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云山皆拱北是中溪水一东流

2016-09-08吕金华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6年8期
关键词:土司

文 / 吕金华 编辑 / 田宗伟

天下云山皆拱北是中溪水一东流

文 / 吕金华 编辑 / 田宗伟

容美土司,一个曾经很大的独立王国。

容美土司这个明清两代鄂西南实力最强大的土司,辖地范围为今天的恩施州鹤峰县和宜昌市五峰县以及周边部分地区。在这三山交汇的鄂西南南部,山岳连绵,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00多米,最低海拔在200米以下,是武陵山脉东段的中心。

鄂西南土司 容美土司

鹤峰屏山峡谷河水清澈见底,船漂浮在水面似腾空一般。 摄影/王开学

一个独立王国

这块土地上,土家族先民生息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可以考证的是,秦朝时期称这里为蛮夷,还称这里为拓溪、容米,属于黔中郡;汉朝时期改为武陵蛮;南北朝时期改为溇中郡;唐宋时期属于施中蛮。从其历史沿革和朝廷对这里的称谓可知,这片地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属于朝廷管理上鞭长莫及的“蛮夷之地”。史料记载,田氏家族“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唐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容美田行皋随高崇文征讨刘辟,因军功加封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施州刺史,统辖容美。后来到了宋元代,后辈相继袭职,至元至大三年正式成为土司。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光远去,当年的容美土司,山川依旧。当年作为容美土司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府,就在今天鹤峰县委县政府所在地。

当时的土司城何等模样,清代诗人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有详尽的描述:“宣慰司署在芙蓉山之南麓,其前列八峰,左峰则右倚,右峰则左倚,轩然如凤凰晒翅形势,朝拱司署。司署前堂后楼。司堂石坡五级,柱蟠金鳌,榱栋宏丽,君所莅以出治者;堂后则楼,上多曲房深院,北窗外平步上山矣;楼之中为戏厅,四面皆轩敞,一览尽八峰之胜。司治五门,无城有基。司署在南门内八峰街。有来青园,长松阁,半间云阁。南门正临龙溪江,闾阎栉比,甃石为街,民家多以纺织为业。南门外有龙溪江、九龙桥、偃月崖。九龙桥跨巨涧,其上横铁索贯两崖间,去地四十仞,有亡命少年于索上横卧,手扪足抵而过。西门面紫草山,左带龙溪,白石粼粼,平田百亩,可以阅耕。紫草山朴茂幽深,全体怪石垒成,其上数里有草庐三五楹,君所筑以居隐士宋生者。文公卒葬是山,宋生守之不去,今年八十余。生所聚皆怪石,颜曰米拜亭。北门在山腰外,有古芙蓉州治,今废。东门有二,其上曰小东门,下曰大东门,通细柳及平山路。环署有安抚司衙门四:一水浕、二椒山、三五峰、四石梁,皆容美属邑也,向俱外姓,今君使其子婿遥领。”文中所说文公,即南明相国文安之。今天的鹤峰县城,就是在这个老司城的地基之上建起来的,时移世易,江山更加清荣峻茂。

在离鹤峰县城3公里,一个叫九峰桥的地方,溇水河与董家河交错汇聚,生生把一块22.2平方公里的高地割开来,使该地成为如浪群山中的一座孤岛,天造地设,兀立群山之中,这个地方就是屏山。容美土司除了中府,屏山就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副中心,相当于行宫,同时又是战备之地。此地四面绝壁,四面环水,易守难攻。明万历年间开始建设,现有大堂、二堂、阅兵台、跑马场、花园、土牢等遗存。城西悬崖上有一山洞,是土司田舜年藏书之地,也是囤积兵器粮草的所在。洞侧的炮台、碑记至今清晰可见,洞内花台、鱼池尚存。南侧戏楼,向东西两端延伸至躲避峡和溇水河岸,东以小昆仑北向西延伸,与爵府大堂相连。田舜年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爵府,最高处的小昆仑,就是当年田舜年休憩读书的地方。此处地势绝高,极目远望,万山奔腾。

