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产廊道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

2016-09-06于书敏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通化34000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30024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鸭绿江廊道遗产

朱 尖,于书敏(.通化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通化 34000;2.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30024)

遗产廊道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

朱尖1,2,于书敏1
(1.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通化134000;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文章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分析了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的可行性,阐述了遗产廊道构建的具体框架,并论述了构建遗产廊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鸭绿江右岸区域符合遗产廊道的特征、适用于遗产廊道理论,对于辽吉两省旅游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地区旅游资源和谐利用、旅游业大发展和旅游精准扶贫具有深远意义。

鸭绿江右岸;遗产;遗产廊道;构建;保护与利用

一、廊道的概念和特点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一种针对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的线性形式的区域遗产保护方法,是在“绿线公园—国家保护区—环境廊道—绿色通道”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化的产物[1]。对于遗产廊道的概念,最早美国学者Little在 《美国的绿色通道 (green way for American)》一文中提出了绿色通道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4种类型,其中第二种绿道类型特征,即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集中区的开敞空间,接近于遗产廊道的内涵特征[2]。后来Searns正式提出了遗产廊道的概念,并从经济和旅游的角度将其定义为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源聚集的线性景观,一般带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积极发展的旅游业,古建筑遗迹的适应合理利用,以及娱乐和环境的改善[3]。美国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将其定义为 “在人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意义的自然、文化、历史、风景等线性景观,这些物质资源及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某种意义上正成为国家历史的见证者。”[4]Barrett认为,国家公园局的定义忽略了“人”的因素,认为遗产廊道是自然、文化、历史景观的结合体,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座桥梁,是人、地、故事的复合体[5]。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此领域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是从引进国外遗产廊道选择标准、结构、规划原则等的介绍开始,研究集中在线性类遗产内涵特点、遗产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遗产廊道的适宜性、遗产廊道的规划和保护等理论和实证领域。为了更为直观、全面地理解遗产廊道的内涵和特点,笔者将我国学者两篇较具影响的研究作以理论说明:俞孔坚将遗产廊道定义为“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是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是能够把单个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是集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多目标综合遗产保护体系[6]。王志芳用具体实例介绍了美国遗产廊的概念,总结遗产廊道的三个特点:一是线性景观;二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三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并指出在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保护的法律保障和管理体系,以及遗产廊道保护规划映照中强调的内容[7]。以上关于遗产廊道的概念与特征的解读,是从类型、结构、经济、旅游、生态、资源、价值、地域认同、特征、保护等角度进行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我们都应当意识到遗产廊道内涵的丰富性、价值的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二、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的可行性

(一)遗产资源丰富

一方面,自然遗产资源富足。鸭绿江右岸是指长白山脉与鸭绿江及其近岸支流的河谷地带。鸭绿江右岸主要支流17条,分别为八道沟河、三道沟河、浑江、红土崖河、大罗圈沟河、哈泥河、喇蛄河、苇沙河、小新开河、富尔河、大雅河、半砬江、蒲石河、叆河、八道河、草河、柳林河[8]。流域面积达31746平方公里。这些河流与长白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多样,植被茂盛,加之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鸭绿江右岸区域成为了一个物种繁多、数量可观的立体资源宝库,是辽吉两省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圈。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277种,分属于73目246科[9]。根据国务院环委会1984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在2277种野生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5种[10]。野生动物种类目前已知有1225种,分属于73目189科[11]。尤其是在长白山高程2600米和水平距离几十公里的垂直分布带中,基本浓缩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范围的壮丽景观。可以说鸭绿江及其右岸带状区域是一个典型的绿道。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分布。历史与考古资料显示,自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通过“胶辽古陆”[12]来到鸭绿江右岸生活。及至后来的各朝代,大都对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域有过交流或管理。尤其是汉唐时期更是在这一区域诞生了影响深远的王国。近代以来这里又是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第一线,解放后这里还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漫长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鸭绿江右岸成为今天东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集聚区。首先,历史文化遗产密集分布。第一,大量的原始遗迹分布在鸭绿江及其支流沿岸。以鸭绿江右岸的集安市为例,区域目前已发现原始社会遗址9处,全部位于鸭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第二,高句丽历史文化遗存特点鲜明,分布集中。依据史料和考古资料可知,高句丽早期民族和政权的产生和延续,基本都是在鸭绿江流域进行的,可以说是鸭绿江和长白山脉孕育了辉煌的高句丽文化。公元前37年,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在鸭绿江支流浑江边建都,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3年,高句丽儒留王迁都国内后,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紧靠着鸭绿江边,直到427年长寿王移都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地区,前后高句丽政权在鸭绿江流域存在长达465年之久。今天鸭绿江右岸分布着众多的高句丽历史遗迹,在2004年位于桓仁和集安两地重要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等历史遗迹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鸭绿江右岸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其次,民族、民俗文化遗产集中凸显。有史记载以来曾在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区域生活的古代少数民族有:肃慎、秽貊、高夷、白民、沃沮、高句丽、靺鞨、契丹、女真等。今天仍有朝鲜、满、蒙古、汉、回、苗、壮、高山、锡伯、鄂伦春等近二十个民族生活于此。在鸭绿江右岸的6个较为重要的市县中有3个为满族或朝鲜族民族自治县,其他非少数民族自治的市县也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区,另外自治乡镇和自治村更是不胜枚举。从古至今,鸭绿江右岸世世代代多民族聚居,创造并传承了灿烂的地区民族民俗文化。

