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2016-08-27苏敬勤刘电光

管理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普适性逻辑建构

苏敬勤 刘电光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苏敬勤刘电光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针对管理理论和情境之间基本关系含糊不清、亟待澄清的现状,以代表性管理理论为例证,着重讨论了“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问题,依次解答了“管理理论是否含摄情境”和“情境研究能否达到普适性”两个关键问题:①通过管理理论开发过程透视,展现了发现阶段的情境伴随、建构阶段情境相关、应用阶段的情境制约的3种关系,即管理理论是情境附着的,得出了“管理理论是含摄情境的”;②从管理理论生成的逻辑线索考察,找到了管理理论生成的内在科学逻辑,梳理了情境聚焦、情境概化、情境内敛的3种变化,即管理理论生成经历了“情境涤除”,得出了“情境研究能够达到普适性”,进而论述了具有一定理论贡献的情境研究才能成为普适性理论;③完整阐释了“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能够达到普适性”,为推进中国情境的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情境; 管理理论; 普适性; 情境附着; 情境涤除

1 研究背景

“情境”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构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管理学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理论借鉴。以CAPPELLI等[1]、MOWDAY等[2]、HATTRUP等[3]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将“情境”引入管理研究之后,西方主流的管理研究越发重视对情境的探讨。随着对中国情境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理解,中国主流的管理研究也出现了明显的情境研究转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学术界和实践界越来越呼唤并鼓励在中国背景下进行本土的管理研究,从而为建立中国的管理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并最终为丰富全球管理知识做出贡献”[4]。此外,“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责任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要实现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管理研究必须融入中国情境,即管理科学部首次明确地提出实践导向”[5]。在此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或尝试将情境与已有研究相结合,或从情境视角探索新的研究,涌现出大量关于具体中国情境的实证研究、质性研究。

对中国情境的格外关注很大程度是基于中国情境本身存在独特性。对此,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OR于2009年组织专刊予以讨论和确认,2015年TSUI在AMJ上从制度环境(如顶层设计等)、哲学传统(如儒释道法兵等)和文化价值观(如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等)三方面做了进一步综述和探索[6]。然而,中国的管理研究中仍存在忽视情境的现象,如大量套用已有的成熟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直接照搬、套用西方情境下开发出来的成熟理论,来解释中国本土管理的独特现象,而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水土不服”等困境。陷入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情境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理论层面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如果对此问题始终处于理论上的含糊状态,无法找到清晰的解释逻辑,没有直接而明确的理论立场,那么在实际开展中国情境相关的具体研究时,一方面容易出现“情境钝感”[7],弱化对中国情境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情境局限”[8],阻碍中国情境下开发的理论走向国际主流,影响研究成果取得国际话语权[9]。上述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察觉和重视,以《管理学报》为代表,从2008年就以“管理学在中国”为平台[10],持续性跟踪相关研究动态。其中,关于“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主流管理研究做了基础性、先导性的研究工作,但还未继续推进到这一层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正式讨论略显迟滞;以普适说、本土说等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管理研究,提供了大量具有启发性的论据,展现出了鲜明的观点,但尚未发掘出管理理论的“情境性”与“普适性”内在关联关系,还没找到二者沟通的合理逻辑通道,从而更完整地看待这个问题。主流管理研究与特色管理研究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争议,更多是形成了建设性的学术争鸣。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围绕“情境研究”开展了多方讨论,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一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时机已臻成熟,甚至呼之欲出。基于既有研究的成果,本研究直面“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一基本问题,通过依次讨论“管理理论是否含摄情境”和“情境研究能否达到普适性”两个子问题,以管理理论开发过程为主要视角,分别澄清“管理理论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和“管理理论和普适性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合理解答,回应对情境研究的理论疑惑,为探索一条情境研究的建设性路径提供指引,为情境研究的继续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2 管理理论开发的过程透视:管理理论是否含摄情境

