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古民居中的人、鬼、神民间信仰

2016-09-06林丽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堂鬼神古民居

林丽娥(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古民居中的人、鬼、神民间信仰

林丽娥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古民居是礼俗生活的承载者,将人、鬼、神进行有序合理的空间处置,并建构起居住空间的神灵世界、祖先世界和人的生活世界。人、鬼、神共存于温州古民居半开放结构中,为人们建立起心灵上的防御体系,并通过岁时节日的祭祀礼拜和人生仪礼的举行,实现人、鬼、神交流的目的。

温州;古民居;民间信仰;祭祀

温州古民居属于稻作文化区的吞口式建筑,吞口式建筑寓意驱邪吞恶,保家护宅;是温州人民礼俗生活的承载者,具有半开放结构功能,在人们的合理规划下,将人、鬼、神进行有序的空间处置,从而建构起居住空间的神灵世界、祖先世界和人的生活世界的立体图景。温州古民居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保留了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之中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承载着温州地区人们传统的居住方式、鬼神信仰、祭祀活动等,是温州地区人们礼俗生活的记录者。

温州古民居一般具有相似的空间布局。2015年8月,笔者选取温州永嘉县枫林镇学前路几处明清时期遗留至今的古民居进行调查,其中对所受破坏较轻、保存较为完整的学海文河大院进行详细调研。此处古民居为三进四合院结构,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雍正时期),位于枫林镇圣旨门街78号,为“目”形制的十一开间,按照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共有建筑部位的服务范围分类,划分为门台、道坦、中堂、厨房、厢房、厕所、屋檐、猪栏、寝楼等不同的功能区。通过对枫林镇传统古民居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古民居中的人、鬼、神礼俗生活的建构。

一、温州古民居中的人、鬼、神分布

阿莫斯·拉普卜特等认为,人们的生活、劳作和宗教从未被分割过,在神圣和世俗间即使稍有间隙,也很少分化[1]。鬼神信仰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密不可分的。在旧时的大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从给祖先、家宅神上香开始的。而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同样也是由一连串祭祀鬼神的节目,各种应时的、往往和鬼神有关的风俗串联起来的[2]。因此,无论家宅空间是大还是小,都会在家中的不同位置供奉家宅神和祖先。温州永嘉县枫林镇学海文河大院的神灵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温州永嘉县枫林镇学海文河大院的神灵分布

古民居中的神灵指的是家宅神。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3]173“五祀”为户、灶、土、门、行神,这些神灵在古民居中掌管各自的功能区,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因此,在古民居文化中,神灵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居室内到居室外,从地上到地下,设置神坛,供奉神祗,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心灵上的防御体系,反映了人们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4]。

门神位于合院前后门。负责守卫家庭的大门,防止脏东西和恶灵的进入。门神大多是桃符或米筛、渔网、剪刀、黄历等物件的组合挂在门上。这些物件承载的功能和门神画一样,都是驱邪除魔、消灾避害、迎富纳祥。

灶神是人们在厨房里的锅灶上供奉的掌管全家祸福的神,俗称“灶爷”,为主管饮食之神,又称为“天地督察使”,掌握着上达天庭诉人的善恶之职。通常人们会在灶台上贴上灶神的神像,并书写“本家司命”四字。

土地神通常安置在古民居的中堂位置,中堂是温州传统古民居中的礼制性空间,是礼俗生活的中心。土地神是用一根画有符咒的长方体木条,安置在正堂的正中心位置,顶部用一块红布包裹表示,木条的左侧书写“上镇天星吉”,右侧书写“下安土清宁”。土地神作为家神,其职能是守护宅院的平安。若家中发生不吉利的事情或家庭成员生病,就可能需要举行安土仪式。安土仪式通常在下半年举行。安土仪式的过程为:首先户主择定日子,准备好祭品,通常六样荤和六样素的食品。仪式开始前,在中堂板壁的中间选好一个安置神灵的位置,摆好八仙桌和祭品,点上三支香和一对蜡烛,在供桌上摆好净土神咒经;接着在地上铺一层米,道士开始在米上画一幅八卦图,随即对着八卦图开始念安土经,大约持续半小时;随后将金沙银珠、硬币、犁头一起放入先前选好的位置,将满身符咒的长木条尾部垂直安置;最后在宅院的四角都安置一块长木条,表示宅院已经得到全面的保护,仪式结束。通过安土仪式,土地神的神力得到恢复甚至提升。因此,在古民居中,人要靠神灵的庇佑,但神也离不开家庭人员的供奉,他们之间互惠互利。

