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土司背影

2016-09-08吕金华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6年8期
关键词:土司遗址制度

文 /吕金华 编辑 / 田宗伟

远去的土司背影

文 /吕金华 编辑 / 田宗伟

①龙船调 摄影/杨顺丕

在鄂西南恩施地区的群山峻岭间行走,只有撇开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循着山间的羊肠小道跋涉,一步步掀开草丛与荆棘,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与山川河流对话,才能走进林莽河谷的深处,找到那些久远的屐痕,掘出那些惊人的过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就会从波谲云诡的历史烽烟中透出,才能真正感悟到这方水土的神奇与厚重。

山川阻绝,历代统治鞭长莫及

从地图上看鄂西南恩施州,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又像一个钻头,深深地嵌入武陵山中。从地理上看,鄂西南东边靠着江汉平原,南边紧邻洞庭湖平原,西边是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这里群山巍峨,河谷深切,海拔400米至2100米不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狼奔豕突的群山深处,缘自剧烈的地壳运动,发育出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高谷深,地表千川奔流,地底暗河密布,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存在。汉初,气吞六合的汉武帝“发巴蜀广汉三郡士卒治夜郎之途,士卒疲劳三年而功不竟”,只得发出“蜀道固如是难治哉”的千古喟叹,交通闭塞可见一斑。

建始直立人遗址发掘证明,这大山深处,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200至300万年前,后来廪君西迁建国,生息繁衍,历尽艰辛。春秋属巴,战国属楚,秦汉置郡,三国归蜀,隋唐设县,与这里苦寒酷热阴晴不定的气候一样,变换频频,统属不定,历代朝廷对这块蛮荒化外之地管辖乏力,山川阻绝,商贸不兴,地寒少产,民智不开,流官难至,地方豪族逐渐成为朝廷倚重的统治力量。元军南下,草原上的马背民族对这里的统治鞭长莫及,便开启了从俗而治的先河,在拥护封建朝廷的前提下,将这块土地交与地方豪族代表朝廷进行管理,同时下放一切管理权限,只是将权利的授予与剥夺大权紧紧地握在朝廷手中,成为有效管理偏僻边远地区的“土司”制度。对于那个时期山锁铁城、舟楫不通、依旧保持着砍山烧畲原始耕作方式的武陵大山中的鄂西南来说,土司制度的实行,实在是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不得已而为之。

始于元止于清 本质是控制加笼络

秦汉以后我国基本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置郡县定吏属,唐宋时又在中原以外地区设羁縻州县,但在绵延数千里的广大西南山区,各地苗蛮时有叛乱,“盗贼”从未止息,朝廷为保疆土安宁,常以本地豪酋统之。

蒙元势力进入之后,更是将唐宋时的笼络控制——羁縻政策——制度化,对朝廷鞭长莫及的广大西南山区的地方首领实施既控制又抚慰的政策,在西南边疆地区广设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司,各司主官除朝廷委派的流官外,也大量任用本地豪酋土官,故名“土司”,土司制度在前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得以成形。因此大多数专家认为,土司制度肇始于元朝。

②明朝时的施州卫地图 制图/Howar Lee

土司辖境多有如此般崇山峻岭。此为鹤峰县太平水田包风光。 摄影/黄刚

《元史·职官志》在说到“诸蛮夷长官司”时这样记载:“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如下州,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参用其土人为之。”其实也就是“以土官治土民”,这个“土”,对应的不是外国的或外国来的“洋”,而是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的“流”。流官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而土司只要他们承认中央政府并向朝庭纳贡,战时服从朝廷征用,他们就“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所以废除土司制度的政策叫做“改土归流”。

明朝国力渐强,经营西南疆土的愿望也甚为强烈,但对土司地区仍着重抚慰,而非用武,朝廷授以土司名号,各土司衙署朝廷不再委派流官,皆由本地豪酋世袭土官,还允准土司组建土兵,听任自治。同时,朝廷还对包括土司纳贡、土司职级、土司额数、土司承袭、土司奖惩等作出明文规定,土司制度日趋完善达到鼎盛。其后,鉴于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等情况,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开始试行“改土归流”,撤销土司,推广流官制度。

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经过明万历到明末的“改土归流”,清初土司势力大为削弱,已基本不具备与中央抗衡的实力。而到清康雍乾盛世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对加强边疆地区统治的愿望更加强烈,采用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存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基本结束。

土司制度作为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特殊管理方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不宜派官管理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体现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理智慧。

鄂西南土司并非只唐崖一个

2015年7月4日,恩施州咸丰县境内唐崖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囤土司遗址一起,以“中国土司遗址”之名一起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尘封在岁月深处的土司历史以沧桑的姿态回到现实。

除了唐崖外,从元至清,鄂西南地区还有容美、施南、忠建等众多土司,在土司制度废除前不久的土司鼎盛时期,鄂西南有大小土司三十一个,最高为宣慰司,次为宣抚司、安抚长官司和蛮夷长官司,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诸县市,以及今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西部。这一地区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与四川、湖南、贵州诸省相毗邻,北临长江,属我国阶梯地形的第二阶梯东缘,是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部分。

