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有灵观视域下屏边苗族的自然崇拜

2016-08-24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崇拜苗族

佟 杨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

万物有灵观视域下屏边苗族的自然崇拜

佟 杨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

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认为世间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赋有灵性,是自然界的神灵。万物有灵观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滥觞和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在屏边除了自然祭祀活动之外,早期的氏族图腾以及长期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歌谣也能很好地体现苗族的早期信仰。此外自然崇拜体现了以万物有灵观为基础的良性生态观,对于今天的环境危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屏边苗族;自然崇拜; 万物有灵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4.015

苗族可以说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传说是蚩尤的后代。最早在黄河流域的蚩尤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苗族先民巧妙的用“拴羊击鼓”的办法渡过黄河向南迁徙,后经过疾病饥馑、农田丢荒、民族矛盾等原因不断向西南地区迁徙,最终到达今天的川、湘、黔、滇等边区。迁徙到屏边的苗族虽支系不同①,时间也有先后之分,但路线大抵是相似的。据说屏边苗族最初老家都在洞庭湖、武陵地区,后居住在贵州毕节、六盘水一带。约在雍正年间,因为社会动乱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逐渐向南迁徙,到达文山的丘北、马关等地,在清末迁到屏边。屏边县以苗族人口为主,另外还有汉族、彝族、壮族和瑶族四个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由于屏边的苗族多是从贵州等地迁徙至此,只得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形成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苗族中曾流传“老鸭无树桩,苗人无家乡”的谚语,长期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苗族人坚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万物有灵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具有普遍性,这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无法以现有的知识来解答,便相信有灵魂存在。因此苗族的万物有灵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自然崇拜,第二是祖先崇拜。②而祖先崇拜较之自然崇拜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

本地区的苗族除了信奉原始宗教,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信奉外来的“天主教”。我们一般认为屏边苗族信仰的天主教,主要是来自越南地区天主教徒的传播。这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屏边县离越南较近,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人口流动。根据屏边县政府提供的一些史料中记载,曾有一部分苗族在清朝中后期从文山等地迁至越南,后来有一部分又迁回云南文山、屏边等地,人口的流动自然伴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二是在20世纪初期,滇越铁路通车,越南与云南的往来更加便捷,法国的传教士就到屏边县的大树塘传播天主教,他们以开办学堂的方式,积极发展教徒,范围也逐渐扩展到屏边县的白云、和平、新华、玉屏以及文山州等地,其中屏边的菲租克、倮姑、多依树等地还专门设立了教堂。[1]屏边多依树地区现还存有教堂遗址。据调查,屏边县信仰天主教的苗族约有3600多人,占全县苗族人口的6.08%左右,主要分布在白河乡、新华乡与和平乡等地区。而和平乡岩峰及其邻近几个苗族村寨,约有2/3的人是天主教信徒。但是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民族矛盾的存在,大多数苗民还是拒绝皈依天主教的,一直信奉着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而其中自然崇拜便是苗族最早的宗教信仰。

一 屏边苗族现存自然祭祀

苗民认为要想得到诸神的庇佑就需要定期祭祀,其中比较典型祭祀对象有巨石、大树、岩洞等。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诸多自然现象也都有所认知,对太阳神等诸神的祭祀活动也有所减少。在调查中,屏边现有的自然祭祀已经屈指可数了,据县委宣传部的陶宝树主任介绍,屏边现存有树神、龙神、火神祭祀,其他自然物祭祀多已不复存在。且屏边地区的苗族多是后来迁徙至此,与彝族、瑶族、壮族、汉族几个民族杂居,我们上面也提到万物有灵观下的自然崇拜是存在于早期所有民族中的,杂居的生活环境使苗族的自然祭祀吸取

