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视角下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与语类结构研究
2016-09-03杨林秀吕晓娟
杨林秀, 吕晓娟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元话语视角下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与语类结构研究
杨林秀, 吕晓娟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转述动词是学术论文中常见的一种转述手段, 并在学术论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基于自建的60篇英语学术论文语料库, 结合Swales关于学术论文的语类结构模式, 以元话语为视角, 探讨学术论文中不同语类结构中转述动词的使用异同。 结果显示: 由于各语类结构在学术论文中所起作用不同, 转述动词前搭配使用的自称语有所不同; 不同的转述动词传达出的作者态度有所不同; 转述动词作为据素所体现的信息来源不尽相同。 本文旨在帮助学术论文写作者提高他们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恰当运用转述动词表达转述意义的能力。
转述动词; 英语学术论文; 语类结构; 元话语
0 引 言
利用转述动词转述是学术论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转述手段。 作者在引述自己或者他人的观点及相关成果时, 经常选择使用转述动词来传达自己对所引信息的态度, 进而为自己的研究做出铺垫、 建立研究空间。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转述动词的形式及其功能进行了研究(Swales,1990[1]150-152; Thompson&Ye, 1991[2]; Dixon, 1991[3]1-20; Baynham,1996[4]; Hyland,1996[5]; 唐青叶, 2004[6]; 辛斌, 1998[7,8]等)。 其中许多是以不同语类中的转述动词为对象进行的研究, 例如, Tannen(1989)[9]93-133选择了口语会话语类作为研究对象; 辛斌(1998)[7]以新闻语篇为语料, 研究了其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 并从语用的角度做了解释; 唐青叶(2004)[6]通过建立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英语语篇语料库, 具体对比了两种学科下转述动词的类别及功能的不同; 王慧颖(2009)[10]探讨了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和其时态之间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 在以学术语类为对象的研究中, 多数学者关注的是转述动词具体的使用特征, 且多集中在对其时态和种类的关注上, 例如陈崇崇(2010)[11]对转述动词时态及意义的研究; Samraj(2013)[12]对学术论文讨论部分中转述动词的形式和功能的分析; 胡志清和蒋岳春(2007)[13]对转述动词语义类别和使用频率的分析; Charles(2006)[14]对两个学科内转述动词的分类和作用的探讨等。 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学术语篇中具体的语类结构和转述动词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 本研究以“元话语”为视角, 结合三种元话语子类别(人称标记语、 态度标记语、 据素标记语)来探讨英语学术论文各语类结构下转述动词的使用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 本文旨在使学术论文写作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转述动词, 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学术论文的各个语类结构中。
1 理论框架
本文的理论框架借鉴了Hyland(2005)[15]45对元话语的分类, 将元话语分为互动元话语和交际元话语, 详见表 1。
表 1 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
元话语资源体现了语篇中的不同类别的元话语手段和评价资源, 但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转述动词)而言, 涉及到的元话语类别有交际元话语中的“言据标记”以及互动元话语中的“态度标记语”和“自称语”。 下例分别呈现了这三类元话语手段与转述动词之间的关联, 例1中“this thesis”是转述动词“suggest”搭配的自称语; 例2中转述动词“demonstrate”传递出明显的积极态度; 例3中转述动词“observe”所转述信息的来源是“Bott and Noveck”。
例 1 This thesis suggest that compared to inorganic P, organic amendments will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P pools due to increased microbial activity.
例 2 Experiment 4 demonstrated that after 1 000 ms, there was an equally strong preference for free choice.
