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2016-09-03岳谦厚赵智荣

关键词:手工业工场根据地

岳谦厚, 赵智荣

(山西大学 近代中国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岳谦厚, 赵智荣

(山西大学 近代中国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06)

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因原料丰富、 适应战争需要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受到政府重视, 但因劳动力不足、 生产效率低下、 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发展缓慢。 对此根据地政府通过开办合作社、 革新技术、 变革公私经营等方式进行改革,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并为满足军民需求及保障战争胜利作出一定贡献; 在改革过程中或因急功近利或因缺乏经验也出现了诸多不足。

太行抗日根据地; 手工业; 合作社

手工业是农村重要的生产类型之一, 人们穿的衣袜鞋帽、 吃的油盐酱醋、 用的笔墨纸砚等都是重要的手工业产品。 抗战前, 太行地区因有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手工业原料, 手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抗战全面爆发后, 该地区手工业受战争、 灾荒、 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甚至走向衰落, 根据地政府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以推动手工业生产并促进手工业发展。 本文试图探讨太行抗日根据地政府是在何种情势下对手工业进行了怎样的变革和发展, 同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 手工业改革背景

1.1 原料丰富

战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这与其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与各种手工业生产原料密不可分。 首先该地区矿藏丰富, 有煤、 铁、 铜、 铅、 硫磺等20余种, 特别是“煤的蕴藏在太行所辖之冀西、 豫北、 晋东南三部地区有450亿吨之多, 占当时全国23省煤的总储量的18.8%, 即约1/5……占华北六省(河南在内)总储量的 32.87%, 约占1/3, 铁的储藏量也在3 000亿吨以上, 占全国23省总储量的1/10”[1]。 同时, “冀西豫北平原广大棉田的棉花产品, 为天津、 石家庄、 邯郸、 安阳、 新乡、 汲县、 郑州、 武汉近代纺织工业及群众手工业纺织原料的供给地”, “晋中、 晋东南的蔴也是本区的主要产品之一”[1] 。 还有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 如造纸、 熬盐、 采药、 酿造、 陶瓷、 皮革、 丝织、 草帽、 竹业等, 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 这些都使根据地政府对手工业改革成为可能。

1.2 抗战需要

手工业作为重要的生产类型之一, 因其既是根据地军民生活所必需, 又可适应敌后战争环境和生产力水平而受到政府重视。 但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 规模缩小, 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1941年后,“几乎所有生产棉花和有纺织传统的平川地区都沦于敌手, 致使穿着用布成了难题”[2]46; “合漳区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大量造纸, 平顺石会的草纸由事变前的每年200驮产量一下减至十来驮”[3]1015; 邢台皮毛工厂由80多家减至17家, 人数约为战前1/10, 资金亦从原先400万元降至10~20万元; 潞城一、 二、 三区和黎城沿漳河区及平顺五区, 战前有编条妇女11 340人、 草帽机 1 101架, 产品运销外地, 每年收银洋6.4万元, 抗战爆发后全部垮台。 然而, 要坚持抗战就必须发展手工业以满足军民日常生活所需, 进而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以保障根据地建设顺利进行。

1.3 现实诉求

战争期间发展根据地手工业面临重重困难。 首先是人力资源不足, 随着日军扫荡渐趋频繁, 根据地很多青壮年投身于抗日前线, 还有大量人力负担繁重的战勤服务, 于是在现有劳力缺乏的基础上如何变革群众劳动的生产方式便成为发展生产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 这里的手工业基本是旧式、 粗陋的机器生产, 效率极其低下, 大大影响了手工业生产速度和生产质量, 对技术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 再次, 深处农村的根据地以小农经济为主, 群众虽多, 但庞大的生产力并没有被发掘出来, 人民各自生产且积极性不高, 易遭到战争和灾荒影响且抵御性差。 这种种问题成为制约根据地手工业发展的瓶颈, 改革势在必行。

2 手工业改革措施

为解决劳动力资源缺乏、 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根据地政府组织互助组、 合作社试图重新整合劳力资源达到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效果, 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采用公私联营、 开办训练班、 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2.1 发展互助组和合作社

“近代中国农村中存在着三种形态的手工业, 即农民家庭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工匠手工业。”[4]太行地区亦如此。 为解决战争期间劳力匮乏问题, 在中共中央和太行抗日根据地政府倡导下, 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 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

