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2016-09-05马旭东
◇马旭东
卷首
新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马旭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全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提升就业水平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我国的就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新时代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对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周期转换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农领域转移、城乡居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是新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情况。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趋势,文章提出改革劳动就业体制,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就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三大政策,以期提升我国的综合就业水平。
新常态;就业形势;发展趋势;对策研究
一、引言
就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其中经济增长是就业的源泉,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经济增速面临全面换挡、经济驱动开始逐步转换,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而对民生就业形成冲击效应。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建立起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切实改善民生就业事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我国的就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新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简要阐述,论证了新时期就业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重点对新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对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周期转换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把握我国的就业形势、改善我国的就业局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的基本形势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最基本的形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较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都为700多万,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数约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且较低层次的劳动力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而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较少,社会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职能机器人所替代,这是对当前我国就业的潜在威胁;最后,随着现代就业观念的转变,当代女性的就业意识远远超过以前,且女性职业也更趋多样化,这无疑增加了就业岗位的需求量。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农领域转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农领域转移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的基本形势。第一,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周期长,且生产风险较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大学教育的不断扩招,新生代农民逐步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往往会通过读书来实现自身的非农化转移,并且一旦转移到城市,他们往往不会有意愿返回到农村,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向非农领域转移是新时期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趋势。
(三)城乡居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市场经常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局面,其根本性原因就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新常态背景下城乡居民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将是我国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此导致我国人才教育培育体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第二,随着老一代劳动者的退休,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就业岗位的要求出现变化,他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工资水平,而且还注重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伙伴、企业文化等因素,因此,和原来相比,新时期企业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员工;第三,新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劳动者对于闲暇的需求更大,即使给予劳动者高工资,劳动市场的供给也难以提升。相反,由于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劳动市场的劳动力估计量反而降低(参见附图)。
附图 经济水平提高情况下劳动力供给曲线
三、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式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一)改革劳动就业体制,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在许多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但仍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如“城乡户口制”、“部门所有制”、“地区间割据”等妨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由此可知,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重点解决这些制度性障碍,改革劳动就业体制,具体可分为:第一,全面推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体制”的构建,坚决做到企业规范招人、用人,最大限度地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使劳动力能在城乡间理性、合理、有序地流动;第二,在就业形势变化的浪潮中,农民工群体的利益最容易受到影响,且他们又是我国就业大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要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要对进城的农民工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推荐、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招聘洽谈等免费就业服务,各县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全部免费开放,鼓励社会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免费服务,并给予适当职业介绍补贴。
(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就业结构合理化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就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升级、经济驱动面临转换,各级政府应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释放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度,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要坚持以市场调节为发展基础、以宏观调控为重要补充的转型发展思路,减少政府对产业发展的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宜的干涉;其次,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度极大,因此我们仍需坚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尽可能地扩大我国的就业总容量,具体措施政府可以从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降低服务业税务负担,优化服务业的内部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再次,短时期来看,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仍然存在,刘易斯拐点并未真正到来,且许多劳动力的素质并不高,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应该积极去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形成品牌效应,以确保我国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要有倾斜地鼓励发展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兼备的产业,如将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三)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稳定我国就业形势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都扮演着吸纳就业主力军的角色,这一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必须充分肯定和考虑,因此新时期各级政府应该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期提升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质量,具体包括:第一,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各级财政应该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既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更新设备,又要对那些吸纳就业规模较大,并积极配合政府就业政策的中小微企业给予就业专项资金为支撑的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第二,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财税优惠、放宽准入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并定向地对支持科技创新类企业、涉农生产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引导他们支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支持,鼓励其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其竞争力,以实现稳步、高效、可持续发展。
[1]叶祝发,杨宜勇.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市养老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5(03).
[2]常荔,宋杨.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共就业政策研究综述和前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张车伟,赵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12).
[4]池振合,杨宜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轨与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J].经济问题探索.2014(05).
[5]常荔,韩冰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09).
[6]郭庆松.新世纪我国实施就业发展战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兼论21世纪前一二十年我国城乡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因素[J].人口与经济,2004(01).
[7]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09).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