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
——对流浪儿童Y的个案分析
2016-09-01郭变红张芳芳
郭变红 张芳芳
系统论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
——对流浪儿童Y的个案分析
郭变红 张芳芳
国内外在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方面有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很多模式,如郑州的“类家庭”模式、长沙的“大房子”模式、天津的“责任家长”等。但这些措施和方法主要针对暂时安置流浪儿童的临时救助机构的完善或是失依儿童的安置,大量的返家儿童由于缺乏安置出现了重复流浪现象。在研究妥善安置、避免重复流浪方面,可从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获得启示。本文结合对流浪儿童Y的救助,探讨在系统论视角下,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将与流浪儿童生存、生活有关的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等系统要素结合起来,解决致使儿童流浪的诸多因素,预防其反复流浪。
流浪儿童Y的基本情况
Y,男,12岁,小学六年级,山西人。4岁时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成家,且各自有了一个女儿,Y和父亲一起生活。据Y陈述,继母对Y漠不关心,上学、放学都是自己做饭吃。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此次离家出走就是为了来太原寻找父亲,被民警发现后送到救助站。经救助站人员调查发现,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离家出走了。2011年7月份,学校放暑假后,他就自己到过太原,后被太原市救助站护送回家,刚回家后的几个月,继母对其态度有所好转,后来又和以前一样,不闻不问,Y再次离家流浪。
在与案主Y以及太原市救助管理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中发现,目前对流浪儿童救助的模式主要是联系其家人,护送回家,同家人做一些沟通,让他们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在生活上保证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孩子外出流浪。广东一项关于未成年人流浪原因的调查表明:流浪儿童外出流浪,50%因为家庭贫困、20%因为厌学贪玩、10%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照料、10%被拐卖、10%其他。由此可见,儿童外出流浪,原因是多方面的,物质匮乏只是一方面,因家庭关系不良或父母教育方式错误而造成的主动流浪等更应加以考虑。只有真正解决造成儿童外出流浪的诸多因素和障碍,才能彻底解决儿童的外出流浪和反复流浪问题。
在与Y的多次交谈后,笔者对Y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造成Y外出流浪的因素主要在于家庭关系不良;学习成绩较差;社会支持不足。
系统论视角下对案主Y的干预
社会工作的系统论观念源自生物学上的一般系统理论。这一生物学理论主张所有的集体都是系统,系统是“一个由多项直接或间接关联并存在因果关系的元素或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这些成分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联”。英国社区工作专家波普罗(Popple),较早地将系统理论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并将其与生态取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生态系统取向。他认为,生态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必须连结有关处于不利地位者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并且充分考量与核心家庭有关的所有支持网络。
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工作服务,主张将案主设置于系统之中全面考虑,在环境与个人之间寻找可利用资源,帮助案主解决自身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关注的范围涉及与案主相互作用的所有系统,包括案主的认知、感知、情感、价值、目标、动机、身体状况、家庭生活状况、过去的经历以及案主的种族、民族、社会地位、阶级、宗教等。系统中的另一些因素不仅包括亲戚、邻里、朋友和同事等社会关系,还包括工作机构、学校、医疗系统、社区这些较大规模的社会系统。具体到个案Y,在对Y的系统环境进行梳理之后发现,解决Y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系统要素进行相应的干预。
家庭系统。在充分接触案主Y、案主的父亲、继母和案主的爷爷奶奶后,对案主Y的生活照料、情感关怀、家庭教育等方面做了一些辅导。首先,由于案主Y的继母打算和案主父亲一起外出打工,商量之后决定,Y的父亲和继母每月拿出600元钱,将Y交由其爷爷奶奶照顾。如果Y能继续上学,其父亲和继母承诺会一直给予经济支持。其次,父亲非常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了案主Y的叛逆。建议其父亲要学会控制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说话;外出打工时每周给Y打一次电话,寒暑假一定要和Y一起生活,要给Y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再次,其亲生母亲另组家庭时间较长且相隔较远,现已无法取得联系。在和其继母进行沟通后,发现其继母其实也很关心Y,只是不会表达或者选择的教育方式错误。通过与继母交谈,帮助其学习了合理的沟通和表达技巧,建议其继母通过给Y购买衣物、食物等生活用品的方式来表达对Y的关心,并且和Y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案主本人。在与案主Y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父母的离异、多年与继母关系的不良对其造成了较大的心理障碍。针对案主Y的错误思想,通过和他一起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引导他讨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力图使他谅解父母的行为;通过交谈引导他树立自主自决的独立意识;结合他目前的情况,给他分析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薪酬、社会地位等情况;引导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给他进行文化课程的辅导,帮助他积极提高学习成绩,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
学校系统。在学校里,对案主Y来说,存在老师和同学两个影响因素。首先,与Y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希望他在课堂上多关注Y,能多对Y进行鼓励,让Y感受来自老师的支持和关怀;其次,社会工作者利用周五下午放学早的特点,以“团结协作”“发现优点”为主题,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了几次拓展类小组活动,在小组中特别关注Y,使同学们看到了Y的勇敢、善良、关爱他人等性格特点;帮助Y和其他几位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使Y感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关怀和支持,逐渐地融入到班级生活中。
对干预方式和干预效果的总结与反思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跟进服务,在对案主Y、案主家长、老师以及案主同学进行了相应的交谈之后,做出结案评估。案主Y的改变明显:Y改变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想法,而是决定向考上高中的目标努力;Y对其继母和父亲以及其亲生母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通过引导和协调,案主Y和与之相邻的几个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性格和情绪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评估过程来看,案主Y外部的环境系统在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每个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进行着资源和情感的交流。以前因为案主Y的教养问题,曾经导致案主Y的奶奶和继母关系恶化,现在随着Y的父亲和继母与爷爷奶奶交流的增多,以及Y自身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爷爷奶奶和父亲继母的关系也变得缓和起来。继母在给案主Y买衣服的同时也给奶奶买了件衣服,家庭关系逐渐和睦。在帮助案主Y调和与老师、同学关系时进行的几次主题性小组活动,不仅使案主Y学会了沟通和表达的技巧,学会了宽容与合作,班里原来和案主Y有相似问题的一些学生,在这些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班级里积极学习的气氛空前高涨,男生打架、逃学等事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综上所述,系统视角强调的是目标的整体性和方法的整合性。目标的整体性是指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仅是将其护送回家,也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面临的生活危机,而是要帮助案主进行能够与系统内其它要素之间良好互动的能力建设。这样才能够使其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杜绝反复流浪的现象。方法的整合性指方法和技巧的拓展要求社工及相应机构重视案主资源的整合运用,并且强调建立资源网络,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即案主本身的资源、案主的基本系统、社区网络资源及凝聚力等。流浪儿童的救助,要针对不同情况为其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教育机会的提供、人际关系的支持等,并帮助其掌握和协调这些资源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并得到较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