不远处的山脚下,目力所及处,就是董家河发育十分成熟的坡立谷地质奇观,多达九重,比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坡立谷——南斯拉夫坡立谷还要多三重。坡立谷是一个地质专用名词,简而言之,就是由洞穴、坡地、谷地构成的组合体。常年碧波荡漾,水中生长着树龄达几百年的奇形怪状的杨柳。怪树倒影,水天相融,树中水水中树,加上现今打造的人文景观,可谓遗世独立。山脚下就是屏山唯一的进出通道龙源峡,现在是一座石拱桥,很多年前是一条铁索桥,再往前追溯到容美时期,那是一座吊桥,进出管控极严。凭栏俯视,深深的谷底雾气缓缓升起,天晴日暖的时候可以沿着现在开凿的游步道下到谷底,泛舟流连,水清如镜,凉气生寒,青苔漫漶,古藤奇树遮住一线天光,也偶有如斑光影漏下,幽静出尘。

容美土司自公元1310年,即元至大三年,朝廷封田氏为黄沙寨千户,领容美之地,到公元1733年,即雍正十一年改土归流,容美宣慰司历经了425年如晦风雨,已经发展坐大成为鄂西南四大土司之一。其发展壮大的轨迹颇为耐人寻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元至大三年(1310年)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计212年是第一阶段,算是容美土司开始由弱到强的发展时期。中央王朝经历了由元到明的江山易主,其间14个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8代11位司主。通过不断加强和密切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山河易主没有改变土司制度,照例承袭下来,司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迁徙和动乱,却也将周边一些实力弱小的土司纳入其管辖之下,疆域由元末两千平方公里扩大到四千平方公里以上,可用之兵由一千土兵达到三千土兵左右,从一个不见经传的洞蛮部落发展成为鄂西南最大的宣慰使司。这个时期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部落对地方的统治缺乏经验而采用了历朝施行的羁縻州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自治。另一方面,明王朝建立之后,土司制度的成熟使朝廷认识到这一制度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十分有效,加以完善照例施行,这样给了包括容美土司在内的各地土司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容美土司逐步走向鼎盛的第二阶段是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田世爵袭职开始,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田玄病逝为止。其间,中央王朝变换了6位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5代7位司主,共历时124年。在此期间,汉语、汉文化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儒、道、佛学说逐步深入,封建地主经济开始出现,以田九龄、田宗文、田楚产、田玄为代表的田氏诗人群形成,土司控制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公里,可动员兵丁在七千名以上,文治武功达到鼎盛。嘉靖十三年,司主田世爵应明朝廷征召率五千土兵赴东南抗倭,受戚继光的统率,所向披靡,在王江泾斩杀倭寇三百八十余级,在岑港之战中生擒倭寇巨首汪印山、陈礼,在绍兴斩杀倭寇四百八十余级。田世爵积劳成疾,病逝军中,被明王朝追封为玄武将军,赏银一万七千两。应袭长子田九霄以土民效力疆场乃职分所在不敢受赏而全额上缴。浙江总督胡宗宪奏疏朝廷称赞容美土兵“悍甲诸部”。后来到田玄一代,多次应朝廷之命出兵至竹山房县一带“剿闯”,多有功绩,也与闯王军队结下了深仇大恨。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容美土司最为鼎盛的时期。

从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关田玄去世起,至雍正十三年(1733年)改土归流止,容美土司由鼎盛走向衰亡。其间中央王朝经历了南明隆武、永历等4个皇帝,清朝顺治、康熙、雍正3个皇帝,土司经历了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田炳如、田明如3代6位司主,历时89年。明末清初朝代交替,风云变幻,容美土司在南明、大清、“西山寇”、吴三桂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挣扎生存,一度在抗清与降清的抉择上摇摆不定,一方面因为大山阻隔无法判断,一方面世代深受明朝皇恩不忍背离,特别是遭受“一支虎”洗劫容美和“刘体纯胁裹万民北渡”两次浩劫,钱粮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特别是在吴三桂叛乱后依旧狐疑不定,接受伪承恩伯封号,成为后来各地方官吏参奏容美“附逆”的口实。田舜年、田明如诸司主当政其间,虽竭尽全力,力图再造容美之盛世,文治武功亦取得较大成就,但仍无法挽救容美土司衰亡之命运。尽管此时对朝廷忠心耿耿,改土归流的大势却是不可阻挡,最后只能是空有“一腔葵赤”,无由上达。