再次,红色文化遗产特点鲜明。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受列强侵略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各有识之士和东北人民不断地开展反抗斗争。涌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在鸭绿江右岸区域的这些人物和事迹更为鲜明突出。如东北抗日联军的活动范围基本在鸭绿江右岸区域,在这片白山黑水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著名将领杨靖宇将军的陵园也坐落在通化市区的东山上,当年的抗联道路正穿梭于鸭绿江水系与长白山脉的山川河谷地带。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的高志航将军,其故居便坐落在今天通化市的城区,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解放战争时期陈毅、肖劲光等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临江与国民党经过108天的浴血奋战,先后四次打退了国民党10万军队的大规模进犯,取得了四保临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后鸭绿江右岸又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

根据采集到的微流控芯片信号分析可知,微流控芯片信号表现为一系列的窄脉冲信号。文献[13]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斯函数模拟毛细管电泳信号的数学模型,可借鉴用于微流控芯片信号的模拟。对实际采集到的微流控芯片信号,分析其波形,波峰的位置、半峰宽、波峰的面积等特征,模拟微流控芯片信号。本文以文献[13]中提出的模拟毛细管电泳信号模型为基础,根据采集到实际微流控芯片信号的特征,建立仿真信号的数学模型:

(二)鸭绿江右岸符合遗产廊道的要求

根据遗产廊道的内涵和特点,不难发现鸭绿江右岸是完全符合遗产廊道的条件的。首先,在形式上,鸭绿江全长795千米,众多遗产沿鸭绿江及其支流带状分布,完全符合遗产廊道的形式特征。其次,在内容上,一方面,鸭绿江作为东北古人类的重要母亲河,古代东北与中原之间的重要的朝贡道,河流本身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沿线文化遗产的密集分布,可以说鸭绿江本身就是一条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鸭绿江及其右岸自然遗产丰富,加之文化遗产、民族民俗遗产、红色遗产、工业遗产等,符合遗产廊道景观的内容要求。再次,鸭绿江右岸区域拥有长白、临江、集安、宽甸、丹东等县市级经济中心,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在不断地改善。相信通过遗产廊道的构建,鸭绿江右岸完全有可能实现集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的多目标综合遗产活化体系。笔者根据鸭绿江右岸遗产空间布局特征、城市分布、河流流域结构,大致绘制了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的构成模型,并将沿线主要的节点、旅游资源、解说区等情况,作了简单规划。(见图1)

(三)统一规划、管理的优势和机遇

很多时候,大型的线性遗产景观多跨越多个省区,乃至多个国家,由于行政区划不一,利益主体不同等因素,导致统一规划和管理的不便。本文探讨的鸭绿江右岸仅涉及辽宁、吉林两省,自古以来两省就有着密切的渊源,人文相通、民族相类、血缘相亲,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近,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尤其在2004年,两省有效配合,使得“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省在遗产保护上的合作更进一步。多年来在对高句丽世界遗产规划、管理与利用上又展开了更为细致的合作,合作基础稳固。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的政策导向下,这对两省合作进一步深化是极为利好的,为遗产廊道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图1 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成及其重要遗产资源