“研究”通常被简化地认为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或循环。管理理论开发作为一项研究工作,其主要过程按时序可划分为问题发现阶段、理论建构阶段和理论应用阶段这3个典型阶段。研究不可能在“真空”中展开,而是离不开“发现的背景”和“辩护的背景”[11],甚至倚靠或凭借情境作为其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触发点。管理理论开发所涉及的情境按其客观属性分为背景层情境、对象层情境和触发层情境这3种存在形态。以下,从管理理论开发的过程来看,援引代表性管理理论的开发过程为证据,纵向考察管理理论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2.1问题发现阶段

从形式上看,大量管理研究问题似乎直接来源于理论文献。然而,在管理理论开发工作的初始阶段——问题发现阶段,“仅仅通过阅读的方式并不能开发理论,更好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谜题开始”[12]。换言之,“拥有开发理论诀窍的人,是现象的敏锐观察者,他们察觉到在这儿的现象中存在谜题,然后开始思考解决的方式。这些现象或谜题引起了理论的开发,或是更新简单的概念开发”[13]。由此,问题发现离不开现实,而现实总是情境嵌入的。那么,在问题发现阶段,情境是处于何种状态?问题发现和情境的关系如何呢?

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在问题发现阶段,理论开发者泰勒基于丰富的工程经验(从工人、工长、机械工程师、技师长到咨询工程师的经验),格外关注现实中生动的情境现象(见表1)。泰勒视野中的情境来源非常广泛,从不同角度刺激、提示、引导着理论开发工作,为管理问题的涌现创造了条件。情境现象不但呈现多源性,而且具有层次性。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追求高产高效是企业的普遍的目标,这是问题发现的时代土壤;钢铁厂系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工人普遍“磨洋工”长期阻碍生产效率提高,这是问题发现的组织环境;具有试验性、探索性的生铁搬运实验和铲运实验,以及其他的砌砖实验等,这是问题发现的具体事件。多层次的情境牵引着科学管理理论的问题发现工作不断推进。由此扩展开来,循着管理学发展史,在古典管理阶段以后,行为管理阶段中梅奥[14]的人际关系学说、现当代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中波特[15]的战略理论、哈默等[16]的流程再造理论等,各发展阶段代表性管理理论在问题发现阶段,也同样存在与情境的关联性(见图1)。

表1 科学管理理论的相关情境——问题发现阶段

图1 情境和管理理论的关系——发现阶

由此可见,在问题发现阶段,管理理论与情境存在着“情境伴随”式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与该阶段相关情境的特征有关。具体而言,情境可以从背景层面、对象层面和触发层面上析出:①背景情境,主要是组织外部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宏观背景,即PEST情境[17],它为问题发现设定了宏观背景;②对象情境,主要是指组织内部长期存在的某类管理问题、运行状态、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主观认知状况,它给问题发现提供了稳定的对象来源;③触发情境,主要是具体管理实验、典型管理案例、组织随机事件等直接证据,它直接启发、引出并激活了问题发现。上述3个层面的情境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它们共同引致了问题发现。

2.2理论建构阶段

问题发现阶段主要以现实驱动为主,理论建构阶段则是以理论驱动为主。作为理论生成的核心阶段,理论建构阶段的标志性活动有提出构念、进行定义、搭建理论,以及贯穿始终的科学方法和工具。由此,理论建构既是对情境的历史延续,又是对情境的某种超越。那么,进入到科学而缜密的理论建构阶段,情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理论建构和情境的关系如何?

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在理论建构阶段,相关情境的概化程度逐渐加深,具体情境向抽象情境转化,情境表象向情境变量转变:①背景情境,从泛泛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聚焦到效率与实践观念,这对“工时”等理论建构产生影响;②对象情境,从工人“磨洋工”表象性情境找到其背后生产定量化程度低的成因性情境,这对“定量作业”等理论建构产生影响;③触发情境,从生铁搬运等实验中工人发散的作业表现收敛为关键动作分解、最短时间流程、标准化工具等量化情境指标,这对“工人培训”等理论建构产生影响。由此,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建构阶段,情境并没有因为科学归纳工作而完全出离理论,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工作,情境自身形态发生了变化,依然嵌入在理论当中。除此之外,在理论建构阶段,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波特的战略理论、哈默等的流程再造理论等代表性管理理论均发生了前述类似变化(见图2),情境与管理理论之间依然没有被取消关联性。

