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思想探讨

2016-09-06

观察与思考 2016年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刘 明 芝 李 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思想探讨

刘 明 芝 李 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仔细研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不难发现,它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韵味,其中,实事求是、实践第一、“两点论”与“重点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思想则显得尤为突出。

“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探讨

作者刘明芝,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腾,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研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难发现,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韵味比较浓厚,其中关于实事求是、实践第一、对立统一、群众史观方法论的思想尤为明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一、实事求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唯物论底蕴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外部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人们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成功的实践,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和发展情况来理解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唯物论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①《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致以新春的祝福》,《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和实践的产物。“四个全面”也不例外,它是基于我们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在应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提出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社会信息化逐步扩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不断加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并不均衡,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体系变革取得新进展,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之间利益融合进一步加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紧密,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与此同时,国际安全形势稳中有乱,诸多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悬而未决,安全挑战日趋复杂多样,加强全球和地区治理更为紧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面临继续发展的各种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如何把握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对我们党是一个严峻考验。

从国内形势看,“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等。同时,改革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阵痛期。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日益增多,民主法治建设任务繁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社会治理体制与社会治理方式需要创新改进。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迫切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新的历史特点”,必须作出新的战略决策、战略筹划和战略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运而生。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四个全面”,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新变化出发,对当代中国历史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的科学分析和正确谋划。它坚持以问题导向,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当代中国彻底的唯物主义。

二、实践第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再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①《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最终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一个逐步提出和形成的过程,每一个“全面”都是在新的实践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的规律。

邓小平最先使用“小康”一词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在党的十三大时,他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指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年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把它作为到建党100周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确定了小康内涵的新坐标,指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开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时代。党的十八大揭示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对改革的方位、时态、原则、动力、任务、目标、关系、方略、落实等方面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学完整的顶层设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一贯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使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为我国此后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则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与全面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成为新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是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五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就反腐倡廉建设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也无数次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但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八项规定发出正风反腐、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在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问题。之后又坚持了过好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展“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活动,以严明党纪党规。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是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源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深刻认知,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它从一个全面到二个全面,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四个全面”经过系统整合与集成创新,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战略思想和完整理论形态。

三、“两点论”与“重点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掌握矛盾分析法,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要注重抓关键、抓主要。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中内在包含着两点,在抓重点的同时,两点也需要整体考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党建》,2015年第2期。“四个全面”抓住了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动力又有保障,是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完整思想体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是目的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路径、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证。首先,全面建成小康是目的和方向。“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最终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奋斗目标。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进行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只有依靠改革,才能破除影响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也只有依靠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再次,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包含了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依法依规治党的内容。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框架下有序进行。同时,改革与法治构成了齐头并进的姊妹篇,二者一动一静、一破一立,共同保障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离开了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就会失去最根本的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自然难以实现。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强大的组织保证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从整体上看,“四个全面”是一个大系统,而每个“全面”又是包含着独立内容的一个小系统,有着各自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刘云山同志指出:“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列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压器,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①《 “四个全面”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四个全面”体现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层层递进,蕴含着平衡着力、协同推进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四、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也就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认真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顺应了人民的期待,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群众史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鲜明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③《 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四个全面”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策举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条件。同时,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凝聚力量,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条不紊地协调推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页。“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无不体现着对老百姓的关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普惠性,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逐步消除城乡、区域、行业差别,实现十几亿人口的共同富裕。对此,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力度,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彻底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宪法和法律来保障人民民主,维护人民政治生活的平等地位,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创造出一个良好有序的法治环境。全面从严治党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下最大气力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杜绝庸懒散、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不断改进党风政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民生责任,保证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举措得到有效落实。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