例 3 Bott and Noveck observed that for scalar implicatures, the proportion of inference responses decreased from 0.44 to 0.28.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人称标记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能在转述句中充当转述动词前的主语, 不同的搭配体现的意义也不同; 态度动词能在转述句中充当转述动词, 从而传达作者对所转述内容的中立、 反对或赞同的不同态度; 据素标记语因其提供转述信息来源的性质,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转述动词的形式。 因此, 本文以这三种元话语子类别为视角, 探究转述动词本身及其搭配在不同语类结构下的运用情况。
2 方 法
本研究是基于自建语料库的研究。 语料库包括60篇字数大致相近的从互联网(www.elsevier.com)下载的英语学术论文。 为了客观, 本研究所选语料并没有局限为某一学科, 而是选取了三个学科, 分别为电子类、 物理类和语言学类, 这些论文结构基本符合IMRD模式(引言、 方法、 结果与讨论模式), 此外, 由于结论部分也是学术论文中重要的部分, 而且本研究所搜集的论文中, 结论部分大都以独立形式出现, 所以, 本研究关注的语类结构也包括结论部分, 故而研究对象为引言、 方法、 结果&讨论以及结论部分四部分。 为保证时效性, 所选文章都为2005年之后所发表的,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 在文本文档格式下将语料库内的文章进行标记。 标记所用符号为: “I” “M” “R” “C”代表不同的语类结构, 分别为引言、 方法、 结果&讨论、 结论部分; “V”代表所有的转述动词, “H”代表其主语为人, “T”代表其主语为物, “S”代表具有特定的信息的转述, “U”代表具有非特定的信息的转述。 如:
例 4 We CVHS found that soil C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oil N.(代表结论部分特定的人称性转述动词)
例 5 Experiment 4 RVTS demonstrated that after 1000ms there was an equally strong preference for free choice. (代表结果&讨论部分特定的非人称性转述动词)
2) 统计不同语类结构下所标记数据, 进行千分比的统计。
3) 使用Antconc(一款免费的用来进行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外语研究类绿色工具软件)进行此类检索, 以便进一步分析转述动词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 结果与讨论
3.1 自称语角度
学术研究中的转述动词都有其对应的人称搭配, 如“we, some researchers, this paper, it”等, 本研关注的是这些人称搭配中的自称语使用情况。 在学术论文中, 作者除了以第一人称代词显性地标记作者参与和身份构建外, 还会使用一些间接隐形的手段, 即表示非人称抽象主体的词语, 如“the study, this paper”等。[16]在这一基础上, 我们总结了自称语在学术论文中常采用的几种语言手段, 将其按照表 2 的分类进行了统计, 进而探究不同语类结构下转述动词对应的自称语搭配的异同。
表 2 转述动词及自称语搭配(千分比)
从表 2 可知, 无论哪种语类结构下, 转述动词对应的自称语搭配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称复数“we”和非人称抽象主体。 但是每一语类结构在使用自称语时, 又有各自的特点。
1) 引言和方法部分,复数主格“we”的使用明显多于非人称抽象主体,而结果&讨论和结论部分,复数主格“we”的使用少于非人称抽象主体,这与每一语类结构在学术论文中所起作用不同有关系。
通常在引言部分, 作者要引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 并且强调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 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 而在方法部分, 由于转述动词使用的数量少于其他语类结构, 所以对应的自称语出现的频率也不像其他语类结构中那么高, 作者希望读者了解此研究的方法是具有科学性、 严谨性的, 并且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在主语的选择上比例相差并不大。 这两部分由于只是引出所做研究而非汇报研究成果, 所以很少使用非人称抽象类主体。
结果&讨论部分出现较多的是非人称抽象主体, 在这一语类结构中, 作者会将具体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详细分析展示出来, 结果部分通常是对数据的呈现, 较为简略, 也包含较少的转述动词, 有时, 作者仅用一句“The result is shown in Table”来带过。 然而, 讨论部分包含具体的分析, 解释了数据背后具体的关系和隐含意义, 所以在这部分, 转述动词前对应的主语多为“this paper/this study/the data/the figure/the table”等抽象主体。 与结果&讨论部分相似, 结论部分也是讨论性质的, 是对自己研究的一个高度总结, 包括对所发现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指出未来可能的一些研究方向和自己研究的局限性等。 作者在这一部分希望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证据来说服读者, 所以在人称搭配的使用上最多出现的还是“this study/this paper”等非人称抽象主体。 在总结过程中, 多使用“we may conclude that”等表达, 从而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同他人区分开, 强调自己研究的结果及其研究价值和意义。
2) 在第一人称自称语的使用方面, 作者偏向于使用“we”, 而非“I”等词, 这也能体现出科学研究中对团队合作的推崇。 其中结论部分的使用频率明显超过其他语类结构(f=0.74)。 学术论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 很少使用“I”, 而是用“we”, 这样既能弱化自己在写作、 研究中的作用, 凸显出谦逊且客观的态度, 而且又将自己以科研队伍之一的身份包含到主语中, 强调了自己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论部分偏向于使用“we can conclude that”是作者在对全文做高度总结时, 实现劝说功能的最后机会, 通过客观的方式来建构读者参与, 最终增强自己研究的可靠性。
3) 在非人称抽象主体(this paper/this study等)使用方面, 出现最多的是在结果&讨论(f=0.86) 以及结论部分(f=1.23)。 因为这两部分是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是向读者汇报结果的语类结构, 应该突出的是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3.2 态度标记语角度
Ken Hyland在其著作《元话语》中对态度标记语做了界定, 指出态度标记语是表达作者对命题情感态度的一种策略, 包含惊讶、 同意、 失望、 允诺等。[15]45通常用态度类动词(agree/doubt)、 整句副词(unfortunately)和形容词(appropriate)来充当, 在转述类表达中, 态度类动词非常常见。