由此可见,在理论建构阶段,管理理论与情境存在着“情境相关”式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与该阶段情境的变化有关。具体而言,情境在背景层面、对象层面和触发层面上均发生了变化:①背景情境,经过理论归纳,相对模糊的、零散的背景情境逐步明确、聚焦,它影响着理论基调;②对象情境,经过理论迭代,表象性的对象情境逐渐本质化、理论化,它影响着理论的核心视域;③触发情境,经过理论比较,单个的、偶然的触发情境慢慢呈现出类型化、必然性,它影响着理论的现实原型。上述3个层面的情境均经历了理论建构的“去情境化”,情境在整体上提升了理论化程度,但情境并未从管理理论中完全消失。这也意味着理论建构工作的科学性并不是通过彻底排除情境来保障的,而是依赖于对科学研究逻辑的贯彻。

图2 情境和管理理论的关系——建构阶段

2.3理论应用阶段

继理论建构工作之后,管理理论进入到理论应用阶段,即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理论应用面对的突出问题就是理论的实践检验问题。在理论开发情境下产生的管理理论,能否以及如何迁移、拓展并适用于某类甚至一般的管理实践。一方面,人性、组织等方面存在共同属性和规律,在逻辑上存在普适性管理理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管理实践情况的确复杂多样,理论应用不可能绕开情境因素而直接适用。那么,在理论应用阶段,相关情境有哪些?情境和管理理论的关系如何?

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在理论应用阶段,抽象的管理原理回到管理实践,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情境:①背景情境,美国当时的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环境加速推动了普适化进程,科学管理原理普适化进而发展为一项社会运动,同时也冲击了既有的组织管理目的、改变了生产消费状况、挑战了生活节奏观念等,理论应用范围和深度受到很多限制;②对象情境,科学管理原理在生产作业现场,对蓝领工人从事的重复性、标准化类型的劳动方面最容易发挥优势,能产生良好绩效,但是直接移植应用到其他生产场域、人群对象、劳动类型等,则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还会出现新的问题;③触发情境,科学管理原理所设定的实验情境毕竟是相对封闭的、可控的,实验对象一线工人的“经济人”属性突出,而现实中管理情境是开放性的、不易控制,组织中的人本身具有心理情绪影响,也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具体应用理论的组织也有其自身条件和特点,这是理论应用现实的、客观的影响因素。不单科学管理理论如此,在理论应用阶段,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波特的战略理论、哈默等的流程再造理论等代表性管理理论也都受到情境的制约(见图3),情境与管理理论之间仍然存在关联关系。

图3 情境和管理理论的关系——应用阶

由此可见,在理论应用阶段,管理理论与情境存在着“情境制约”式的关联关系。这种关系与该阶段理论普适化进程有关。相关情境在背景层面、对象层面和触发层面上对理论应用产生影响作用: ①背景情境,特别是基于地域的本土背景情境,从PEST等方面制约着理论应用的状况,甚至受情境因素强烈影响,对应本地化的特殊管理理论发展起来;②对象情境,理论根植的“场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佳适用对象,对象情境限定了理论应用的范围;③触发情境,与管理理论开发的触发情境相比,管理实践中个案具体问题的情境更复杂、更活跃,影响了理论应用的效果。由此,在理论应用阶段,情境扮演着管理理论的“制约因素”角色。

3 管理理论开发的逻辑梳理:情境研究能否达到普适性

从前述对代表性管理理论的讨论可以得出,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妨碍其发展成为普适性理论,即管理理论的情境性并没有在根本上构成阻碍管理理论普适化的原因。换言之,的确存在情境研究能够达到普适性的现实例证,情境研究确有可能发展达到普适性。对这一似乎具有“悖论”意味的问题,接下来,本研究基于科学研究的逻辑,探索“情境研究能否达到普适性”这一问题的解答。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①展现情境研究的逻辑路线,即从科学研究基本逻辑角度,重新梳理管理理论开发过程,寻找情境研究如何达到普适性的逻辑途径;②考察情境研究的理论贡献,即从情境研究要达到的理论贡献维度,进一步阐释管理理论从“情境”中脱颖而出,能够达到普适性的理论根源。当然,研究者至今尚未提出超越时空尺度的科学理论,也未发现不受条件制约的科学规律。管理理论也是普适性与非普适性的统一。对于一定的领域和事物是普适的,对于超出这一定领域的事物就是非普适的。所谓“普适性”是在一定适用范围和条件下的、相对的普遍适用。