① 容美土司印。印面释文:“容美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据考证,此印为容美第三代土司田光宝和其子田胜贵执政时使用的方印。摄影/王开学

当年的容美土司疆域内有四关四口,大岩关、三路口,邬阳关、金鸡口,奇峰关、三岔口,百年关、峒口,这东南西北四关四口基本界定了容美土司的疆域范围。接川东连江汉下湖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明流亡相国文安之深悉其重要,把反清复明的希望寄托在这“西土长城”之上。就是后来贺龙闹革命,这里也是工农红军北出江汉南下湖广的重要军事通道,进退裕如,三万多鹤峰儿女为革命捐躯,烈烈英魂至今仍气壮山河。只是后来新中国建立后,周边地区交通大大改善,而崇山峻岭的山川地貌限制了交通的发展,使得这里变得相对闭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雍正十一年(1733年),容美土司改土归流,所辖地域改设鹤峰州和长乐县(1914年改称五峰县)。两年后,鄂西南各地大小土司纷纷上奏呈请归流,1735年,鄂西南土司全部改土归流。如同鄂西南山区呈放射状分布的水系,不管如何四散奔流,但终归会注入长江归入大海,正如当年诗人顾彩所言:天下云山皆拱北,是中溪水一东流。

② 乾隆六年版鹤峰州志《与图志》中的容美土司中府城垣图 摄影/王开学

兵民合一的政体

容美土司的历史,是一部波谲云诡的历史。容美这块土地,又是一块远离尘世的化外之地。明代洪武初年,依元旧制,田光宝袭职,任宣慰使,级别堪比封疆大吏。以后有田胜贵、田朝美、田宝富、田镇、田秀、田世爵、田九霄、田九龙、田楚产、田玄、田霈林、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田丙如依朝廷例定袭职,至田旻如最后一任土司改土归流。

其间,庶长子百俚俾图谋篡位,将嫡长子田世贵以及兄弟五人和司主田秀杀死,田世爵于襁褓之中为乳母所救,逃难至柿溪,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桑植。田世爵在柿溪艰难长大成人后回到容美,平定内乱袭职。血腥的内乱使本来就不甚强盛的容美深受内伤。这种内伤全靠自身疗救。由于自小饱尝内乱之苦,田世爵常常“痛自惊惧”,一面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治理司境,安定民心,消除内患;一面引进汉地先进文化,推广汉语,逐渐废除土语,推广汉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自田世爵开始,历代继承者不断引进水稻、小麦、红薯等农作物,同时引进先进的耕作方式,普遍推广牛耕,逐渐告别砍山烧畲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和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普通土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一下子人丁兴旺起来。那个时代,是真正以人为资本的时代。到田舜年继位,境内已经开始开矿烧制硫磺、炼铜、铸造铜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实质上,和所有土司一样,容美土司受中央封建王朝的封赐,利用封建王朝给予的权利实行集权专制。这是一种在中国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领主经济。他既是司治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最大的封建领主,拥有大量的山场田地,所有的土民都是农奴,为土司无偿耕种。司内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民,各旗下的土兵战时应征打仗,平时按时到司署服役,而且自带口粮,不给工食。应征打仗、为土司种地、到司署服役是容美土司政治制度下的三种劳役地租形式。作为这种形式的补充,土司所有山林田地之外,土民耕种开荒所得农田,一律不再收取地租,这也是土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制度。

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春色 摄影/杨泓

尽管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加上朝廷的羁縻政策,限制汉人入境,也限制了土民出峒,但此地紧邻湖广、江汉,受其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封建领主经济逐渐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田氏土司逐渐在湖南石门、醴州、湖北宜都、枝江、荆州等地购置田地房产,还在辖区之外招收汉民入境开荒种地收取地租。到田舜年一代,还在枝江租用码头,打造商船,在荆州求学同窗、枝江县令孔振兹的帮助下,将境内的商货、药材、硫磺、粗铜等运往湖南广州销售。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派精干干办唐柱臣常驻,一方面经营商铺,一方面在京联络上层。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夹杂着部分政治活动,带动了地方的就业和文明的进步,使得容美土司在鄂西南土司中逐渐强大起来。毫无疑问,这是那个历史时期容美土司为自身发展进行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这也成就了由元到明代中期容美境内的相对稳定。必然地,也成为各地汉官的眼中钉,使得朝廷日见警惕。