互助组是人数较少、 规模较小的合作社。 合作社初建时只是临时的且具有季节性, 后逐渐正规。 在生产时间上, 从临时性的互助组、 合作社逐步形成常年的稳定的结合并成为根据地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 在组织形式上, 从小型互助组织逐渐形成结构较为复杂、 人数较多的合作社; 在生产范围上, 从最初仅限于农业逐渐扩及到手工业、 商业等; 在互助组和合作社运行上, 明确规定实行等价交换以达到互利共赢, 必须准确记工、 折工, 灵活拨工、 换工, 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发挥每一个体的最大价值; 在任务分配上, 从联合群众生产发展到吸收群众股金扩大生产, 从单一生产扩展到生产销售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并按照行业分成多种。 如武乡71个合作社中“有14个毛织合作社、 8个皮革厂、 3个油坊、 11个煤矿、 2个纸厂”, “襄垣33个合作社有造纸4、 毛巾厂4、 缸碗窑2、 煤矿3、 铁厂1、 皮革厂1、 毛织4、 醋房3、 造纸1”[5]; 黎(城)北仅1944年前半年“缀草帽1 500顶, 赚洋40 950元, 打柴9 000斤, 赚洋6 100元, 纺织棉花7 345斤, 赚洋58 350元, 纺毛500斤, 赚洋8 000元, 缝洋口等67打, 赚洋670元, 共计116 070元”[6]146, 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2.2 革新技术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最活跃的革命因素。”[6]146为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 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根据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 根据地政府提出“对工农业生产工具或方法有所改良与发明者, 以本边区之原料制成代替仇货及舶来品, 对各种日用必须品之制造有所发明与改良者, 给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之奖金”[7]127。 这样的奖励措施虽不是直接针对技术的研发, 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根据地人民对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如为改变根据地染料缺乏使大量金钱流入敌区的现象, 根据地政府奖励使用土染料技术, “给妇女王改兰、 王鲜兰发明土染料染布的办法, 发给锦旗一面, 大洋各一百元”[8], 以鼓舞根据地人民对土布染料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第二, 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 生产展览会是抗战时期根据地政府创造的一种卓有成效的促进生产的办法, 展览会主办机构征集各地最好的生产技术到展览会上, 通过参观者的学习和推广使新技术由点及面地扩散到整个根据地。 太行区多次开展生产展览会, 将各种手工业产品、 新技术进行展览, 让广大群众对新技术及所生产物品有更多的学习。 展览中有“毛织品, 有仿俄毯、 西式绒毯、 军毯、 羊裘、 狐裘以及各式毛布、 毛衣、 毛袜……纸、 棉织品、 纸烟、 肥皂、 草笠等自制品”, 这样的展览每年不定时地举行, 产品在展览会后“召开各机关代表评定委员会, 确定改进的办法”[9]。 如此一来, 通过参观者的学习和传播, 再经过展览后的评议和改进, 手工业技术得以广泛运用。

第三, 将手工业工人、 技术人员组成指导所或试验所研究技术改进。 如太行造纸试验所改进造纸工具“由畜力拉碾到水利打碾……不但节省六个畜力, 还能多抄十区纸, 如果连晚上计算在内, 就等于节省六个畜力, 生产量超过一倍多”, 接着又将平轮水打碾改进为立轮水打碾, “不用人担水, 打出的纸质量也干净了”[10]31; 技师申文德“改造手摇纺纱机, 使其能制出最精细的棉纱”, “土线毛巾一九四三年太行毛巾传习所试制后”经推广为各地群众所掌握, “仿俄毯织机自动换梭匣成功”并得到广泛运用。[11]这些只是技术革新的一部分, 通过对旧技术的改革提高了生产率。

2.3 变革公私营生产关系

战前太行地区手工业为私营生产, 抗战后根据地政府为适应战时条件和需求将手工业生产关系进行了两次变革, 第一次是开办公营手工工场并与群众生产相结合, 第二次是将公营生产转变为公私联营生产。 两次变革均是依据根据地实际情形所作出的调整, 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根据地初建时期政府开办了一些公营手工工场以补充军民所需, 到1942年~1943年工场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1942年~1943年太行实业社接收的公营工场