图4  管理理论开发的逻辑——发现阶段

图5 管理理论开发的逻辑——建构阶段

3.1情境研究的逻辑线索

管理理论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论构建过程。为便于考察此过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重点关注:①从外部形式上,管理理论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是理论开发者对含摄情境理论内容的表述出现什么变化;②从内部逻辑上,管理理论嵌入了哪些科学研究思想,特别是理论开发者对情境因素做了哪些逻辑加工工作。

仍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波特的战略理论、哈默等的流程再造理论等代表性管理理论为例,具体梳理它们在理论开发中的逻辑线索:①在问题发现阶段(见图4),理论开发者对背景层情境进行了初步简化、抽象的处理;对对象层情境予以初步汇总、加工的工作;对触发情境做了初步整理,并找到其共性,该阶段出现了“情境聚焦”,即对现象层面情境的初步归纳。②在理论建构阶段(见图5),理论开发者将背景层情境作为理论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将触发情境作为理论的现实原型;将二者与对象层情境进行逻辑关联,从对象层情境提取、归纳出理论构念,该阶段出现了“情境概化”,即对情境做深度的理论归纳。③在理论应用阶段(见图6),理论开发者让背景层、对象层和触发层情境分别发挥了不同作用,并主要通过演绎、类比、推论等逻辑,使得管理理论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扩展、推广和普及,以遵循科学逻辑的方式获取知识也是人们普遍易于接受的观点。在此阶段出现了“情境内敛”,即对情境的容许和接受。

图6 管理理论开发的逻辑——应用阶段

从历史角度来看,这4个经典的管理理论的普适化的具体进程各有不同,深受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战争、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有些理论在中国的普适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进程。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早在民国时期就有曹云祥、杨杏佛、张廷金等学者个体自发引进、翻译,还一度成立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创办《工商管理月刊》等,但受到当时战争等影响并未实现大规模普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冲破意识形态束缚,以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为先导,正式引进并普及科学管理理论。由此,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普遍适用、在哪些国家区域普遍应用确实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对理论普适性的基本认定。

由此可见,科学逻辑始终贯穿于管理理论生成全过程,管理理论的普适性主要是借助科学逻辑达到的。对现象的观察、描述逐渐转变为对意义的理解、阐释,直至形成构念、构念与构念间关系,并进一步展开延伸、讨论和批判。管理理论生成作为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是系统性完成的。它建立在逻辑而非信念的基础上,因而更强调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18]。值得注意的是,与科学性、规范性、程式化日益完善的当代管理研究文献相比,在行文编排、技术方法细节、具体处理手法等方面,经典的管理理论开发工作确显“粗糙”,这也与当时整个的科学研究进展相关,但是仍然没有脱离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可论证和可质疑等基本原则,而是紧紧把握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实现了透过现象、超越常识、修正信念、拓展视野等效果。在依次经过情境聚焦、情境概化和情境内敛这些“情境涤除”的逻辑处理工作之后,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也逐步达到了普适性。

当然,管理理论的普适性是有边界的。经过上述连续而完整的“情境涤除”过程,情境研究虽然得出了抽象的理论构念及其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普适性的边界问题。具备理论建构功能的情境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是有边界、有限度的普适性:①管理理论的边界始终存在,而且有些边界和限度有的正是情境因素本身,如对象、制度、地理、文化、人种等。如果在进行跨国、跨文化的管理理论移植时,“不仅要了解每个国家/市场,而且要评估战略或决策在不同国家/市场之间可以被标准化的程度,包括具体的变量结构和变量水平等”[19];②管理理论的形态也有差异,从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和知识谱系的角度可以发现,前述诸种代表性管理理论并非“等量齐观”,它们虽然基本处于“中层”理论形态,但是也存在如科学管理原理的更偏向“宏大”理论,即理论所秉持的视野宽度、研究所包罗的管理现象等方面均有不同,则普适性的程度也会有差异。

