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学范式的整合发展
2016-09-05骆琼吴建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骆琼 吴建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论档案学范式的整合发展
骆琼吴建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档案学领域也一直在关注范式的研究。特里·库克认为存在证据、记忆、认同、社会(社区)四个档案学范式。我国学者从范式演进规律和学科属性等角度出发对档案学范式作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档案学范式的概念亟待厘清。文章通过分析档案学范式转换形式和范式发展规律,提出档案学范式整合发展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
范式理论档案学范式范式整合档案学
1 范式理论概述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大量使用了“范式”一词,并反复强调了范式在科学改革与进步中的作用。范式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之所以取得范式,是为了提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提供模型,同时范式的取得也是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过渡,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范式具有两方面特征:①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②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1]。
《科学革命的结构》并没有给“范式”和“范式转换”明确的定义。为了更进一步清楚地说明“范式”的概念,库恩引入了“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的概念,学科基质包含四个要素:①符号通式(Symbolic Generalizations)。符号通式是科学共同体无异意地使用的公式,通常可以用(x)(y)(z)或(x,y, z)之类的逻辑形式来表达。②形而上范式(Metaphysical Paradigms)或范式的形而上部分。它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信守的信念(Belief)。③共有价值,共有价值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它比符号通式与模型更能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享。④范例(Exemplars),范例是学生在受科学教育时所碰到的具体问题解答。但是库恩强调,关于范式的内涵应该不仅仅只有这四个要素,所以也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理解空间。
2 档案学对范式的研究及主要观点比较
1987年,加拿大档案学家休·泰勒(Hugh Taylor)提出了档案学的“范式转变”,最早将“范式”引入档案学。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特里·库克(Terry Cook)提出著名的“后保管”模式,认为应该为档案学建设一种新的“范例”,把档案学从关注实体的保管和管理引向对实体本身、管理人员和管理过程的关注,所以“后保管”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管理范式。随后,简·达林在2000年明确了库恩范式理论对档案学的意义,他认为范式理论是“一种比较好的分析工具”,并把档案学的发展分为前示范时期、经典示范时期、后保管示范时期[2]。
在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引入了“范式理论”,但遗憾的是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大多数学者面对信息化的发展似乎意识到了档案学面临的“转变”,但直到2004年以后,丁华东、陈祖芬等学者才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展开研究。陈祖芬把档案学的范式理解为档案学共同体共有的经验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总和[3]。经验研究是基于档案管理一线工作,而取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反过来作用于档案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方法。经验研究对具体的实践有最直接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共有的档案学理论是档案学范式形式的重要因素,档案学范式中的理论应该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理论,它是学科研究共同体所信守尊崇的基本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它有着恒定性,并对于符合档案学范式的其他理论有着包容性和指引性;方法论在世界观、学科理论、技术手段和经验总结等方面都有体现,可以是一种方式、方法、认识;档案学的共有世界观居于档案学范式的最高层面,指引着其它层面发挥作用。关于档案学范式的界定,丁华东认为范式是学科领域专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是一种在宏观上、整体上所设想的学科形象与学科认定的事实,作为科学共同体“理所当然”的自明公理而隐含在具体理论中。范式分为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念、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第二个层次为行为规范、理论选择、概念系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工具;第三个层次是科学成就、代表性的理论成果、理论观点、教科书等;第四个层次是学科形象和学科的定位;第五个层次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第六个层次是范型共同体[4]。
特里·库克将“范式”称为思考档案的框架、档案心态或想象档案和档案管理的方法。
他认为在档案行业“证据”和“记忆”的对抗过程中,档案认同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四个范式或框架或心态的转移,分别为:证据、记忆、认同、社会(社区)。四个范式的出现并没有相互替代,而是相互渗透穿插,之前的影子仍徘徊在后来的范式之中,新范式的出现“不意味着一种方法要胜过另一种,它们只是因种种环境因素彼此不同而已”[5]。四种范式的比较见表1。
证据、记忆、认同三种范式已经在档案学历史演变中逐个上演,但三种范式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用以划分某个时期(范式)的结束或开始,记忆范式在使用证据范式的方法,认同范式时期档案网站的出现使寻求获取自身档案的群体借助记忆使自己的认同更加清晰和一致,并且制定出了愈加完备的档案管理和证据保护手段。社会(社区)范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是在之前所有范式的基础。
表1 特里·库克“四范式”对比表
学者陈祖芬从档案学的学科属性层面分析了库恩的“范式理论”,这对档案学作为社会科学而发展是有必要的,而库恩用“学科基质”对范式的解释表明“范式”的外延是限定于学科范围的。根据库恩的科学演进动态模式,对比档案学历史发展进程,档案学的范式已经经历了前科学时期,目前处于常规科学时期,还未进入科学革命。常规科学以具备学科范式为标志,第一次有了普遍接受的一种基本知识和基本约定,即范式。经验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论和世界观共同构成“档案学范式”,从经验层次看,“档案管理活动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一整套程序性的管理规则”,已经形成“共有的经验”。“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被广泛认同”,上升为“共有理论”。“在共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方法论的贡献”,档案学普遍的研究方法是在历史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逻辑、实证、比较等具体方法。在共有经验、共有理论、共有方法论产生的基础上,共有的世界观应该是必然存在的,陈祖芬认为“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档案学范式是一种现代性的学科方式”,所以其世界观具有现代性,具体包含“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社会运行原则的合理性、知识模式上的独立性”。关于“科学共同体”,陈祖芬认为档案学范式的最终确定伴随着与档案学共同体相辅相成关系的形成[6]。