鬼是人死后所留下来的魂魄变成的,也叫祖先鬼,受子孙后代祭祀进而成为先神。因此,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中,每逢四时八节和重大节日都会祭祀祖先,祭祀成为子孙后代与祖先沟通的一种途径。在温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冬至都是传统的祭祖日。祭祀祖先不仅仅是子孙后代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的情感,同时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家族兴旺发达。可见,祭祀祖先对整个家族的稳定和凝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家族情感的角度出发,鬼是先人死后的魂魄而成,总是想着保佑自己的后代子孙,所以鬼和人的距离比神灵更近。人与祖先鬼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子孙祭祀祖先鬼,祖先鬼保佑子孙后代[5]。在旧时温州永嘉地区,如果家里添了新出生的人口,长辈要买一刀肉祭祀祖先,让祖先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二、特殊情况下人、鬼、神从半开放空间的延伸

门神、灶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等是最常见且公开被祭祀的神灵,在古民居中,它们都占据着特定的空间,一般被安置在半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占据了温州古民居总面积的2/3左右,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祭祀生活和休闲规划等,基本所有的家庭活动都在半开放空间进行。敬拜祖先、婚丧大典都在正堂举行,神灵、祖先的神龛皆安置于此,通常在正堂的中间板壁上有一幅神像,祖先的神龛则设置在左侧的高台上。因此,半开放空间是人、鬼、神共存的场所,人们通过对神灵的供奉,祈求家宅平安,神灵因此保护着整个宅院。半开放空间还是展示家庭秩序的地方,在整个古民居中,神灵的地位最高,其次是祖先鬼,最后才是活着的人。因此,半开放空间在整个家庭的公共生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家庭的祭祀活动中,除了传统的鬼、神之外,在特殊情况或家庭成员的特殊需求之下,家族将会供奉一些特殊的神祗,它们不再适宜固定安置于特定半开放空间之内,从而出现了人、鬼、神关系从半开放空间得以延伸的情况。如寝楼的家庭私密供奉、分家成员对共同祖先的轮流家祭或子孙后裔对历史名人的轮值祭祀、神庙的香案祭祀等。

寝楼位于正堂二楼,一般供奉神灵和祖先,分为内鬼神和外鬼神,其祭祀活动只针对家庭成员内部进行,属于家庭私有供奉的空间。在这个祭祀空间,可以根据家庭的需求祭祀其他外来神祗,甚至设置神灵榜,外来神祗可以是某一位佛教神或道教神,甚至是邪神。温州永嘉县枫林镇学海文河大院的寝楼上供奉着祖先的神位和香炉,属于内鬼神,神位的排列按照左昭右穆的顺序,只有在四时八节古民居主人张顺芳才会上来祭祀,如春节、谷雨时节等,平时很少上来,外人更不会上来。

家祭是家族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为了迎接家族祖先或守护名人而专门进行的供奉祭祀。在温州地区,家族中神化的祖先一般安置在祠堂之中,每逢四时八节家祭时,家族中的分家成员会轮流迎接至自家家中,暂安于家中正堂,并负责供奉祭祀;家祭活动结束后,再将祖先欢送回到祠堂。此时,从祠堂迎接回来的名人祖先属于外鬼神,希望祖先保护家庭成员和整个家宅的平安。如文成县“太公祭”,刘氏宗族会在春秋二时举行庞大的春秋祭。公祭可以中断,家祭则不能。