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实质上是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建制十分严密,宣慰使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脑,军队分前后左中右副总兵官,其中以中营最为重要,现在鹤峰境内还有一个叫中营的乡,就是当年中营屯扎之地。这个中军营副总兵,一直由历代应袭长子担任,如同京城禁卫军一样重要。各营下面,有各路参游,各参游下面设四十八旗长官,旗长官下面有守备、千总、百户。土司另有贴身护卫部队——亲将营,就如同现在的中央警卫局。五营之外还有火器营负责打制兵器、火器。为加强防御,抵御周边桑植、永顺等土司的进攻。从边境四关四口到司署沿途均设置烽火哨所,常年派驻土兵值守。边境或者境内有乱,消息不到半天便能传到司署。

容美土司的宗法制度极其严格,除了对下属管理任免之外,还有更加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属管理不得与土司父名同音同字,各级管理居所建筑按照品级规定不得僭越,普通土民只能搭建一等楼高的舍棚,根据品级确定几柱几檩几进几间。慢客、偷盗、抢劫、不服征调、不敬上等都写进司治律条,重者处死,其他有杖责、去势、断指、割耳等等,生杀予夺,不需上报官府,辖地之内,威权之重,远胜汉官。

容美的逐渐强盛,自然会招致相邻土司的警惕,也必然会产生摩擦。这种摩擦大多是缘于容美的扩张。到明代中期,就将玛瑙、石梁、水烬、五峰等四个长官司纳入统治之下。朝廷对容美土司日益强盛也是洞若观火,雍正皇帝曾经在御批中说“楚属各土司,惟容美最为强盛”。可见朝廷认为土司强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毫无疑问是几年后实行改土归流信息的最早流露。

容美土司现在成规模的遗存很少了,或者说尘封在地下还没有得到挖掘和开发。但是,鹤峰城内的城墙还在,大量的碑刻还在,田舜年耗巨资修建的九峰桥还在,万人洞城的城门还在。我们今天细细品读戏剧家、诗人顾彩当年游历容美时写下的大量诗篇和《容美纪游》,都能够和这里的遗存一一对应。奇崛的山川历经三百多个春秋之后依旧秀美如昨,回想顾彩当年入境,惊奇之余感叹“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此奇”,不能不令人发出沧海桑田的深沉喟叹。

诗魂并未远去

田世爵童年的经历使他深知“贼祸之乱,始于不明大义”,“以诗书严课诸男”,其子孙因而饱读诗书,大多能诗擅文,自此伊始,至田舜年,田氏一族产生了九大诗人,田舜年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历代先祖诗人的诗作刻印成册汇成 《田氏一家言》刊行于世。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田氏一家言》诗文多有流失,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还有五百多首诗作,堪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明清一代,田氏家族诗人的诗歌成就,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也是排得上榜单的。田舜年与清代七才子齐名,就是因为自己是土司的缘故,没能进入当时的文学沙龙,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也与自然条件的闭塞有关,但是,以《田氏一家言》为代表的家族文学现象,不仅于土家族文学史为绝无仅有,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田世家族诗人的诗歌作品,与每一个人的个体遭际有关,也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涵盖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哲学、美学内蕴,体现出土司王族诗人们痛苦而曲折的心路历程,展现出土家先民武陵山地一样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胸怀和审美、艺术情操,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民族文化特质,涵纳着鄂西南这片古朴山地独具的民俗风情,又演绎着汉土文化交汇的悠悠史事,折射着中华大民族大家庭一员执着生存与执着进取的人格精神、生命意识。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文学现象,对于研究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田氏一家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最早的诗人田九龄,是田氏诗人的开山鼻祖,因为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生大多时间在外游历。在已收集到的存诗中属于赠答唱和之类的有近五十首,“后七子”之一的武昌吴国伦为田九龄《紫芝亭诗集》作序,称其“冲融大雅,声调谐和”。