对于档案学范式,学者丁华东认为“范式既是对学科理论发展的诠释,同时也是对学科中不同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把握档案的根本属性和主要属性,根据档案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特征提出存在“档案史料整理研究范式”、“档案实体管理研究范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范式”和“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范式”四种档案学范式;根据学者们的理论旨趣和对档案属性的不同认识,从文件、文化、信息、知识等角度去研究档案和档案管理现象,提出构建“文件范式”、“文化范式”、“信息范式”、“知识范式”等档案学范式。他认为档案学范式“指示着学者们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可以明确“在档案学范围内,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可以回答学者们“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获得的答案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的问题。同时档案学范式也被用来区分不同的档案学共同体[7]。
有档案学者从其他角度,针对档案学“理论范式”、“管理范式”、“研究范式”等作了相关研究,但笔者认为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档案学范式”的研究重点更应该关注学科层面。档案学的范式不是指具体的哪一种理论、原则或者哪一种方法、技术,它可以是档案学科领域里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理念、遵守的规律、研究的习惯、思考的方式,甚至档案学范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文化”,是在融合、渗透、转换、革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3 档案学范式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档案学范式概念亟待厘清和整合。我国学者对“范式”理论的基本意义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范式”对档案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档案学范式的建立提出了基本构想,但仍然没有明确“档案学范式”的内容。在具体研究中,对于出现的“档案学范式”、“档案学理论范式”、“档案学科范式”、“档案学管理范式”等概念界定不清晰。“档案学范式”研究的是档案学的“学科范式”,是指档案学研究者在某一学术价值观的指引下,在学术研究中共有的思维模式或“知识框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方法是范式的组成部分,理论范式、研究范式、经验范式等是档案学范式的不同层面;“管理范式”指具体的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式,研究的是档案管理活动的理论、观念、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管理范式是在实践层面对档案学范式的理论研究。
(2)档案学范式的转换中“整合”形式的存在。档案学范式发展的路径和速度是受学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双重作用影响的,范式的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式一定是会转换的,但范式的转换不是突如其来的,新范式的产生必定是在旧范式的基础之上,新范式的内容里肯定是可以找到旧范式的影子。档案学术共同体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引下,基于档案学科内部理论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理论融合互通,借鉴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完成档案学范式的转换。档案学范式的转换,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范式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档案学相关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是具体研究的基础,包括档案学包含的概念、命题、推理等,而在档案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通过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借鉴其他学科的众多理论,这正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第二种,范式的革命,“革命”既是彻底的变化,在档案学范式里,最容易彻底发生变化的就是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而这种变化一般都是不可逆的,向更高级的演变;第三种,范式的进化,哲学中会提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概念,学科观念、学科信仰在档案学范式转换中应该是作为一脉相承、一贯秉承的部分进化和完善。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不可能是在一成不变的知识框架下发生的,知识框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发生转变就是档案学范式的转换。档案学范式的整合是指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范式的相互渗透。档案学范式的转换是范式纵向维度的变迁,档案学范式的整合是范式横向维度的变化,档案学范式转换的过程中伴随着档案学范式的整合。
(3)借鉴社会学科关于范式整合的经验。社会学者注意到,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中过度的分化和专业化,不同甚至相对的理论流派的并存,不仅无益于人们对社会的理解,甚至产生了干扰和歪曲。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领域开始范式整合的研究,认为不同范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可能性,社会学者瑞泽尔和约翰试图整合一个社会范式,旨在建立一种有关社会现实的完整连续层次的构想用以解释社会不同的分析层面,但最终没能实现范式的整合。后来社会学者依然没有放弃对于范式整合的探讨,通过分析社会学范式整合失败的原因,学者周晓虹提出“要想建立一种整合的、单一视角的、能够讲述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元叙事’的社会学范式是不可能的”,但明确指出社会学不同范式之间或同一范式之内的交流是社会学范式整合的基本途径,“如果我们能够将不同理论和范式间的相互渗透视为整合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学理论中的整合资源和可能性是十分丰富的。”社会学范式整合的意义不是要整合出一个“无所不包”的范式,而是“一定能使我们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答更为准确”[8]。在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认同不同范式之间的通约和融合,管理学者罗珉提出要认清不同范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特性。其实在档案学领域,已经有过范式整合的努力,伊恩·麦克莱恩和弗兰克·厄普沃德构建的“文件连续体模型”整合了“记忆”,并强调了“文件”和“档案”的联系,分析了文件运动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对应和承接关系[9]。学者丁华东也提出过档案学范式的整合是有可能和有意义的。
4 档案学范式整合的表现形式
档案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档案学具有准确的研究对象和概念范畴。第二,档案学可以反映和揭示档案学科领域的基本规律,并建立起对基本规律进行系统表达的理论体系。第三,档案学要具有科学的方法论。
