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对比研究
2016-09-01庞彦利
庞彦利
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疗效对比研究
庞彦利
目的 探讨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80例,分为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随访3个月分析在同量治疗下两眼的基本治愈率、调节功能的变化差异。结果 在同量的弱视治疗后,主视眼组患者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况和调节幅度均大于非主视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量治疗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短期内主视眼的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和调节幅度恢复情况要优于非主视眼组。
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非主视眼;调节功能
弱视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功能的一种常见眼病,按照发病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等。屈光不正性弱视是临床常见的类型,占弱视的比例高达65%,屈光参差性弱视比例约为25%,斜视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共占弱视的比例为10%左右。弱视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低下、调节幅度受限[1]、调节迟钝及调节灵敏度下降[2]。弱视康复中视力恢复是核心指标,双眼视功能及调节功能的恢复也很重要。目前文献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及对侧眼调节功能的变化差异报道较多。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注视眼与非注视眼视力变化差别也有报道,但对于注视眼与非注视眼的调节功能变化报道较少。我们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双眼同量治疗,观察注视眼与非注视眼治疗前后基本治愈率及调节功能的变化并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80例160眼,所有患者能配合检查,资料完整,随访满3个月,无斜视、眼球运动障碍,无眼部器质性病变。均经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配镜,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主视眼的确定方法为卡洞法[3]患者睁开裸眼双眼,双臂伸向正前方,双手食指和拇指围成三角形,并且置于眼前约25 cm处,经过这个三角形观看约4 m外小点状目标,反复遮盖两眼,来观察和判断主视眼。反复交替遮盖3次以上,出现遮盖侧患者不能观察到,遮盖对侧眼能看到,则遮盖的那只眼为主视眼。
1.2.2调节功能的测定[4](1)单眼调节幅度测定:患者佩戴屈光不正全矫正眼镜,首先遮盖左眼,将近用视标置于被患者检测眼前40 cm处,选择患者的最佳视标一行,并让患者注视选择的视标(一般为0.8),然后视标约以2 cm/s的速度移近患者,让患者随时说出视物是否清晰,当视标开始出现持续性模糊状态后,再将视标后移至最后清晰的位置,用瞳距尺测量患者屈光不正全矫正眼镜平面和视标距离,所得数值的倒数即为患者被检查眼的调节幅度。(2)调节滞后量的测定: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查患者的远用屈光不正矫正的度数和近用瞳距。将综合验光仪BCC视标置于近视标杆40 cm处,关闭近用灯,患者将双眼视孔置于±0.50位置上,患者睁开双眼,注视已设置好的40 cm处BCC视标。若患者报告水平线清晰,则患者为调节滞后,在患者双眼前逐渐增加相同的正球镜,直至患者报告横竖线条都清晰,调节滞后量即为增加的正球镜值。(3)调节灵活度的测定:患者佩戴屈光不正全矫正眼镜,患者双眼同时睁开。让患者注视40 cm处的视标。在患者双眼前放置一±2.00 D的反转拍镜片,嘱咐患者注视40 cm处的视标卡片,当患者报告视标清晰时,检查员迅速翻转拍使另一侧相反镜片置于患者眼前,当患者报告视标清晰时,检查员再次迅速翻转镜片。患者1 m in内的循环次数即为调节灵活度。
1.2.3同量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用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每日坚持戴镜,进行精细视力训练2次。
1.3统计分析
作者单位:濮阳市眼科医院眼二病区,河南 濮阳 4570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同量治疗后情况比较
在同量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后,两组的治愈率均有很大提高,证明此矫正治疗为有效,主视眼组(69.3%)与非主视眼组的治愈率(67.91%)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位置并未发生改变[5],短期内主视眼组患者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情况和调节幅度均大于非主视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同量治疗术后情况比较(±s)
表1 2组患者同量治疗术后情况比较(±s)
组别 调节灵敏度 调节滞后情况 调节幅度主视眼组非主视眼组P 16.68±3.57 10.24±3.95 <0.05 0.18±0.23 0.39±0.18 <0.05 15.65±1.8 9.38±0.78 <0.05
3 讨论
弱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和视觉质量,还可对患儿的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我国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为2.5%~3.5%,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弱视的发病原因复杂,尚不清楚,但屈光不正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致病原因。患儿两眼的屈光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在其学龄前矫正,则极易发生单眼或双眼弱视。远视及散光是弱视患儿常见形式。屈光不正性弱视可导致患儿的视神经节细胞、视觉传导系统、视觉中枢发生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引起患儿视觉发育受损,造成患儿的中心视力缺陷,严重影响患儿成年后的视觉质量和日常工作生活[5-6]。
主视眼在单眼的视觉活动中人们较为优先使用,占统治地位并支配另一只眼睛。这种现象属于一种功能不对称现象,是在输出大脑皮层视觉的信号和输入大脑皮层选择中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出现的。大多数人们有一个主视眼,就像不同人的右利手和左利手。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视眼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弱视、屈光不正、眼球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双眼弱视患者治疗过程中,将患者分为主视眼与非主视眼两组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7-8]。
本研究将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分为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进行同样的治疗,治疗3个月后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主视眼的治愈率和非主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节幅度、调节滞后及调节灵敏度的恢复主视眼组优于非主视眼。为同量治疗用于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观察时间较短,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1] 赵堪兴.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3-265.
[2] Singm an E,M atta N,T ian J,et al. Association Betw een Accommodative Amplitudes and Amblyopia[J]. Strabismus,2013,21(2):137-139.
[3] 黄学文,王洪,周李,等. 单眼部分遮盖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比较[J]. 西部医学,2009,21(8):1343-1345.
[4] 李丽华,丁冬冬,邓振媛. 调节功能的检查及应用[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3(7):127-130.
[5] 姜钦影,李倩,郭明霞,等. 屈光参差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脑白质形态学的MRI研究[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12): 1408-1412.
[6] 曹宜,廖孟. 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分析[J]. 重庆医学,2008,37(21):2451-2452.
[7] 傅婵容,汪建红. 宁波市江东区4268例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55-756.
[8] 张玲娜,程茜,胡燕,等.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调查[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4):239-240.
Effect Comparison of Commensu ration Treatment on Dominant Eye and Non-dominant Eye o f Ametropic Amblyopia
PANG YanliSecond Ward 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Ophthalmic Hospital of Puyang City,Puyang He'nan 45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mensuration treatment on dominant eye and non-dominant eye of ametropic amblyopia. Methods 80 cases with ametropic amblyopia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dominant eye group and non-dominant eye group. Compared the cure rate,regulatory function changes after 3 months o 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commensuration treatment,accommodation facility,accommodative lag,range of accommodation of dominant eye group w ere larger than non-dominant eye group,the difference w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mensuration treatment on dominant eye has better effect than non-dominant eye on accommodation facility,accommodative lag and range of accommoda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Ametropic amblyopia,Dominant eye,Non-dominant eye,Regulatory function
R 771
A
1674-9316(2016)12-006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