此后田氏诗人有田宗文、田玄、田霈林、田既霖、田甘霖、田圭、田商霖、田舜年。除田圭、田商霖父子外其他均为历代司主。田圭父子的诗歌一方面优游林泉,一方面关注司内大事,显得稍事超脱,特别是田圭,有山野遗老之风,草木瓜果山家农事皆能入诗,比如《山居》:“一溪鸦背绿,两岸木兰花。有酒常自乐,宛然古陶家。”甚至于落魄之时也以诗记述心迹:“解衣换得酒盈杯,携向花间剪韭回。如此风流良不俗,可愁篱外客频来。”清新而接地气。其他几位诗人都是司主,诗作大多与司治有关,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关头,容美何去何从的焦虑与思考流于笔端,感时伤世之作颇多。南明太史严守升为《田氏一家言》总序,评田玄诗“声调尔雅,缁衣情深”,田甘霖诗作“悲歌淋漓,慷慨满纸”,田舜年诗作“旷目怀远如高冈风”等等,这里面固然有一些溢美成分,但大体所言不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军入关,明都南迁之时,局势波诡云谲之际,作为土司内心的惶惑与狐疑以及对大明王朝的眷念,在田玄和田霈霖、田甘霖、田既霖父子的诗中有很多流露,其中《甲申除夕感怀》尤其值得品味:

遗人辞故主,拥鼻增心酸。矢志终身晋,宁忘五世韩。趋亲群动易,念旧抗怀难,何事都门下,尚多不罢官。(之一)

隔宿分新旧,斯时匪往时。闲心嗟过客,冷眼判残棋。虚抱三闾憾,谁将一木支。许多慷慨意,寂寂压双眉。(之二)

细细品读,令人唏嘘感慨。时势的艰难,进退之间如履薄冰,惊涛骇浪之中对明王朝的希望,字里行间悲情难以尽诉。

经历无数磨难,到康熙年间田舜年一代,容美土司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再度富强起来,诗歌里面便有了英雄豪气。一首《喜迁鸢》可见一斑:

微雨初歇,喜烟云洗尽,对影惟月。千山出翠,万籁声分,心事光明高揭。良宵佳境,双逢乐事,辉煌阀阅。问嫦娥,何独今夜里趁人眼滑? 风流安石久,南楼老子兴,复堪超越。对景挥毫,命体物骚,不愧一门百笏。风月狂挑吟担,江山养就豪骨,但愿得三万六千块,容光节钺。

由此可见,容美田氏诗人的诗歌创作是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同时,田氏家族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大力发展文化有深切的关系,从田玄到田舜年以至到最后司主田旻如,司内延请荆州、醴州等地饱学之士进山来,开办学馆,将司内各级官吏的子弟集中到学馆严格课教。南明太史严守升、枝江举子宋仕仁就长期执教容美,江浙名流蒋玉渊、毛会建等也在容美游历期间短暂教学。博大的汉文化滋养着这块土地,成为诗人群体诞生的土壤。

万全洞,位于鹤峰县屏山土司爵府西北溇水大峡谷的绝壁上,与溇水水面高差近600米,洞深50米,洞口宽约40米,高30余米,早期已为土民所用,后被田氏土司发现,辟为洞府,成为屏山战备要塞。洞中建有大士阁、魏博楼、就月轩、受日亭,有城墙、石门、炮台、水井,栈道陡峭,数处以树梯为路。魏博楼建筑宏丽,回廊悬空,依山而立,为司中绝险,是容美第十五代土司田舜年读书、写作、祭祖、会客之所。 摄影/王开学

① 情田洞。情田洞位于鹤峰县太平乡大寨山西侧峭壁上,建于1680年,洞前原有土兵营房和寺庙,洞门、洞壁上有摩崖石刻《情田洞记》和《捷音者序》,称为著述之所,感叹该洞无湍流污秽之气,不减洞天福地。摄影 /王开学

② 万人洞。万人洞位于鹤峰城郊云来庄鱼泉寨,有水旱两层,水洞上连董家河坡立谷暗河,旱洞深远。洞口有洞城城门,城墙上镶嵌着第十五代土司田舜年亲书碑文,号称“磐石重城”。“望水楼”拱门完整,为土司女眷观赏洞外景色的窗口。此为万人洞望水楼洞外远观。摄影/王开学