3.2情境研究的理论贡献

在贯彻科学研究完整逻辑的基础上,情境研究还要实现相当的理论贡献,才能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由此,情境研究还须进一步进行“是否具有理论贡献、究竟有哪些理论贡献”的讨论。这种理论贡献是经过系统性的理论对话和迭代过程而实现的,既可以由“个体学者思索开始,到学术团体整合,再到学术社区辩证的动态、跨层次对话”[20]的过程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出原创性理论,融合文化特色发展既有理论,促进本土理论与西方理论互动、衍生出新理论”[21]的方式来实现。前述4个代表性管理理论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取得了重大理论贡献(见表2),因而实现了从“情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管理理论,并能够在各国管理实践中得以适用。

表2 代表性管理理论的理论贡献

围绕理论贡献问题,可从理论的创新性、价值性、通用性和实践性4个方面来考察情境研究的质量,以进一步深化对普适性理论的理解:①理论的创新性,即与已有研究相比,正在开发的理论发现了哪些新的现象和问题,找到了什么新构念和新关系,提出了何种新的解释框架等创新性成果。创新性是理论贡献的外部表征,也是探索性科学研究工作的应有之义。②理论的价值性,即正在开发的理论发现了哪些管理规律,在何种层次上揭示了管理问题的内在成因,是否对研究对象做出了具有理论纵深的解释。价值性是理论贡献的内在属性,也是科学研究最终能够经受得住历史检验的基础。正如厄威克[22]所言,“目前所谓现代管理方法,如果不是说绝大多数,至少有许多可以追溯到泰勒及其追随者半个世纪以前提出的思想。这些方法虽然已改进和发展得几乎同原来面目全非,但其核心思想通常可以在泰勒的著作和实践中找到”。③理论的通用性,正在开发的理论在其原有研究领域内的适用程度如何、适用条件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如何,对其他研究领域有何借鉴参考意义等。通用性标志着理论在超越具体情境、跨情境、情境兼容方面的理论提炼水平,也是情境研究最终上升为普适性理论的评价条件。④理论的实践性,正在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程度如何,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管理需求,能为管理实践做出何种延伸性贡献。实践性是管理学科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普适性管理理论的现实基础。

由此可见,情境研究既要以一定的理论贡献为实质性核心,又应遵循严谨的科学逻辑为必要保障,这才能具备成为普适性管理理论的基本条件。由此,理论开发工作在贯彻科学逻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理论贡献的展现。理论建构,是把有趣的问题从理论上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的过程,这需要依据充分、高水平的理论阐释,包括在理论层次与既有构念相对照、讨论。贯彻科学研究逻辑的连续性,而理论开发工作需要经历的是逻辑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是从情境含摄到普适性的连续体,逻辑链条完整才能达到普适性。强化理论归纳等关键环节,没有在概括、迭代、理论对话等方面做足工作,研究将始终处于“半成品”,而难以推进成为普适性理论。深化“情境涤除”工作,受限于具体情境,而没有上升到“去情境化”的理论研究,而实现理论建构功能,需要深化“情境涤除”工作,超越具体情境,发现具有理论意义的构念和构念间关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管理理论和情境之间基本关系亟待澄清的现状,以代表性管理理论为例证,着重讨论了“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一主旨问题,依次解答了“管理理论是否含摄情境”和“情境研究能否达到普适性”两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关键问题,为推进中国情境的管理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含摄情境的管理理论能够达到普适性,即从管理理论开发过程角度,理论具有情境附着性,发现阶段的情境伴随,建构阶段的情境相关,应用阶段的情境制约;②从管理理论生成的逻辑角度看,情境研究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贯彻抽象、归纳、迭代等逻辑工作,情境因素也相应发生了情境聚焦、情境概化、情境内敛的变化,情境逐步涤除;③情境研究需要强化理论贡献工作,特别是在理论的新颖性、价值性、通用性和实践性4个方面的理论意义;④在科学逻辑的保障下,管理理论逐步实现有限度的普适性。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专门从理论上澄清了管理理论和情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再次确认了情境在管理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化解了关于情境性和普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进一步推进情境相关的研究工作做了铺垫。