本文借鉴Thompson & Ye[2]对转述动词的分类, 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 语篇类转述动词(Textural verbs)、 心理类的转述动词(Mental verbs)和研究类的转述动词(Research verbs)。 其中研究类转述动词又可分为发现类动词(Finding verbs)和实验类动词(Experimental verbs); 语篇类转述动词又可分为报告类动词(Informing verbs)和论证类动词(Argument verbs)。
表 3 转述动词分类
态度类转述动词虽然不包含在上述分类中, 但是根据态度标记语的定义可知, 态度类动词与上述五种动词有重合的地方, 论证类转述动词和心理类转述动词可看做是态度类动词[17], 这些动词可以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情感态度。 各语类结构下的动词使用情况如表 4 所示。
表 4 各类转述动词分布(总数/千分比)
由表 4 可知, 论证类动词和心理类动词在结论部分出现最多, 其次是引言部分、 结果&讨论部分, 最后是方法部分。 结论部分要高度提炼作者的发现, 作者通过断定并坚持命题的正当性, 来排斥那些反对命题的声音, 缩小了不同意见的对话空间, 这对于作者实现最终的说服目的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引言部分, 作者一般会简要的提出研究对象和方法, 并且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 对比和讨论引出自己所做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性。 为了说服读者接受此研究, 作者必须为其研究提供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 作者自然会用到转述动词特别是态度类转述动词来引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 清楚表达作者的态度, 以此说服读者, 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做铺垫。 所以, 在这两个语类结构中, 态度类动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语类结构。 而在结果&讨论部分, 发现类动词和报告类动词最多, 这一语类结构通常包含很多对所做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 相对比较客观, 多用到“find, show, suggest”等动词。 至于方法部分, 所有转述动词出现的频率都不高, 这部分多为对研究方法的介绍, 转述动词的使用并不多。
具体来说, 构成态度类动词的两种动词中, 论证类动词的比例都高于心理类动词, 但是每个语类结构在论证类动词的选词上有所不同, 见表 5。
表 5 论证类动词(总数/千分比)
表 5 显示了几种常见的论证类动词在每一语类结构下的使用情况。
1) 引言中, 作者多使用“argue, demonstrate”这两个词, 表明作者试图通过推理或给出证据来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读者。 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 作者向读者说明自己所引述的命题为真, 体现了自己的赞同态度, 这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策略。
在语料中我们发现, 引言部分还有少量的表示否定态度的转述动词出现, 这种情况在其他语类结构中基本没有出现。 这一部分中的否定是指向作者-读者关系之外的第三方的, 通过对其他学者相关研究中不足之处的回顾, 将读者拉到自己一方, 与自己建立一种一致关系, 从而表明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 如:
例 6 Rowl neglect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water retention to changes in organic matter context was highest in sandy soils.
在例 6 中, “neglect”一词能表现出作者对于命题的批评态度, 揭示了前人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 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这为作者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 填补前人研究空白和不足提供了基础。
2) 结果&讨论部分多为作者对自己研究结果的呈现和讨论, 为了客观, 作者通常不直接陈述命题是对是错, 进而对命题准确性承担更少的责任。 所以这类态度动词出现的频率明显不像引言和结论部分那么高。 在出现的论证类动词中, 每个词的比例都比较平衡, 作者在用词上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通常会通过各种动词的使用来避免单调性, 态度表征上也明显均匀了很多, 如图 1 所示。
图 1 论证类转述动词的分析截图
图 1 显示了结果&讨论部分在使用转述动词上具有多样性, 所涉及的动词包括“suggest,indicate,report,note,expect,believe,find,argue”等, 态度表征上也相对均匀了很多。
3) 结论部分出现的论证类动词是最多的, 除了“argue, demonstrate”外, “claim”出现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增加。 “claim”这个动词虽然表现出作者有意与命题疏远了[1], 但事实上他们在心理上已默认此命题的正确性, 这样就为作者读者达成协商和共识提供了机会, 因此将正确性和可靠性转变为证实作者权威的方式。 此外, 这一语类结构中, 各论证类动词出现的比例更为平衡, 所以, 结论部分作者在态度表征上也比较均衡。
3.3 据素标记语角度
转述动词及其前后搭配, 可以体现出所转述内容的来源, 本节关注两个方面: 自我转述与他人转述; 特定来源与非特定来源。 图 2 统计了转述动词以自我转述和他人转述为来源的频率。
据图 2 可知, 在每一语类结构下, 他人转述动词在使用频率上明显高于自我转述动词。 学术论文作者更倾向于使用他人转述动词来减少自己对命题信息的负责任程度。 此外, 由于各语类结构在学术
论文中发挥作用的不同, 自我转述与他人转述使用频率之间差距也不同。 在引言部分, 他人转述据素明显多于自我转述据素, 频率差很大, 而在结果&讨论以及结论部分, 这个差距明显缩小。 在后者中, 作者突出呈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偏向于使用“We may conclude that, the data show that etc.”, 以此来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人的区别开来, 体现自己研究的可靠性。
图 2 自我转述与他人转述的来源频率
表 6 统计了转述动词以特定(S)和非特定(U)为来源的频率, 并对这两种来源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分别分为人称性转述(H)的和非人称性转述(T)。
表 6 特定与非特定来源(千分比)
