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涯,勇敢“做自己”

2016-09-08

南方周末 2016-09-08
关键词:专长尝试大学

孙焘

每年开学季,一大批告别高中的“新鲜人”满怀好奇和憧憬来到大学校园。然而,半学期的新鲜劲过去之后,他们可能会遭遇迷茫,并开始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上大学究竟要做什么?”标准答案当然是“学习知识”。但其迷茫也正在于此:中小学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指向和确定的标准,而大学的学习却没有了统一的方向和标准,以后的人生也如此。其实,在大学里,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学会“做自己”。

做作业很辛苦,但其实又很容易:有确定的目标,只需要跟上大家的步调,如果有天赋又肯努力,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做自己”却很难,因为首先要选择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做学生的都学过三角函数、大气环流和政治经济学,却没有学过如何做选择。如果大学毕业以后还不会选择,那么人生道路就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比如在父母的要求下做一份自己不太喜欢却别无选项的工作,被逼婚和相亲,然后拉扯着自己的下一代继续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

每个年轻人都天然地有“做自己”的要求,都想与众不同。这需要先去接触“众”,才能清楚地定位自我。若是整天宅在宿舍里,“自我”就只是手机里存的几百几千张的自拍照而已。在与众人的互动中了解自己的特有禀赋,把兴趣发展成为专长,才能“做自己”。那么,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

第一步,要排除掉“伪兴趣”。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吃货,对各种美食感兴趣。那你想要深入了解各种食材特性、制作工艺、历史演变等等吗?如果不想,那就不算是有兴趣,吃吃喝喝可能只是逃避压力的借口。有人或许在小学时上过家长给报名的“兴趣班”。但一切以获奖、升学而不是活动本身为指向的,也不能算是兴趣。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我在艺考中见过不少在应试模子里浇铸出来的考生。表演展示算是中规中矩,眼神里却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厌倦,似乎在说“看我这么卖力的份上,您给个高分呗”。我宁愿去支持那些展示得稍有磕绊,却在眼睛里放出光亮的孩子。因为后者愿意学,以后还能发展,而只在意分数的人进校之后也只肯在各种利益上用心思。

是的,眼神里放出光亮,就是真兴趣的表现。不论是写作、编程,还是打球、表演,有真兴趣的人,对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都保持敏感。有真兴趣的人,不会盲目从众和惧怕别人的否定,因为对自己的水准心里有数。有真兴趣的人,即使遭遇逆境甚至打压,也会愿意为之付出长久的努力,因为乐在其中。

第二步,是勇敢地试。“做自己”最大的阻碍是怕出错,怕付出了努力而没有直接可见的回报。发现自己的真兴趣,需要多尝试,多反思。既然尝试,总会走弯路。人有时明明知道很多有益的道理,但自己就是迈不出第一步,因为惧怕为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最怕在讨论课上发言,不是语言不过关,而是不会形成和支持自己的想法,不敢面对质疑和挑战。怕“不正确”,怕“浪费时间”,都是应试教育的遗毒。遇到责任就逃避,于是更缺少承担责任的经验和信心,这个恶性循环导致了拖延症。

我认为,在大学里的学习、交际和恋爱,不要太考虑现实的效用,重要的是在多样的尝试中发现自己最真实的爱憎、性格和需要。磨炼出了自知和抉择力,避免日后“入错行”,就是最大的效益。多数专长日后还可以发展成为体面的事业,即使不能,也是享用终生的乐趣来源。而在学校里事事考虑现实效用的学生,往往表面上成熟世故,实际常被人廉价地利用。

人的兴趣和路径各有不同,我只提一个一般性的建议:去谈一场没头没尾的恋爱吧!上大学之前家长们以“耽误学习”的理由严防死守,大学毕业以后很快就要考虑家境、职业、地区等等因素谈婚论嫁了。只有在大学这个稍纵即逝的窗口期,人还有机会去单纯地投入和享受一段经历。请不要顾虑这种感情有没有“结果”。随着各自的成长,大学情侣终成眷属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极少数。恋爱的最大意义不是“找对象”,而是以亲密关系作为镜子,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没有恋爱经验的人,一旦踏入步步小心的职场,就更缺乏轻松交往的机会,直至在相亲市场上被压缩成几个数字和一张照片,才哀叹“那不是我”。那什么才是你呢?

最后,还有一条小建议:进了大学,就不要再叫自己“宝宝”了。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专长尝试大学
我们因为懒惰而努力
高中体育组合技能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
量化民族志:一种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教育研究方法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奇货可居
至善
尝试
尝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