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服务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2016-09-03吴海燕
吴海燕
杭州服务经济创新发展路径
吴海燕
图/金川
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形态,西方发达国家均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该经济阶段,制造服务化、智能化,服务高端化、全球化;产业间高度融合,三次产业无法简单分割;创新活动更加频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大量涌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当前,杭州正从GDP人均1.5万美元向人均2万美元阶段跨越,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杭州正处于后工业化初期,即已从工业经济主导迈入产业融合、创新引领的服务经济主导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杭州应通过服务经济的优先发展和创新发展,释放未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发展服务经济是现实需求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2014年,杭州人均GDP达到16891美元(按国家公布的平均汇率折算),三次产业结构3.0∶41.9∶55.1。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杭州正处于后工业化初期。但由于产业导向偏差和转型升级不快,产业整体水平还未真正迈入“后工业化”阶段。如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工业增加值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大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缺乏;研发设计、科技服务、高端商务等服务于“智造”转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缓;对房地产长期高度依赖,且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部分城区商业地产过剩;国际化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缺乏等。站在产业发展迈向“后工业化”的重要关口,大力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围绕融合发展和创新破题,是杭州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实现发展新跨越的现实要求。
城市特质和“两区两会”的内在要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和“东方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以及“两区两会”战略的落地实施,决定杭州发展服务经济既有先天优势,又有内在要求。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是杭州实施创新驱动,培育经济新蓝海、新平台的重要抓手,为杭州在体制机制、市场、技术、投融资等方面探索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2016年G20峰会、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将助力杭州完善国际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快国际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杭城辐射全国。大力推动服务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国际高端要素集聚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两区两会”的题中之义。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必然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德为代表的服务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新兴产业、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试图改变以往过度依靠服务业发展而陷入制造业空心化和创新能力弱化的道路,重新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表明发达国家正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过度依赖金融等虚拟经济,脱离于实体制造业而发展服务业,抑或过渡依赖单一产业而不注重产业链更新和新产业培育,将无法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当前杭州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致力于打造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是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教训,主动适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为全国探索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
直面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杭州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平台经济、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商业模式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给杭州经济注入强劲动力,诸多领域已吸引集聚一批新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领头羊。但服务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有:
政府管理服务方式仍有待转变。政府购买、行业优惠政策等扶持手段局限于现有行业目录和传统领域,无法覆盖服务经济发展的创新应用领域。如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等跨界融合产生的服务经济新业态、新领域,行业属性不易准确界定,企业往往因行业归属不明晰而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也难以直接套用现有的行业监管模式、产业政策、法律规范、公共服务等,这对政府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新经济载体仍需开拓。服务经济时代,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高度发展及深化应用而产生的,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培育新经济,不仅仅是提升改造工业园区、商务办公楼宇、孵化器等实体园区,提升开发主体的建设、管理、服务能级水平,更需要进一步开拓网络空间载体以及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的发展新平台,通过改变产业组织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来满足新经济企业的发展要求。
创新市场环境仍有待优化。与北京、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杭州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应用推广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型人才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放式创新、合作式创新等创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大创新助力服务经济发展
坚持理念创新,树立服务经济发展思维。在加强对服务经济的研究,清晰认识并深刻领会服务经济发展内涵特点基础上,破除单纯提高服务业比重而缺乏先进制造业支撑的发展模式,树立服务经济的整体发展思维,将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尤其是由先进制造、高端制造、新兴制造支撑的服务经济,作为杭州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明确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方向、重点,及时制定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意见,形成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的浓厚氛围。
坚持制度创新,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制度创新是服务经济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应改变以往以制造业创新为主的创新政策导向以及三次产业间相对独立的资源分配管理、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全产业创新以及跨界融合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政府考核体系、市场准入制度、行业监管模式、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激励机制、产权保护制度、公共服务平台等,努力营造包容开放的服务经济创新制度环境。
坚持路径创新,确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发展实践经验,注重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坚持重点聚焦和优势引领,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细化聚焦若干具有发展基础和潜力优势,短期内可以实现突破的重点领域和类别,如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服务型制造等,每个重点领域集聚要素资源和优惠政策,制定行动方案和技术路线图,培育和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服务经济。
坚持平台创新,增强实体和虚拟两个平台实力。进一步开拓网络空间载体以及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的发展新平台,增强实体和虚拟平台聚集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集聚区等现有产业空间提升发展,利用存量房地资源建设创客空间等新型创新平台,并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在杭大型互联网企业、领军企业、实力型科研机构等建设线上或线下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在杭大企业参与建设特色小镇、创客空间等产业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资源合作共享。
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实体和虚拟创新平台搭建对外开放平台,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引导外资参与特色小镇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化的创新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在杭企业、研究机构在北京、硅谷等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分公司、研究院、实验室,招引国际人才及项目。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加快西湖大学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建立以市场、知识、业绩、素质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集聚杭州。
作者单位: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