由表 1 可知, 当时公营手工工场行业较全且有一定的资金和规模。 战事逐渐频繁后, 军事斗争游击性增大, 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因无法完全适应敌后环境而反遭损失。 如“四二年战争中, 实业社所计各厂损失总数达五十万余元之多, 其余因战争停工, 间接费等尚未计在内, 四三年只一毛厂资材损失就达十五万九千余元。”[12]与此同时, 根据地家庭手工业亦存在弊端, 如生产规模小、 技术差、 商品性不强, 对整个根据地手工业发展作用有限, 于是根据地政府便将两者结合起来生产, 即公营手工工场抽出生产过程中简单的一部分, 提供原料让群众加工最后收回成品, 计件发给群众工资, 此为第一次变革。 这样既发掘了农村劳动力且使人民获得额外收入, 又降低了公营手工工场生产成本、 缩小了工场本身规模, 对战争破坏增加了一定的抵御性。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初期促进了手工业生产, 但后来出现农户给公家生产只图赚钱不管质量的现象, 导致产品质劣而不能使用, 对根据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于是根据地政府采取公私营结合的生产方式, 即鼓励群众在互助组、 合作社或公营手工工场中出钱入股、 年底分红, 在生产方面根据群众所产物品的质量分成三等并获得相应收入, 此为第二次变革。 这样群众生产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所产物品的质量, 亦促进了互助组、 合作社和公营手工工场的进一步发展。

如表 2 所示, 经过一年的发展, 1944年纺织合作社数量比1943年多了35个, 股金多了近 100万, 据不完全调查, 1945年已有191个合作社, 比 1944年又增60个, 从合作社数量及股金增加便知纺织业发展的迅速及此种变革的良好效果。 这种公私联营的生产方式更好地团结了人民群众, 将人力、 物力、 财力的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

2.4 其他变革

囿于根据地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及狭隘的小农思想较重, 根据地政府采取开办训练班、 改造群众思想、 表扬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刺激群众生产积极性, 促进手工业发展。 下面即以此为例进行论述。

在鼓励群众开办训练班方面, 以纺织业为例, 鼓励纺妇少的地区培养老师开办训练班教授不会纺织的妇女学习, 如果一个村学习的纺妇少, 还可以派一个积极分子到其他地方学习, 回来再教给本村纺妇。 如太行五专区采用“以村里互助组为单位, 组织纺织互助, 每个互助组选一个女人到联合社受织布训练, 训练期满后回村教其他纺妇”[13]。

在改造群众思想方面, 以手工工场工人为例, 基层干部群众在公营手工工场开展新劳动者运动后, 工人思想有了很大改变, 生产率大大提高。 “如1942年底各厂平均劳动生产率为一百, 到1943年六月平均为一百六十, 最高为二百零五”[14]642; 太行四烟厂和五烟厂工人“一到战争到来, 不顾自己的东西和事情, 忙着埋藏工厂财物, 并且自动报名组织战争时期的游击小组保存资材”[12]。

在奖励劳动英雄方面, 提出要“正确的表扬与奖励劳动英雄, 对生产运动的推动能起决定作用……把‘一切的工作都必须通过具体的人’与‘群众只有热情而无运动中的骨干必然不会持久’的两个真理在思想上明确化、 意识化, 运用到各种工作中去”, 太行三专区“在这方面是有成绩的, 曾经通过奖励劳动英雄, 以劳动英雄的模范行动推动与组织了全区的大生产运动”[6]146。

3 发展手工业的成效与不足

根据地政府通过对手工业改革,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但战争时期因受敌人掠夺破坏、 自然灾害摧残及交通窒碍等影响, 根据地手工业虽有发展却相当有限, 并在改革中出现了诸多不足之处。

3.1 成 效

首先, 根据地的手工业变革是适应根据地实际情况和生产力水平进行的调整, 改革后一些手工业获得发展, 如造纸业、 纺织业、 榨油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军民生活所需, 达到了自给。 在造纸业方面, 1945年根据地所需纸张23 200块(见表 3), 而“生产能力是43 474块”[12], 远远超出军民所需; 纺织业方面由于大规模的纺织运动动员了广大妇女群众, 纺织业基本走向自给。

表 3 太行区用纸量统计表

按1945年200万人口计, 所需土布共240万斤。 按照计划, 1944年根据地已植棉8万亩, 约产120~160万斤净棉花, 到1945年又计划植棉16万亩, 估产320万斤, 再加上从其他地方换取的棉花及不断扩大的纺织运动, 预计到1945年可产土布 2 406 000斤, 恰好满足军民土布需求。 榨油业除满足自给外还用于对外交换。 1941年禁止煤油入口后, 根据地军民点灯全为植物油, “除自用外1942年上半年出口15万斤, 下半年29万斤, 共44万斤; 1943年上半年39万斤, 下半年38万斤, 共77万斤; 1944年上半年虽受灾荒影响, 但出口达41万多斤”[12]。