神庙的香案祭祀作为一种特殊的供奉,在温州地区,元宵节前后都会把当地神庙里的神灵抬出来举行游神活动。在神灵经过家门口时放鞭炮迎接,并摆香案进行供奉。村里的老人协会也会给当地有喜事的人家,如结婚、生孩子、建新房子等住户发请帖,收到请帖的人家会在民居的大门口摆设香案,香案上放猪头、鸡、鱼和时令水果等12样或16样祭品,并焚香点烛,迎接这些平时家里并不供奉在案的外来神,祭祀进礼,希望神灵在收到这份心意之后,能保护家庭子孙兴旺、平安。

三、温州古民居中的人、鬼、神互动

1.岁时节日中人、鬼、神互动

温州地区一年中必过的四时八节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元节、七月卅日、中秋节、冬至、廿四夜、除夕(见表1)。

鬼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温州古民居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一年至少有五六次。大年初一是拜年,清明节是扫墓,七月半日为鬼节,冬至吃汤圆,除夕之夜点岁灯等,形式各不同。从正月到除夕的一整年中,但凡有神祗过生日,都有特别的祭祀活动,如七月卅日家门口插香球纪念地藏王成道之日和廿四夜送灶神日。每一个传统节日的举行,都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得到调节,也使家族之中各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得到强化和巩固。在这些传统的节日中,家庭成员作为节日活动的主体,实现了人与鬼、神交流的目的。人们通过对神灵的祭祀、叩拜,祈求神灵保佑家宅平安,使人的内心得到安慰。如廿四夜送灶神仪式,就是人与神灵沟通的过程。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前后,温州地区家家户户都会举行送灶神仪式,然后在大年初一重新迎接灶神归位。举行仪式那天,家中女主人会买上很多贡品祭祀,有瓯柑、螃蟹等,有的还放上糖糕。傍晚时在举行仪式之前,家中女主人和孩子聚在一起,将一张小桌子搬到道坦中,将早上买的贡品摆到桌子上;仪式开始后,家中女主人开始点香叩拜,通常会叫孩子一起拜祀,在拜祀的过程中不可以说坏话,只能说好话,这样让镬灶佛爷在玉皇大帝那也说好话;送完灶神,仪式便结束。

表1 温州主要岁时节庆

2.人生仪礼中人、鬼、神互动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仪式和丧礼[6]。人生仪礼是在古民居中的中堂进行。不仅仅是因为中堂是家族的中心,应当承担这些仪式的进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在中堂举行仪式,对祖先和神灵进行通告,期望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和祝福。当然,人生仪礼不同,中堂的用途也会有相应变化,诞生礼、成年礼和婚礼仪式偏重于祭祀通告,而葬礼更偏重于祭祀往生。以下通过丧礼的举行对丧礼在中堂之中进行的祭祀往生进行解读。

丧礼是死者通过这一仪式完成一种生命的过程和转换,也是生者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因血缘等而形成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3]688因此,一个人在断气之后就意味着在阳间的生活结束了,是从人的世界通向了鬼的世界。“婚丧喜庆,必相会合,而丧葬尤严重,老幼毕集。岁时祭祀,祠堂坟墓,为人生一大场合。”[7]这些人生仪礼中的重大场合的关键和禁忌环节往往直接与鬼神相联系,尤其是丧葬仪式。要达成人、鬼之间的互惠,除了要对死者进行及时安葬和定时祭祀外,更重要的是要为死者的葬地谋得好风水,使亡魂在地理风水的辅助下更好地发挥庇佑生者的作用[8]。