中国管理实践中的新情境不断涌现,它们不仅具有现象层面的独特性,而且蕴含大量理论层面的普适性管理议题,值得挖掘。西方现有管理理论却不能恰当解释或合理解决,这为中国管理知识积累和理论建构提供了很大可能性。由此,探索性研究,积累更多高质量的具体研究,最终发展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管理理论,为全球管理知识做出贡献。在进行探索性工作时,明茨伯格[12]的声音时常响起:“暂缓我们的怀疑,让思维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驰骋——疯狂思考,沉溺于有趣而富有启迪的情境之中!”

[1] CAPPELLI P, SHERER P D. The Missing Role of Context in OB: The Need for a Meso-Level Approach[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1,13(1):55~110

[2] MOWDAY R T,SUTTON R I.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ink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Organizational Contex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44(1):195~229

[3] HATTRUP K,JACKSON S E. Learning about Individual Difference by Taking Situations Seriously[M]// MURPHY K 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cy-Bass,1996:507~547

[4] TSUI A S. Contributing to Global Management Knowledge: A Case for High Quality Indigenous Research[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21(3):491~513

[5] 郭重庆.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J].管理学报,2011,8(12):1 733~1 736,1 747

[6] HARRY G B, CHEN X P, GERARD G, et al: West Meets East: New Concepts and Theor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5,58(2):460~479

[7] 蓝海林.情境理论化:基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探讨[J].管理学报,2012,9(1):12~16

[8] 李平.中国管理本土研究:管理定义及范式设计[J].管理学报,2010,7(5):633~641

[9] 李平.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J].管理学报,2010,7(3):321~330

[10] 王学秀.“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评述[J].管理学报,2008,5(3):313~319

[11] POPPER K R.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 New York: Science Edition,1961

[12] 明兹伯格 H.开发关于理论开发的理论[M]//史密斯 K G, 希特 M A.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徐飞,路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84~299

[13] 汉布里奇 T.高阶理论的起源、迂回与教训[M]//史密斯 K G, 希特 M A.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徐飞,路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102

[14] 梅奥 J.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M].陆小斌,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15] 波特 M.竞争战略[M].郭武军, 刘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16] 哈默 M,钱皮 J.企业再造[M]. 王珊珊,胡毓源,徐荻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7] JOHNSON G, SCHOLES K.公司战略教程[M].金占明,贾秀梅,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8] 加瑞 P,格朗霍格 S.经管研究方法[M]. 熊剑, 江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9] CRAIG C S, DOUGLAS S P.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search[M]. 2nd ed. New York: Wiley,2000

[20] 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等.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J].管理世界,2015(1):99~117

[21] LEUNG K.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Research[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5(1):121~129

[22] 厄威克 L.管理备要[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编辑丘斯迈)

Whether Can Management Theories Containing Context be Universality?

SU JingqinLIU Diangua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China)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theory and context is ambiguous and needs to be clarified. Taking 4 management theories as typical exampl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ject of “Whether can Management Theories Containing Context be Universality?” and “Can theory contextual research achieve universality?”. This study in turn answers 2 issues of “whether do management theories contain context”. At firs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erspective abou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nagement showing 3 stages of the relationship, such as “context accompanied”,“context relevant” and “context constrained” It’s concluded that management theories are context attached. The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ogical clue of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finds the inherent scientific logic of management theories’ generation showing 3 types of changes, such as “context focused”, “context generalized”, “situation restrained”.It means that management theories go through “context eliminated”. It’s concluded that context research can achieve universality. And the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ntext research with a certain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can become a universal theory. Finally,this study gives a complete explanation of the subject “management theories containing context can achieve universality”, providing a reference of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ontext.

context; management theory; universality; context attached; context eliminated

2015-1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2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715020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UT15RW601)

C93

A

1672-884X(2016)08-1105-10

苏敬勤(1961~),男,湖北武汉人。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24)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案例研究方法和管理创新。E-mail: jingqin@dlut.edu.cn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8.001

猜你喜欢

普适性逻辑建构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建构游戏玩不够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