其次, 手工业发展增加了人民经济收入, 巩固了根据地政权。 以纺织业为例, 太北武安沙河两县境内“有80%妇女会纺织, 在1943年半年中挣粮31万余斤、 货币45 404元”[15]; 元(氏)、 井(陉)、 平(东)3县1943年2~5月纺线900~1 200斤, 纺线赚得工资按762斤计, 每斤5元共3 810元, 织布240疋, 每疋10元, 共2 400元, 共得工资6 210元。 按时价小米每斗40元计可购米15.5大石, 维持51人3个月生活; 如买海盐, 每斤5元, 共可买1 550斤。“只以武安一区和柏林一个村的情形来看, 一区妇女共1 125人, 全劳动力673人, 参加纺织的509人, 占全劳动妇女75%, 占全数妇女的45%; 柏林村妇女总数1 920人, 全劳动力1 290人, 参加纺织的1 160人, 占全劳动妇女的89%, 占全数妇女的68%。 以共开展的人口数量来看, 在1943年10月有155人, 11月增加到510人, 12月又开展到920人, 到1944年开展到1 160人。 在纺织中群众得到的利润, 以第四区1943年共贷花 5 700斤, 1944年贷花25 000斤, 共赚利润 13 953 625元, 平均每家赚了3 771元, 每人平均700~1 000元, 群众因纺织而起家者颇多。”[16]

3.2 不 足

首先, 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 互助组和合作社初期出现命令式组社、 强制性入社现象, 很多群众不知合作社为何物, 不仅没有使生产提高, 反而耽误了手工业发展。 如1944年武乡71个合作社按命令成立的就有32个, 而且合作社生产方向模糊, 故未能达到互助生产的实际效果。

其次, 对某些手工业管理不足, 很多处于衰落状态。 如瓷器方面, 磁县彭城本为太行瓷业中心, 其瓷器行销华北各地, 历史上有“千里彭城”之称, 然战争爆发后破坏相当严重, 产量迅速下滑; 博爱县许良镇本是竹货集散地, 战前周围30多村竹业很发达, 有工人6 704名、 竹园11 185亩(成园6 162亩、 半成园2 878亩、 荒园2 145亩), 年产竹17 211 200斤, 制品数十种, 每年成交约200万银元, 然战时被严重损坏而几乎未有任何发展。

最后, 由于根据地政府对公营手工工场经营经验不足, 对市场未进行调查研究, 使得商品销路滞碍。 虽然手工工场生产工具逐渐加以改造, 生产量逐渐提高, 但产品大多脱离市场不合群众需要, 因而销路不广, 资金周转不灵, 经营几乎亏本。 此外, 工场干部多从政府机关与部队抽调而来, 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不注意质量和业务技术, 成本计算无明确方法, 凡此种种均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

[1]太行工业手工业[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52-5-80.

[2]太行革命根据地群众运动史略[G]∥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 编. 群众运动.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3]王庆保. 太行区的造纸业(1945年)[G]∥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 编. 财政经济建设(下).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4]彭南生. 论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 56-64.

[5]太行三专一九四四年生产材料[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7-5-4.

[6]刘武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学习讲话[M].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8.

[7]晋冀鲁豫边区奖励生产技术办法(1941年10月15日)[G]∥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档案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1).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5.

[8]太行三专属一九四五年前半年生产工作总结(1945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7-5-3.

[9]太行实业社举办太行生产展览会[N]. 新华日报(华北版), 1943-03-07(01).

[10]中国革命博物馆编. 解放区展览会资料[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

[11]太行工商局太行工业建设总结(1945年1月25日)[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0-1-14.

[12]太行区手工业发展史材料(1946年1月)[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0-1-54.

[13]五专各县纺织讨论记录(1943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9-3-3.

[14]黄醒. 晋冀鲁豫的生产建设[G]∥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档案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1).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5.

[15]1943年上半年太北分局合作工作总结(1943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0-1-7.

[16]关于纺织经营方式转变几项意见的指示(1944年4月11日)[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65-1-18.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Reform in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YUE Qianhou, ZHAO Zhirong

(Institute of Modern China,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in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got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due to the abundant raw materials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war and productivity, but it developed slowly because of shortage of labor,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oor enthusiasm. The government in Taihang base carried out a reform by organizing cooperatives, improving new technology and reforming the management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meet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needs,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because of being anxious to achieve quick success or lack of experience.

Taihang Anti-Japanese base; handicraft industry; cooperative

2015-11-27

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山西各地馆藏根据地时期农村日常生活资料整理与研究(晋教字[2013]8号)

岳谦厚(1969-),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专业: 中华民国史及中共党史。

1673-1646(2016)02-0001-05

K265.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2.001

猜你喜欢

手工业工场根据地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20世纪50年代中共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象认识演进探析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手艺网+手艺工场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