温州的丧礼分为送终和报丧、移尸、入殓、出殡和回山、做七祭祀等五个环节。送终是在古民居的私密空间即卧室中进行,强调儿孙全家围床相送。盥洗、穿衣,拆帐,确认死亡时辰后,在大门口鸣炮报丧。根据温州当地习俗,咽气之后,要把老人的遗体从私密空间转移到半开放空间的中堂。从严格意义上说,丧礼仪式的起点是在中堂。中堂布置为灵堂,板壁处设床板,上放置稻杆、草席,由儿子、女婿把死者遗体移到中堂并放置在床板上,在死者的脚后处点一支“照冥灯”,在床板前摆一张供桌,在米升里插三支香(不点燃),再点燃一对白烛,在左桌角下放置一铁盆用来焚烧金银纸,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超度仪式主要在中堂、前廊和道坦举行。入殓仪式也在中堂举行,儿子跪在八仙桌前,手捧茶盘叩拜三次,茶盘上依次放置茶、饭、洗脸水,而后全部至亲好友都跪拜在八仙桌前,直到棺材盖上;亲人围着棺材走,顺倒各三圈,并将棺材置于后宕或后院,正堂停灵时间结束。出殡也称“出丧”或“出灵”,棺材不经过正堂,从侧道经道坦出来。墓葬回来,也叫回山。在胸前绑一个大红花或红布,回山时带上一小棵松树,称为“风水树”,然后敲锣打鼓回山。回山之时,家中女眷先在中堂摆好八仙桌,将神主仰归正堂,摆放六种贡品,吹打队伍先进门打八仙,然后进行点主、堂祭。“归坟已毕快回山,总有跟亭客几班。堂祭总行三献礼,管他祖上是当差。”[9]回山之后的堂祭三献礼很隆重,为献香、献茶水、献汤圆,由家中媳妇完成,每次跪地三次叩首。人死去后,每隔七天为一祭日,祭奠一次。这是为了超度死者而举行的仪式,象征了家人通过一定的仪式帮助死者度过几个关口,重新可以轮回[10]。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表示整个丧葬仪式完成,撤去灵堂。在整个丧礼的过程中,中堂作为灵堂使用,它不仅仅是死者灵魂安息的地方,还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此后每逢四时八节,也都要到中堂供奉祖先。这一系列的丧葬仪式,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安息,同时也让死者尽快在阴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鬼、神共存于温州古民居半开放空间中,它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空间,为人们建立起心灵上的防御体系,并通过岁时节日的祭祀礼拜和人生仪礼的举行,实现人、鬼、神交流的目的:人供奉鬼神,期望鬼神能保佑家族平安,诸事大吉;鬼神享受供奉,反过来回报人们以安定、心宁、勇气等,相互之间互惠互利。温州古民居提供了家族成员所有的活动空间,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为人们提供双重庇佑。

鬼神观念的地方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错误的认知,它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同时,作为礼俗生活的承载者,温州古民居正逐步失去它的历史空间,作为鬼神信仰实践的民间礼俗生活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民居中的人、鬼、神民间信仰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生活现象和社会景观,是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需要我们以正确和理性的眼光去看待。

[1]阿莫斯·拉普卜特,常青,徐菁,等.宅形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魏小巍.圣坛之外:民间信仰中的人、鬼、神[J].思想与文化,2012:219-238.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韦熙强,覃彩銮.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J].广西民族研究,2001(2):55-63.

[5]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6.

[7]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8]郭阿娥,范正义.故乡的再造—从碑刻看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和谐观[J].闽台文化交流,2006(4):65-73.

[9]温州竹枝词[M].叶大兵,辑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358.

[10]陈华文,陈淑君.浙江民间丧俗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63.

[责任编辑:林亦修]

Folk Belief in Human Beings, Ghosts and Gods in Ancient Residences in Wenzhou

LIN Li’e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With human beings, ghosts and gods placed in the orderly and rational space, a gods’ world, ancestors’ world and human beings’ living world were built in the living space in ancient residences in Wenzhou. Human beings, ghosts and gods coexisted in ancient residences’ half-opened structure in Wenzhou, which contributed to a spiritual defensive system for people, and achieved the goal of communication among human beings, ghosts and gods by means of sacrificial rites held in annual festivals and life ceremonies.

Wenzhou; Ancient residences; Folk belief; Sacrificial rites

K892

A

1671-4326(2016)01-0022-04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05

2016-01-18

林丽娥(1987—),女,浙江瑞安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堂鬼神古民居
我写我心 书肇自然
——郎照玉书法作品欣赏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中堂龙舟文化元素在成衣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中堂的讲究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