(四)遗产资源保护意识增强的推动

遗产廊道理论,虽然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文化线路和遗产运河等相关大尺度的遗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和多数国家遗产保护界的重视。尤其是不久前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丝绸之路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乃至遗产廊道区域的相关部门和居民对遗产廊道的保护意识都有很大的提升。鸭绿江右岸地区拥有着东北地区唯一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长白山又是吉林省仅有的5A级自然景观,并正在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加之该区又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生物圈。相信在这种大背景下去探索区域遗产保护体系,一定会得到各方的支持。

(五)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助力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13]。“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的,扶贫开发是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全面建设“一带一路”,也要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东北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东部桥头堡,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地区,尤其对于鸭绿江右岸山谷里生活的百姓而言,如何摆脱贫困,这也是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的一个目标——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区域遗产资源和谐利用,并加以创新,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副业,是鸭绿江右岸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同时通过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加强与朝鲜等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使得这一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北京—东北目标,建设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所以“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为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有效地助推其发展。

三、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模式

(一)科学评估遗产廊道的价值

价值评估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前提。通过价值评判,可以充分体现构建遗产廊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多个角度,从遗产可持续的角度,全面分析遗产廊道满足人们现实和潜在需求的能力[14]。价值判断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层次分析法、旅行费用法等相关方法,采取专家打分、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结合遗产资源相关普查数据,全面系统地评估鸭绿江右岸遗产的价值所在,了解其长处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保护与利用规划。

(二)确定鸭绿江右岸的遗产廊道的界限

遗产廊道,是线性的遗产区域,如何界定其范围与界限,是遗产廊道构建、保护与利用的前提。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范围的确定应以鸭绿江主河道为根本线路依据,适当囊括重要支流的近岸河道。结合右岸区域主要的交通网络和重要的商业城市(城镇)进行界定,还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或者相关定量分析工具,尽量做到细致缜密,进而从宏观上确定廊道的覆盖范围。前文图1中,笔者将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的大致范围进行了界定,未来进一步研究怎样结合相关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

(三)深度调查遗产廊道的构成,做好遗产资源的普查与登记,确定主题分区

主要是调查廊道区域的遗产资源数量、类型、分布,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实地调研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自然遗产的类型与特点。尤其对不同时期的古遗址、墓葬的分布地点、目前状况,受保护情况进行记录。在遗产廊道构成要素理清的基础上,应确定廊道的整体主题,比如“大美长白山、神秘高句丽、风情鸭绿江”等总体规划主题。另外再根据遗产状况和内部节点情况,可具体细化为长白山生态区、长白朝鲜族民俗区、临江红色区、集安—桓仁古迹区、宽甸满族民俗区、丹东滨海区等,这些区域并非独立,而是确定一个主要的发展主题,带动相关遗产区域共同发展,使各区之间互补。

(四)完善遗产解说体系

遗产解说是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键,高质量、专业的遗产解说,能够满足旅游主体的诉求,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改变旅游者的行为。有学者指出,遗产解说系统不仅是遗产保护的关键,而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解说能让游客理解资源的重要性和意义,促进态度和行为的转变,鼓励人们保护资源[15]。成功的解说能促使思考型游客的产生,思考型游客的增加能对遗产地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产生积极意义[16]。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遗产资源类型多样、跨度大,普及度不高。如高句丽世界遗产,由于高句丽历史属于区域性的边缘化的史学分支,不可能像断代史一样被重视,在平时的学习和宣传又很少提及,使得国人,尤其是普通百姓很少知道相关历史背景。另外在高句丽遗产被利用的过程中,其受众群体多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这就使得普通的导游讲解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要有全面、科学、准确的解说体系,要实现解说的全方位,通过导游讲解、展示物、听觉、视觉材料、解说中心、书籍、媒体、模型等手段,实现解说的正式性、显著性和易识别性。同时结合环境解说和教育培养受众群体的遗产保护意识、环境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行为[17]。

(五)建立遗产廊道区域协作与利益协调机制

遗产廊道构建需要各方合作。首先,从整体上看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发挥行政作用,整合优化区域各市县资源配置,建立制度上的合作机制,制定整体的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管理模式,为廊道构建资金筹措提供帮助,逐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必要时可以成立一个整体的规划委员会,委派上级领导和相关专家,宏观指导,实现区域一体与联动。其次,在细节上要加强遗产廊道内部各区域、节点等构成要素之间合作。目的是形成科学长效的区域协作机制,为遗产廊道构建和发展提供保障。再次,加强旅游合作。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的目的是实现区域遗产保护、利用与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是遗产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鸭绿江右岸辽吉两省的政府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资源管理者要更近一步地加强合作,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尽快构建区域统一、综合、多方位、高层次、智慧化、高效率的旅游合作模式。