在鄂西南众土司中,以鹤峰容美土司势力最强,品级最高(最高时为宣慰司,从三品),管辖范围最广,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司署遗迹主要有爵府、中府、南府、北府、帅府等;桥梁遗迹主要有九峰桥、龙溪桥、百顺桥、天心桥等;洞府遗迹主要有情田洞、万人洞、万全洞等;关隘遗迹主要有大崖关、邬阳关、百年关、七峰关等。但由于容美土司地面建筑遗存不多,地下遗址发掘很少,没能与唐崖土司一并入遗。

咸丰唐崖土司是鄂西南众土司中唯一有土司城留存者,且规模宏大,拥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设施,堪称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皇城遗址。陈列设计时把唐崖土司遗址中不同位置的牌坊和石人石马组合在一起,与民俗商业街无缝衔接,在视觉上形成统一整体。

由于这种特殊的以夷制夷、以蛮制蛮的民族自治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在我国有近千年历史,鄂西南地区也像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一样,土司的数量与级别或因朝庭加封与废除,或因势力强弱而兼并消亡,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元代,鄂西南地区先后建置14个土司,其中,宣慰司3个,即施南道宣慰司、湖南镇边宣慰使司、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司;宣抚司5个,即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师壁宣抚司、高罗宣抚司、安定宣抚司、怀德宣抚司;安抚司4个,即忠孝军民安抚司、盘顺安抚司、龙潭安抚司、木册安抚司。此外,还有忠建军民都元帅府、容美总管府、唐崖千户所。

明代,鄂西南地区共建置29个土司。其中宣抚司4个,即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安抚司9个,即东乡、忠路、忠孝、金洞、龙潭、大旺、高罗、忠峒、中洞。长官司11个,即唐崖、镇南、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水浕源通塔坪、盘顺、摇把洞、上爱茶、下爱茶、西关洞。蛮夷长官司5个,即东流、腊壁、隆奉、镇远、西坪。

清代鄂西南地区共建置23个土司。其中宣慰司1个,即容美;宣抚司5个,即施南、散毛、忠建、忠洞、忠路;安抚司11个,即大旺、东乡、忠孝、高罗、木册、金洞、腊壁、东流、唐崖、龙潭、沙溪;长官司6个,即卯洞、漫水、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

百年榨油坊 摄影/文林

土司辖境的耕地村庄多在如此般崇山峻岭之中。此为咸丰县活龙坪乡诗意田园。 摄影/文林

土司遗址,珍贵的文化遗产

土司早已消亡,但土司遗址尚有大量留存。此次入遗的湖北咸丰县境内唐崖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囤土司遗址各有特点,永顺老司城遗址和唐崖土司城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的治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在三处遗址中尤其彰显出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庞大气势。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则被称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三处遗址的组合反映了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共同的价值主题和聚落、建筑特点。

除了上述三处,湖北省鹤峰县的容美土司城、贵州省毕节市的大屯土司庄园、云南省红河州的纳楼长官司署、云南省德宏州的南甸宣抚司署、云南省普洱市的孟连宣抚司署、广西来宾市的莫氏土司衙署、四川省阿坝州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甘肃省兰州市的鲁土司衙门等多处土司遗址皆有可观,其中湖北省鹤峰县的容美土司城还有望进入世遗扩展项目。

毫无疑问,当今土司遗址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直观反映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一种宏伟的人类遗址,更呈现出我国的人文地理、社会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态等多方面价值。因此,对这些遗址的保护就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牢固社会文化根基,维系各民族情感,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强化文化遗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保护不但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申遗文本中,有如下描述: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特殊见证。13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备了稳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政治、军事实力,此期西南广大少数族群自身内部社会发展也已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中央政权为深化对这一地理阻隔、文化多样地区的管理,谋求社会的整体平衡与发展,制定并推行了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传统智慧的“土司制度”;同时,对土司管理权力和义务的制度化规定,促进了其管理方式与国家管理体系和文化思想的接轨。

“土司遗址位于中国西南山区,包括一系列部落领地。土司制度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王朝统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均属于这片遗址,它是中华文明在元、明两代发展出的这种统治制度的特殊见证。”这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土司城遗址的简短评语。

此情可待成追忆

土司制度虽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策,但必竟是在保留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继续保留发展,形成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和谐共处的机制,从而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包容,保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土司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不纳赋税,被称为“化外之民”。土司制度正是边远少数民族从“化外”到“内属”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行走在唐崖土司城址上,霏霏细雨中,万山迷蒙,寂静无声。农家屋宇上,不见鸡鸣犬吠袅袅炊烟,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已经搬到离这儿不远的唐崖镇上的安置房里面去了,想与这里的原住民交谈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走出城址,我一直在想,能不能让他们依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让他们在这里继续生活,能不能让他们以土地和房产的入股参与这里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链条,使这片城址依旧能够人声鼎沸。但是,我们知道,开发和保护永远都是一对难以统一的矛盾。

土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文化的传承依旧会大浪淘沙中把优秀的部分留给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鄂西南的水系是放射状分布的,它本身就注定了它养育的这一方人,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品性,同时也铸就了不羁的性格。在开发和利用这一珍贵遗产中,我们会得到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启示。我们一定会沐浴到从远古的神坛投射到现在、也必将投射到未来的文化祥光。回望历史岁月,土司历史已远去,展望未来,清江一曲永向东。

恩施州城郊外的丹霞山体 摄影/涌泉

猜你喜欢

土司遗址制度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