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鞭辟入里 精雕细琢
——例谈“一图多用”的教学设计艺术

2016-09-02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托勒密世界地图美苏

张 胜 平

(浙江省义乌中学,浙江 义乌 322000)



学科探究

鞭辟入里精雕细琢
——例谈“一图多用”的教学设计艺术

张 胜 平

(浙江省义乌中学,浙江 义乌 322000)

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精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图片素材,鞭辟入里,精雕细琢。深度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精心设问,实现历史图片与教学内容的艺术对接;对漫画图片进行适度加工,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史料实证,凸显学以致用。通过挖掘图片外显和内隐的信息,创设不同的情景,激活历史课堂。

一图多用;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多次出现,会让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精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图片素材,充分挖掘其外显和内隐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问题,创设不同的情景,激活历史课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一图多用”的运用。

一、深度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历史图片蕴含的信息量都十分丰富,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进行深度解读,充分挖掘,层层剖析,不断设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图1 托勒密世界地图

例如,在讲授“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时,笔者选择使用了“托勒密世界地图”(如图1)。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其著作《地理学指南》是古希腊有关数理地理知识的总结,该书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图和26幅局部区域图组成,曾多次刊印,称为《托勒密地图》。图1是15世纪欧洲人在托勒密地图基础上依据新的地理知识绘制的世界地图。

1.背景环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设问1:观察地图,图中亚洲部分与实际相比有何缺陷?并分析该缺陷出现的原因?

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可得知“托勒密世界地图”将亚洲部分明显放大。在阅读《马可·波罗游记》等文字材料基础上,学生可得出结论:《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该书将东方尤其是中国描述成广阔、强大、富有,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托勒密世界地图”将亚洲放大很有可能是受到此书影响之故。

设问2:与中世纪的T-O地图(图略)相比,该地图有何进步之处?并以此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怎样的条件?

学生通过对比两幅地图,提取“托勒密世界地图”的相关信息,获知在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已有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已经出现了有清晰的经纬度、曲折的海岸线的世界地图。

设问3:观察“托勒密世界地图”,其四周有12个头像,且头像视角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该设问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立体观念,依据头像所注视的角度,判断出地图绘制者已经具有了地圆学说的观念。较精确的世界地图、地圆学说等为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航海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过程环节:设计新航路开辟的路线

设问4:假如你是一位即将远航到东方的欧洲航海家,面对此地图,你该选择怎样的航行路线?

这一设问要求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问题。学生依据“托勒密世界地图”去分析,可从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出发去东方。在此基础上,分析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达·伽马向东航行,而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和麦哲伦向西航行等相关历史知识。

设问5:依据东、西两个方向设计航行线路,你觉得哪一条航线可能更近?

从“托勒密世界地图”来看,向西航行到东方距离更近(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正是基于此分析,西班牙王室才会坚持支持航海家往西航行。

设问6:从整体来看,该地图有何重大错误?

这一设问要求学生对比今天的世界地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托勒密世界地图”没有绘出美洲大陆,说明当时的欧洲人对美洲几乎没有任何了解,所以才有后来的“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说法。

学生通过对“托勒密世界地图”反复分析、深刻解读,不仅学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路线等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分层,实现历史图片与教学内容艺术对接

历史图片的信息是固定的,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地挖掘它。但如何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教师要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安排,围绕历史图片所包含的多层信息,精心设问,将历史图片与教学内容艺术化地“无缝对接”。

例如,在讲授“美苏争锋”一节时,笔者选择使用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如图2)。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他们正坐在对方的氢弹上“掰手腕”。

图2 “古巴导弹危机”漫画

1.提取表层信息

设问1:概述图2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学生解答此问属于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过程。结合课本及相关知识,学生可梳理出“古巴导弹危机”的基本史实。

设问2:结合二战结束前后的相关史实,分析美苏为何要“掰手腕”?

学生关键要领会美苏“掰手腕”体现的是“争锋”,再迁移相关知识,指出美苏争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双方社会制度及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设问3:美苏的氢弹为何都会到对方的屁股底下?

这一问则涉及对美国向靠近苏联的西欧地区渗透势力的相关史实的梳理,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措施旨在扶持欧洲、遏制苏联,从而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策略;另一方面,还需要梳理苏联方面为此采取的反击措施,如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美苏争锋的原因及过程等历史知识的学习。

2.挖掘深层信息

设问4:从画面上双方的汗水、手腕的方向来看,当时美苏争锋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学生在充分获取漫画所提供信息基础上,可关注以下信息:首先,双方的手指都指向本国的核按钮,且双方都在流汗,表明形势十分危急,国际局势相当紧张,核战争一触即发;其次,从手腕的偏向、赫鲁晓夫满头大汗及肯尼迪仅有一滴汗等信息来看,当时美苏争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但美国尚有优势,这也就可以解释这场危机最终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结束的原因。

设问5:关注漫画中双方指向核按钮的手指,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局,分析该事件的历史启示。