图2 遗产廊道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模型

利益分配协调是合作的前提,遗产廊道的构建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促使其协作对遗产廊道构建大有裨益。尤其对于旅游活动而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将有助于旅游目的地规划、政策和管理的实施,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8]。遗产廊道构建的目的是保护遗产,并将遗产旅游化利用。其利益相关者涉及到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旅游主体和当地社区诸方面。在此笔者设计了遗产廊道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模型,探讨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互动整体,鉴于文章篇幅这里不展开说明。(见图2)

四、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的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目前对于鸭绿江流域的人文社科研究基本是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历史与考古的研究,这些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区域历史和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高句丽遗址的申遗成功,加之长白山区与鸭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实的发展和理论的缺失矛盾日益突出。另外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目前研究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介入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提出思路。在遗产廊道相关概念的认知和理论解读的基础上,对鸭绿江右岸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遗产廊道的目标、原则,并探索遗产廊道构建的可行性路径,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丰富了鸭绿江区域人文、自然研究的内容。

从现实角度看,首先通过遗产廊道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探寻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不仅能够更好整合区域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遗产廊道的构成和构建研究,能够整合区域资源类型,对区域自然、文化、生态等资源有效的调查、归类整理,对资源的保护、区域协作将大有帮助。其次有利于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通过构建遗产廊道可以有效地串联起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类型;通过地区整体合作机制、保护规划和管理模式建立,遗产廊道各区域之间实现有效地合作联动、优势互补,将会极大地推进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地融入“一带一路”东北发展战略,达到精准扶贫、地区脱贫目的。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构建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意义重大。当然遗产廊道构建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条件,如鸭绿江区域整体外部交通网络的可进入性和内部的通达性相对较差,区域节点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整体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等。但在遗产整体保护的大背景下,遗产廊道理论为新时期的鸭绿江右岸遗产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新的生机,区域遗产发展面临着新契机。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古往与今来的纵横交错下,单体或单一的遗产发展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通过遗产廊道理论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弱化矛盾,更好地促进地区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

[1]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3):108-114.

[2]Charles E Little.Greenways for American[M].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90.

[3]Searns R M.The evolution of green way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65-80.

[4]Daly J,Heritage Areas.Connecting peopleto their place and history[J].Forum Journal,2003(17):5-12.

[5]Barrett B.National heritage areas:Places on the land,Places in the mind[J].The George Wright Forum,2005(22):10-18.

[6]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8):975-986.

[7]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5-88.

[8]姜淑坤,管延海,孙立民,等.浑江中上游水环境分析与评价[J].地下水,2010(1):118-119.

[9]于浩然.高中生物教学中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以长白山地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杨絮飞,李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计发展潜力分析——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1-44.

[11]史延升.长白山天池火山气象站期晚期碱流质熔岩流的特征及其成因[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2]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1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3-29.

[14]王丽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南方文物,2012(4):190-193.

[15]Anna C.Mountain Places,Cultural Spaces: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ly Significant Landscap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56(5):5-12.

[16]Gianna M.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376-397.

[17]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8]Ryan C.Equity,management,power sharing and sustain ability: issue of“new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7-26.

(责任编辑:章永林)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New Model o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n Right Bank of The Yalu River

ZHU Jian1,2,YU Shu-min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2.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 China)

Analysis of heritag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status in the right bank of the Yalu River Valley region,proposal of building the Heritage Corridor in the right bank of the Yalu River.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implementation steps,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pplicable to the Heritage Corridor theory.It will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Liaoning and Jilin provinces.

the right bank of the Yalu River;heritage;Heritage Corridor;construc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K203

A

1008—7974(2016)04—0025—06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7.005

2016-02-20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鸭绿江右岸遗产廊道构建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420号)阶段成果。

朱尖,安徽萧县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于书敏,吉林集安市人,教授。

猜你喜欢

鸭绿江廊道遗产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鸭绿江》杂志经典插画巡礼之二十三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