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9-06苏富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改语文教学

苏富强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传递的目标,更是个性创造的力量,我们必须尊重这一主体,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受益者。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千篇一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语文课堂越来越陈旧。在新教育形势下,我们应寻找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改 三疑三探 语文教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传递的目标,更是个性创造的力量,我们必须尊重这一主体,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受益者。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千篇一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语文课堂越来越陈旧。在新教育形势下,我们应寻找新的教学模式。

自从学习“三疑三探”课程改革以来,真正体会到把学生课堂作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就在于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用心摸索,大胆尝试,力求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根据不同内容合理调整,灵活运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手让学生设疑自探。

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端,是师生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整堂课情绪的基调。富有艺术魅力的导入为整堂课氤氲出良好的气氛,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习需求。[1]

如:学到七年级上册诗歌《登高》时,七年级的学生对杜甫暮年漂泊客乡、家道艰辛的痛苦忧郁并不了解,这就需要创设出沉郁的情境。这时我运用电子白板播放树枯叶凋的画面并辅之以萧瑟哀伤的音乐,然后向学生们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杜甫的一生,并导入新课,“他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国家战乱,他远离家乡,漂泊异乡,愁绪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一起品味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绝唱《登高》”。这样的导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本诗的学习热情,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初读诗歌,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大胆设疑,并归纳梳理问题:作者悲从何来?如何表现悲痛的情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这种模式既巧妙切入文本,又唤起了学生的思维。

二、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疑合探

语文教学不同于别的科目,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字音、字形、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等,教学内容多且庞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然而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互助解疑。这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惊喜的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要想解决自探疑问,就必须深刻领悟文章内容,透过字面去分析。比如在《春酒》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设疑:以“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为例,文章是如何体现作者日思夜想的家乡味的?第三学习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连续运用拟声词渲染出喜庆快乐的气氛,并让所有同学比较阅读“呼地点燃了”、“呼呼地点燃了”、“呼呼呼地点燃了”的不同感觉,从而分析出作者儿时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是作者日思夜想的家乡味。第三学习小组通过推敲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精髓,带领全班同学读中感悟,读中体味,令我不禁在心中为他们的合探成果拍手叫好。

三、再读课文,质疑再探升华主题

《热爱生命》的学习中,一位同学在“自探设疑”环节中提出自探问题:“‘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主旨高度理解,把它当做合探问题明显不合适,所以此问题就被放在“质疑再探”环节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

四、以教材为范本,运用拓展,走进大语文观

作为课堂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达到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这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唐雎不辱使命》的运用拓展环节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人物,在演绎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要求学生至少积累十句关于月亮的诗句;《再塑生命》是请同学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感悟“爱”的真谛。

经过课改实践,学生从以前的厌学、畏学、被动学习,变得积极、主动、热爱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加强小组建设。让每个小组选出他们的领头羊,并制定组内制度,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组长组织所有组员解决自探问题,使小组的合作探究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优秀的学习小组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

第二 、保证课前预习时间。只有把课前预习落实实处,学生们才能在“设疑自探”环节中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自探问题。课前预习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的基础。

第三 、教师备课要更加完善。因为学生的自探问题是老师所不能掌控的,这就要求教师扩大备课的宽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完成的探究问题,体现出教师是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课改理念。

第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提示学生可从课文题目、文体、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设疑,以此使学生的问题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废问题”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节奏更紧凑,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堂抓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情境教学策略》 冯卫东,王亦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猜你喜欢

课改语文教学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化课改研究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