③此为从万人洞望水楼向外看时的洞口景象。摄影/王开学。

在到过容美的文人墨客中,戏剧家、诗人顾彩游历容美,在今天看来都应该是很大的文化事件。

康熙四十三年农历二月初四,顾彩从枝江出发,经松滋卸甲坪进入湖南石门子良骆村,经所街再转入湖北鹤峰东境,二月十九日由白果坪上大隘关,进入容美辖区。之前,田舜年进京觐见康熙皇帝,得同窗枝江县令孔振兹介绍,拜见了其族叔孔尚任,结为莫逆之交。后来,孔尚任剧本《桃花扇》在京公演,轰动京城。又因为剧中浓厚的反清复明思想被禁且被罢官,所有剧本被焚毁。被禁之前,唐柱臣从京城带回剧本,田舜年十分珍爱,在容美排练巡演。容美山中,远离京城,山长水阔,孔尚任便派好友顾彩入容美一探,也有找回原本的意思。顾彩一路行来一路记述,此后数月游览了容美境内的南府、中府、平山爵府等处的山川胜景、文化遗迹,考察了容美社会的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经济生活和政治制度,回京后,把游历所记整理出版,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容美纪游》。

顾彩在容美受到了司主田舜年的热情接待,从进入容美司境,便有专人迎接,遇深壑巨崖,有土民背负前行。

顾彩一面游历容美胜景,与田舜年和容美诗人们诗酒唱和,快哉乐哉;一面细细考察风土人情,帮助田舜年训练戏班,把《桃花扇》改成以田舜年母亲喋血桃庄为核心故事的《南桃花扇》。在游历容美五个多月的时间,写下大量诗篇,和田舜年结下深厚友谊。田舜年虽一再挽留,顾彩还是带着《桃花扇》原本离开容美回京。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桃花扇》是不是与顾彩的这次游历有关,不好妄断。但是,顾彩回京后将游历容美的日记整理刊印,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容美土司历史的珍贵史料。而且,文中绝口不提《桃花扇》和《南桃花扇》以及该剧在容美“恒演不衰”的事情,是值得玩味的。

顾彩留下的诗篇,多有对容美奇绝山川的描绘。初到容美,即为美景所醉,发出了“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此奇”的感叹,进入司城,又写下了“山作铁城分内外,桥连草市辨东西”的诗句。深入了解过后,对美景的赞叹之中,又有了一层思考,游万人洞后写下诗篇:

利川市中部盆地 摄影/刘洪浩

白马深岩赋隐居,六盯天谴获天书。名山有腹尘埃净,大地无心结构虚。过险尚需班主杖,驭风空想碧油车。此来十位能窥一,已叹人间迥不知。

身居京城多年,对天下大势的了解自然不是大山深处的土司可以比拟的,临别之时,在天成楼又赋诗相赠,很有告诫与提醒田舜年顺应潮流或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意思:“晴如初夏雨如秋,顿觉春光一半休。天下云山皆拱北,是中溪水一东流。湘烟暝透苍萝峡,冷月寒埋古石楼。萍踪自怜何以到,只缘圣世谪怀柔。”

另一方面,顾彩对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令人动容,其《采茶歌》至今仍然在民间流传:“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女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处憔翠死。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容美田氏土司诗人群的绝地凸现和清代汉族诗人顾彩与容美诗人的唱和早已成为过往,今天,从鹤峰这块土地上,又走出了著名作家李传锋、王月圣、龚光美、向国平、杨秀武、邓斌、唐敦权等一大批作家诗人,形成了在湖北有一定影响的鹤峰作家群。他们从这块土地上吸收营养勤奋创作,有三人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放眼这块厚重的土地,百川奔流归大海,诗魂仍在山水间。

鹤峰县屏山峡谷鸟瞰 摄影/常泽春

猜你喜欢

土司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再论土司制度的终结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论明清时期湘西土家土司的办学和教育
论明清时期湘西土家土司的办学和教育
余庆毛氏清朝科举人物考
明代石砫土司民族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