"同学","配偶"改为"恋人",去掉了涉及"儿女"的项目.
(3)焦虑自评量表.采用Zung于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包括20个条目,为4级评分,主要用于评定个体近一周内的焦虑情绪体验和主观感受[9].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3.数据处理
样本收集并进行有效性筛选后,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描述统计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各维度和总分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2.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体验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与其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分负相关均为极显著(ps=0.0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强迫性维度得分与主观支持得分负相关极显著(r=-0.138,p=0.0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冲突性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等维度得分负相关均显著(ps=0.01).这表明对手机越依赖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越低,其社会支持系统也越脆弱,主要表现为其主观社会支持和客观社交范围及支持利用度等方面表现也较差.长期沉迷于手机为媒介的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会越来越冷漠,尽管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经受着冲突考验,即"已经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却无力或不想改变现状",由于其强迫性的过度使用手机,以及中断手机使用可能诱发的手机使用渴求感,促使其更频繁的甚至是过度使用手机,从而选择性地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描述统计结果
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得分和客观支持得分与焦虑情绪体验得分负相关极显著(ps=0.01).由于焦虑往往并不是生活中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它可能受个体自身及情境特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支持利用度与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焦虑有着重要的关联[10].这表明在面对生活事件时,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学生由于支持利用度较差,进而可能导致其应对压力时缺乏相应资源,从而导致其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越强,反之亦然.
手机依赖总分与焦虑情绪得分正相关极显著(p= 0.01).这表明对手机越依赖的大学生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手机依赖的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等维度得分与焦虑情绪体验得分正相关极显著(ps=0.01).这表明尽管大学生手机依赖者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会影响其情绪体验,但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过度使用甚至是依赖使用行为,从而使其进一步体验到焦虑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社会支持对焦虑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手机依赖行为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以焦虑情绪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和手机依赖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当控制社会支持变量的影响,将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得分输入模型时,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得分对焦虑情绪的贡献仍然达到7.2%(ΔR2=0.072),其贡献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 0.000.这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确实具有其他变量(如社会支持)所不能解释的作用,是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社会支持、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对焦虑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的相关分析结果
表3 社会支持、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对焦虑情绪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三、讨 论
1.手机过度依赖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手机依赖总分与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分负相关显著,手机依赖的强迫性维度得分与主观支持得分负相关显著,手机依赖的冲突性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负相关均显著.这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社会支持情况较差,手机依赖情况越严重的大学生,其主客观社交范围、社交技能等方面表现也越差.这一结果与宗一楠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1].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能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青少年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12].鉴于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负相关显著的结果,据此推测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会降低个体实际的社会支持资源,而且会降低支持利用度的感知,弱化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而可能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手机过度依赖行为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封闭
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客观支持得分与焦虑情绪得分负相关显著.这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学生,其焦虑感越强,反之亦然.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得分与焦虑情绪得分正相关显著.王欢等发现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3].这表明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大学生可能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手机用户在手机使用过程中往往聚集于社交软件(如Q Q、微信、微博等)的使用,通过移动媒介完成其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并基于此进行自我展示,完成网络形象管理,依此降低因社交不良导致的负性情绪,进而有可能降低其线下与他人交往的频率和机会,并进一步导致其现实社交情境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甚至导致社交失败,从而导致和加剧其现实生活中自我封闭和在虚拟网络中过度活跃.
3.手机过度依赖行为加剧大学生焦虑情绪
当控制社会支持变量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时,将手机依赖行为问卷得分输入模型,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问卷得分对焦虑情绪的贡献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这意味着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对焦虑情绪确实具有其他变量所不能解释的作用,手机依赖行为是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这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可能通过过度依赖手机,缓解其自身的焦虑情绪体验[14],进一步导致社交范围狭窄,并导致其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脆弱,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并加剧其手机依赖症状和焦虑情绪.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与社会支持、焦虑情绪相关显著,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表现能预测其焦虑情绪.这表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诱发甚至加重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负性情绪,进而降低其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社会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往往可能通过使用手机作为社交情感联络工具和信息获取工具,从而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社交行为,进而导致更为强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存在手机依赖行为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干预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行为,缓解或避免因手机依赖导致的不良后果,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理念.不可否认,手机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即时信息获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对手机过度依赖则可能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应培养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发挥手机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工具性作用,使手机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的生活.
(2)加强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宣传,让大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无法被虚拟世界或借助社交工具进行的中介式社交所替代,使其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知识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较为顺畅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发展友谊,并进行知识储备.同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小组活动的形式加强人际交往训练,进一步提高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社会支持系统的外延,创造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充分调动社会支持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充分发动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者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对其出现手机过度依赖行为及时给予关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者适时地给予支持和关怀,使其获得高质量的社会支持,降低其因孤独、无助等导致的焦虑情绪,从而进一步缓解其手机依赖行为.
(4)注重情绪管理方面的教育工作.手机依赖行为与焦虑情绪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因而在加强合理使用手机知识的宣传和训练人际交往技能的同时,引导更为有效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1]WALSH S P,WHITE K M.Mobile phone beliefs and behavior amongst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Youth Studies Australia,2006, 25(3):49-57.
[2]陈庆宾,江志玉.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述评[J].科技信息,2011,28(33):221.
[3]SANDSTORM M,WIDEN J,MILD K H. Mobile phone use and subjective symptoms.Comparison of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users of analogue and digital mobile phones[J].Occupational Medicine(Oxford,England),2001,51(1):25-35.
[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5]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26-628.
[6]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7]韩永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 0 1 2.
[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318-320.
[10]刘欢,马素红.大学生耐挫力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77-80.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12]王桢, 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13]王欢,黄海,吴和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447-450.
[14]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责任编辑:胡瑜]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Social Support and Anxious Feelings
CHEN Qingbin, WU Suhong
(H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Questionnaire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re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social support and anxious feelings. As the findings reveal, the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anxious feelings.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can predict students' anxious feelings. Studying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can help colleg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ccordingly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Dependence on cell phone; Social support; Anxious experience; Mental health
G444
A
1671-4326(2016)02-0082-04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20
2015-11-10
陈庆宾(1985-),男,山东日照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硕士;吴素红(1986-),女,浙江丽水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