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论语》中的孝敬之道

2016-09-03赵晓阳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杨伯峻孝悌中华书局

赵晓阳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论《论语》中的孝敬之道

赵晓阳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学思想智慧的宝库。宋朝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包含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历史、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大到治国,小至日常起居,无不饱含精警的启迪,充满哲理和智慧。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品味仁爱之道、忠恕之道、学习之道等人生的大智慧。“孝敬”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在《论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也提倡“百善孝为先”,故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品读《论语》,感悟其微言大义,体味其孝敬之道。

《论语》;智慧;孝敬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是一切善行的原始。那么究竟何为“孝”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呢,孔子在《论语》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从《论语》中,可以知其孝敬之道。

一、 何为“孝”

1、 孝为仁之本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孔子教导学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①孔子把孝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论语》中明确提出孝悌为仁之本。“孝”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论孝悌多达16章,多于论述其他的内容,可见其对孝的重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养的最高境界。尽管孔子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仁”进行了解释,但是其基本内容是“爱人”。他认为“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如何才能做到“爱人”,孔子认为,首先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即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就是“爱人”的基础,也是仁的基础。追溯其“本”字,是由“木”字加上指示字“一”组成,“一”则代表树根,即“本”为“木”之根,一切源于根系。 由此亦可见孝作为一种根本道德,是“仁”之根,一切由孝始。

2、 孝是伦理道德,传统美德

儒家花了大量的时间讲“孝”,这是因为“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子生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我们每个人都欠父母的深情,平常不能自觉,知道自己身为父母后或许才能了解它的重要性,即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因此,孝顺并非一种教条,而是指出了一条最适合人性发展所需的途径。

孝悌,是孔子倡导的家庭伦理的基础。孝,产生在远古氏族社会的家庭出现以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内部,父母生养抚育子女,长成的子女照顾和赡养年老丧失劳动力的父母,代代相传,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如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抚育,孩子就不可能长大,父母年老不能劳动,子女应该担任起赡养的义务。俗话说“养儿防老”,如果年老无依无靠,谁还养儿?子女又何安?父母和子女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孝的感情和理念,人人珍视这种感情,奉行这种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整顿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要提倡“爱人”。然而如果对自己最亲密、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真心实意地去爱别人?所以孝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一种道德规范。人人都是父母生养,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孝是每一个人必须遵行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种伦理的行为表现。

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到社会上就能忠于国君,尊敬尊长,不会犯上作乱。孝悌这一伦理规范,又是政治道德规范。孔子提出:“《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③孔子认为,如果做到了孝,并把这种品德延及当权者身上,这实际上也是从政了。撇开孔子时代所赋予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容,在现代生活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睦家庭,仍然是在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人的一生从父母那里获得机会,父母是天神派来保护孩子的天使。这种爱不图回报,是一种发于内心的无私的爱。反之,孝敬却不是一种本能,孝敬被看做是一种美德。在社会中,我们会听到人们称赞某些人很孝顺,对自己的父母有多好。但是,却从来没有听见过有谁称赞父母对孩子有多好,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这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孝敬的原因。

二、 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孝”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但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儿女和父母之间由于生活环境,认知事物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沟,发生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做才为孝。孔老夫子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有关孝道的准则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能适用吗,我们要怎样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论语》中的孝敬之道?

1、爱惜自己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④《论语》中记载了曾子的一段话,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话,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根据《孝经》记载,孔子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⑤这就是说,一个孝子应该极其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一丝一毫都不要损毁,这才是孝的开始。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完全适用。作为子女,父母完完全全地生养了我们,就肯定希望我们好好爱护自己,安安全全地长大。我们要理解父母的爱心和苦心,热爱自己的生命,要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防止外来的伤害。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父母赠与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护好它。对于父母来说,每一个子女,都是千金之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最起码的孝心。

2、 敬爱与关怀

在《论语》中,有记载孔子针对不同弟子问孝的回答。“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另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⑦所谓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孝顺需由内而发,若无内在情感,只有外在形式,任何事情都是虚伪的。在一般人看来,孝就是赡养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从生活上照顾父母,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孔子认为,这是孝的最基本的内容。除了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以礼相待。 “敬”即尊敬、严肃、庄重之意,对父母要尊敬。如果对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给一口饭吃,缺乏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根本就不算是孝,孝也绝不是每月交一二百元赡养费。只有以敬相待,才能超越“养”的层次。“敬”与“不敬”是区分养活父母与养活犬马的根本区别。如果对父母只是养活而不恭敬,那么这就与养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了。父母不仅有生活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虽然“色难”,但是必须努力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因此做子女的要尊敬父母,发自内心真正地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不仅要敬重父母,还要时刻挂念着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⑧做儿女的要知道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担忧。这样就会想到自己还会有多少机会去尽孝,从而提醒着自己。除此之外,还要担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疾病。孟武伯问孔子关于孝时,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⑨作为儿女,要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担心他们的疾病。这样才能真正在精神上给予父母安慰和关心。

另外,“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⑩也指出子女要服侍和体谅父母。子女有服侍父母的义务,如果远游就无法尽孝,赡养父母,这连最基本的孝都无法做到。如果迫不得已要远游,就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自己游踪不定,只是父母连行踪都不知道,怎么不令他们牵肠挂肚呢?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但是当自己的父亲病危时,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父亲身边,接起父亲的史官之志,撰写《史记》,这是家国使命之担当,亦是父亲的遗愿。如果他一生都在家侍奉父亲,怎么会写出史家之绝唱。完成这部巨著,也是弘扬了父亲之志。这也是司马迁孝的体现。当时交通极不发达,联系方式也不方便,故孔子提出这样的言论。

当然,如今社会,交通与通讯方式都极为便捷,孝就并非只是留在家里赡养父母了。在家侍奉是孝,外出学习知识,弘扬父母之志,为社会做有用的事也是孝。如今,少年壮志,有多少儿女愿意留在家里一辈子,外出固然是可以的,但是走后必定要对父母有所交代,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所在,并且找时间多回家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总是说自己很忙,没时间回家看父母。但是,忙也是有取舍的,哪怕抽出一点点的时间看望父母,他们就会很高兴。让父母知道自己的状况,客服种种困难常回家看看,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之情,这样也算是一种孝了。

3、“无违”

但是,“无违”不是对父母的每句话、每个旨意都要遵守,一味的顺从,而是“无违”礼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不能违背法规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超出这个范围,就是错误的,不应该顺从。

孝顺,顺者为孝,孝心在于不违背。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冲突往往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恰恰是出于孝心。父母与我们生活习惯不相同,他们总会有一些旧有的习惯,例如节俭。然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总是想让父母不那么节省,希望他们过得好一点,因此常常指责数落父母的节俭和旧习惯。可是没有父母的这些节俭,哪里来的今天的好生活。爱父母就应该包容理解他们所有的习惯,多点懂得,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又敬不违”即顺着他们。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2页。

⑤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5页。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5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

[2]昌迦禅师.论语镜像:禅心读论语.[M].九州出版社,2010

[3]黎千驹.论语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吕宁.论语人生智慧[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5]傅佩荣.孔子的生活智慧[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6]夏传才.论语讲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赵晓阳(1996-),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大三本科生,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

猜你喜欢

杨伯峻孝悌中华书局
病榻侍母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攘鸡
建筑史话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