首先,范式的整合表现在档案学研究方法上。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研究活动日渐复杂,档案存在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档案研究和实践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大数据”也正在被档案学科所关注,亟需从档案学角度对庞大的、纷繁的数据作出甄别和解释,因此档案学研究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档案学的理论来源于档案实践活动,在对具体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后,有可能会得出一定的结论,这个“结论”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就形成理论。但是,当一种理论对实践活动无法起到指导或解释作用时,就需要运用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抽象提取,进而实现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更新。所以,范式需要转换并不是范式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特定阶段的研究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思档案实践活动,使档案学范式得到完善并科学地指导实践。存在于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又是多元易变的,这取决于档案学研究目标。
其次,档案学基本理论的整合是范式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理论,但从档案学范式的角度来看,“基础理论”还要被共同体接受。来源原则是与事由原则竞争而保存下来的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因为文件中心的产生而存在,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文件连续体理论被认同;电子文件管理理论和传统的文件管理理论相互包容,电子文件中“新来源观”并不违背传统的文件来源原则,文件连续体理论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精华思想的延续。所以,基础理论的整合发展是范式整合的主线,也是范式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方法论作为档案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理论与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相伴相生,档案学基础理论来源于档案学实践活动,研究方法作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中介”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同时又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5 档案学范式整合的实现路径
(1)重申档案学的学科价值。一方面是对“档案”概念内涵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是对“档案”概念外延的扩展。档案经历了从文件、文书到信息、数据的变迁,每一种“档案”形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本应发挥应有的重要价值,但因为文化认同、政治制度、技术水平的不同,并不是每一种档案对应的价值都被完全认可。档案学范式的整合就是要在学科内形成对档案价值的高度统一认识——“档案价值观”,这种认识不受学科外因素的影响,作为档案学科共同体所尊崇的信念存在。
(2)准确把握档案学科运动发展规律。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纵向保证学科内理论的发展和传承,横向扩展和吸取其他学科理论精华。探讨档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应用档案学和理论档案学两条主线出发,明确档案学研究任务和目标。设定档案学科期望,通过把握学科发展规律,预测档案学科的发展未来。
构想档案学范式整合的结果,是出现一种“可能范式”,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指引性。依据库恩的范式理论,这个范式是档案学科范式,可以解答档案学共同体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为
研究指明方向。第二,包容性。这个范式涵盖档案学科研究体系,在传承档案学传统的理论、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包括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的新型理论、技术手段等,并能为目前共同体不能预知但对档案学科发展会起到作用的科学理论留有发展空间。第三,系统性。这个范式是档案学科共同尊崇的,它涵盖档案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经验、价值观,比如理论范式、管理范式等将作为它的子系统存在。系统性的特征也避免了档案学范式的整合简单地成为化繁为简、生搬硬套的形式。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简·达林.跨越边界吗?——档案学的历史回顾[J].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文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3][6]陈祖芬.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司,2010.
[4]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5]特里·库克.四个范式:欧洲档案学的观念和战略的变化——1840年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J].李音译.2011年6月2日在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档案学会联合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所作的演讲.
[7]丁华东.论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学科范式的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5.
[8]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2002(5).
[9]张宁.文件连续体理论之比较研究[J].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骆琼,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管理理论。
吴建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基础理论,企业档案管理。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r Paradigm of Archival Science
Luo Qiong,Wu Jianhua
(Schoolof Informertion M anagement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
The Thomas Kuhn’s theory on paradig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science and socialscience.In the 1980s,ArchivalScienc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paradigm. Terry Cook believes there is four paradigms of archives,which is evidence,memory,identity,social (community).A lotof researchwork hasbeen done in our country,which based on the evolution law of paradigm and subject attribute.However,the concept of archival science paradigm need to be clarified,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paradigm of archives i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conversion form and thedevelopment law of archives.
Archival Science Paradigm;Paradigm of Archives;Integrated Paradigm;Archival Sci⁃ence
G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