从漫画来看,双方虽然争锋相当激烈,但最终都还是保持了理智与克制,手指终究没有按下核按钮,从而避免了一场威胁全人类的核战争。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在重大国际危机面前寻求各种途径达成妥协,使得世界形势逐渐走向缓和,这客观上体现了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小事件”把握“大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在“美苏争锋”一课中引入漫画“古巴导弹危机”,通过精心设计各种问题,鞭辟入里,不仅梳理了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形势及美苏争锋等知识;而且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的提取,提升图片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适度加工,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历史漫画不同于其他历史图片,它所反映的历史情景和真实历史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它更多反映的是漫画家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这是由历史漫画的特性所决定,所以笔者认为,历史漫画是可以适度修改的。笔者在进行历史漫画教学时,尝试着对历史漫画进行适度加工处理,使其适用性更强、更广。

例如,笔者在讲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时,选择了一幅漫画(如图3),并对漫画进行适度修改,使其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图3 两极格局下的欧洲

图4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1.加工处理,分析美苏争锋的影响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使用该图时,教师先将图中椭圆部分英文“EUROPE”(欧洲)剪切掉(如图4所示),用于两个教学环节:

设问1:图4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冷战背景下的老百姓生活。假设画面中人物是两个苏联人,请猜想一下他们谈话的内容?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当前我国(指苏联)在核军备竞赛中有没有优势?能否打败美国?第二,核战争随时可能爆发,那可是会毁灭地球的啊,我们老百姓能往哪儿逃?第三,政府用这么多钱发展核军备,到底有什么用呀?我们工资很久没涨了,日子难过呀。在学生做出以上猜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这些对话情景,并理解美苏争锋产生的影响: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军备竞赛消耗大量资源和财富等。

设问2:图4漫画反映的是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假设画面中人物代表的是两个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请猜想一下他们谈话的内容?

学生的课堂反馈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两极格局对我们这些新兴民族国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我们该站在哪一方?第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必须要联合。由此分析出“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不愿意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在上述两个教学内容完成后,笔者对原图进行了“还原”,即重新显示原图中“EUROPE”,用于描述两极格局下的欧洲。

2.恢复原图,分析欧洲联合的必要性

设问3:观察漫画图4,分析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

学生在观察漫画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后,可得出结论:当时欧洲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需要通过联合来推动发展,提升国际地位。这正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之一。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在使用这幅漫画进行历史教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对漫画做适度的修改和加工,以满足美苏争锋、不结盟运动、欧洲的联合等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的需要,从而将历史漫画的价值最大化。

四、史料实证,凸显学以致用

各版本历史教科书中都有许多图片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图片的独特之处,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图片进行合理解释与推断。

图5 圣迹图

例如,笔者在讲授“孔子”(必修三“百家争鸣”或选修四“孔子”)相关内容时,选用了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中的明代彩绘绢本《圣迹图》(见图5),并围绕此图进行教学设计。

1.图片史料信息的提取判断

包括汲取图片史料的有效信息,判断史料的真伪及可靠性等。

设问1:观察图5,该图试图反映孔子哪些方面的成就?

学生在观察图片后,可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部分信息,如开创私学、因材施教等;还能从中获取有关孔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比如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设问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都可信吗?

学生运用“造纸术的改进与发明”相关知识,会关注到图中孔子及其弟子在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进而产生疑问:“孔子生活的时代会有纸张和线装书吗?”并得出结论: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完全可靠。

2.对图片史料相关历史问题开展探究,并展开历史解释与论证

设问3: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出现“纸张”“线装书”“桌椅”“凳子”等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为何能“穿越”到《圣迹图》中呢?

设问4:这些“穿越”朝代的物件出现在《圣迹图》里,是否会降低《圣迹图》的史学价值?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考察《圣迹图》出现的时间角度入手。经查阅史料,彩绘绢本《圣迹图》产生于明朝,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未出现,画师只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约2 000年前孔子时代的生活场景,因此各种版本的《圣迹图》中的“穿越”现象也较为普遍,这是由历史时代的局限造成的。至于《圣迹图》中出现一些春秋时期并不存在的物件,这并不是作者(指画师)故意为之,而恰恰是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真实反映,并不会降低《圣迹图》的价值。

3.培养学生对史学研究基本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设问5:教科书把这幅图名称定为《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但是老师在很多地方看到这幅图名称是《圣迹图·删述六经》。[1]那么,要最终确定该图名称,该如何实施研究?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并初步感悟“孤证不立”“读史征信”“二重证据法”等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探究“一图多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中史料单一、信息量过大等缺陷,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课堂信息容量,减轻了学生负担,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综合性,深化其认识,并且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彰显了历史课的活力与魅力。

[1] 仇十洲,等.中国历代绘刻本名著新编:孔子圣迹图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78.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8.017

2016-04-20

张胜平(1977-),男,湖北蕲春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

G633.51

A

1002-1477(2016)08-0066-04

猜你喜欢

托勒密世界地图美苏
托勒密定理的一个妙证
托勒密定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世界地图隐瞒了什么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托勒密定理的多种证明及其应用例谈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
本期导读
世界地图版十二生肖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