在每一个语类结构中, 特定的人称性转述动词是最多的, 非人称性转述动词相对少一些。 其中, 引言中特定的人称性据素是最多的(f=14.48)。 在方法部分, 使用最频繁地同样是特定的人称性转述动词, 引用他人权威性的方法可以证明自己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在结果&讨论部分, 除了上文说到的特定的人称性转述动词外, 特定的非人称性转述动词也频繁地被使用(f=0.98), 这部分作者通常通过数据来说话, 选择自己所做研究为信息来源并且让数据来说明问题, 不仅提高了可靠性, 而且基于数据的信息也更为客观。 结论部分, 作者也更多使用特定的非人称性转述据素来做总结。 例如, 常出现的有“our research showed that/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等表达。 上述分析说明在不同的语类结构下, 作者选用转述据素的信息来源也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的信息来源具有丰富的意义, 并且起到了学术论文写作中所强调的劝说作用。
4 结 论
本研究以元话语理论为视角, 分析了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及其前后结构作为三种元话语子类别, 即自称语、 态度标记语和据素标记语在不同语类结构下的异同。 首先, 转述动词前使用的自称语因语类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这与每一语类结构在学术论文中所起作用不同有关系。 其次, 转述动词选词不同, 表现的态度意义也不同, 不同语类结构中情况也不尽相同。 从据素标记语角度看, 每一语类结构中频率有所差异, 例如, 他人转述动词明显高于自我转述动词, 特定来源的转述动词明显高于非特定来源的转述动词等。 本文探讨了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 旨在为学术论文每一部分的写作提供指导。
[1]Swales J.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Thompson G, Ye Y. 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1(4): 365-382.
[3]Dixon R M W.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on Semantic Principle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4]Baynham M. Direct speech: what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6(1): 61-82.
[5]Hyland K. 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4): 433-454.
[6]唐青叶. 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2): 3-6.
[7]辛斌. 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9-14.
[8]辛斌. 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5): 61-65.
[9]Tannen D. Talking Voices: Repetition, Dialogue, 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王慧颖. 英语学术论文引言中的转述现象[J]. 安顺学院学报, 2009(5): 60-62.
[11]陈崇崇. 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J]. 外国语言学研究, 2010(2): 82-91.
[12]Samraj B. Form and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master’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3(4): 299-310.
[13]胡志清, 蒋岳春. 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J]. 语言研究, 2007(3): 123-126.
[14]Charles M. 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3): 310-331.
[15]Hyland K. Metadiscourse[M].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16]柳淑芬. 中英文论文摘要中作者的自称语与身份构建[J]. 当代修辞学, 2011(4): 85-88.
[17]吉晓霞. 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04-108.
Reporting Verbs and Generic Structures of English Academic Articl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discourse
YANG Linxiu, LÜ Xiao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Using reporting verbs as a reporting means is common in academic articles, which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academic article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60 academic articles, this paper integrated Swales’s generic structure model on English academic articles to expole the u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reporting verbs in different generic struc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discourse.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collocated self-mentions are different by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generic structures in academic articles, and attitude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f reporting verbs are also different. This paper aims at helping academic article writers to adopt reporting verbs properly to express reporting meaning.
reporting verbs; English academic articles; generic structures; metadiscourse
2015-10-26
杨林秀(1976-), 女, 副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从事专业: 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
1673-1646(2016)02-0071-07
H3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