根据村民的讲述以及查阅地方文化资料,我们便会发现屏边地区的苗族将彝族的火把节,汉族的清明节,壮族地区盛行的龙头节③等其他民族的祭祀节日特点都巧妙的吸收进来。屏边苗族节日很多,最传统最隆重的就是花山节,屏边苗族称为“采花山”。花山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早期夏商时期,苗族人在逃亡时许多亲人失散,一个姓张的人,为找到失散的亲人,便在山上立一棵树桩,在树尖上系上红、白、蓝、绿四条麻布彩带,召集苗民在树桩下集会,相认失散的亲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每年过年前就立一个树桩,久而久之,这树桩就成为“花杆”,这场地就成为“花山场”。[2]“采花山”的主题最初是民歌对唱,后来随着历史发展,不仅限于民歌对唱,还有芦笙舞、爬花杆、斗角架、巫术表演等。采花山这一节日发展的如此宏大,是因为苗族一直坚信树是其祖先蚩尤精气幻化而成,能够保护苗族子孙后代。在表演的间隙,有的苗族妇女便会背着自己的孩子在花杆脚下烧纸,祈求孩子健康。花山节结束后,有的人会将树尖上挂的布条剪下拴在孩子的手腕上,以求平安顺利。这属于早期苗族人民对于树木的崇拜,除此之外,苗族老人往往还会在特定日子,选取一棵数十年粗壮的树木进行单独的祭祀,这一祭祀往往与祭拜龙神结合在一起。

大部分屏边苗族村寨存在崇拜龙神,即每年农历二月属龙日前后几天举行。祭拜者在村寨边,寻一棵大树,称之为“龙树”,“龙头”(各户轮流担任)带上一个猪头、两只鸡(一红一白,红色鸡主管地上的人,白色的鸡主管天上气象)、一把香、一刀纸、一根茅草编的绳,到龙树脚下,念祈求语后,把茅草绳围拴在龙树上,点插燃香、杀鸡、用草纸蘸鸡血沾贴在龙树上。大意是祈求龙树显灵,保佑全村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畜平安。祭龙期间三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不可动刀动土,若有违者,罚酒肉重祭。现如今,祭龙衍变成一项集体活动,在祭龙这一天全寨人每家派一人前来,祭龙后召开全村会议,多商讨村规民律等。这也是万物有灵观视域下,苗族对自然崇拜的最好例证。

在调查中,我们在屏边县上坝村发现一座火神庙(图一、二、三),对于居住在山区的苗族来说,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来照明、取暖、驱赶野兽。因此早期的苗民往往对火也是充满敬意。上坝村的火神庙分为两间,一间供奉观音和火神,另一间相当于“灶房”。火神的祭祀往往是以家族为单位,带一定的鸡、米、酒等,祭祀后就直接利用火神庙中的大锅将鸡肉煮熟吃掉(通常不允许有剩余)。

除了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性大型祭祀活动外,还存在着以整个家族或单个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如祭祀门神、牛神、财神等家族祭祀,以及各种杀牲祭鬼、驱灾治病的个人祭祀。祭祀门神源于屏边苗族认为门神可以守住家中牲畜,阻挡恶神的进入,而一但家中出现猪狗鸡等牲畜死亡或其他不顺之事,便认为已失去门神的庇佑,需要祭祀门神祈求门神的重新保佑。门神的祭祀一般选在晚上,邀请本家族的人参与进来,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主事;祭祀需要一头小猪,将猪褪毛后藏在三处隐蔽的地方④,后将猪煮熟切块置于祭祀处,全家祭拜后将猪肉吃掉,方可开门。牲畜对于苗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屏边上坝村等地还存在着祭牛的习俗。传说早期一家苗族夫妇没有牛犁地,便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借牛,无果,妻子便化为牛耕地,牛死后升天为神,帮助没有牛耕地的苗家人。为了纪念这位苗族女子,保障农事正常进行,有些苗家每年都会举行祭牛活动,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请专门的乐手,击神鼓,吹芦笙,祈求明年粮产丰收,活动一般持续一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屏边还存在祭田神地神的习俗,祭祀内容与祭祀门神、牛神类似,在此不一一赘述。

图1 火神庙外观

图2 观音和火神

图3 灶房

二 屏边苗族图腾崇拜

图腾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将整个氏族紧密的联系为一体。早期社会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一种动植物,而这些动植物就是他们的图腾,也就是他们的祖先。这也反映出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仍处于蒙昧状态,还不能将自己与动植物严格区分开来,对自然怀有崇敬之意。因此,图腾崇拜在原始宗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原始文化中自然崇拜的途径之一。[3]

早期的苗族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4]在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的年代里,动物往往成为弱小的人类对付残酷的自然界的有力帮手。面对敌人入侵,盘瓠(一种神犬)成为杀敌立功者,成为神犬,其后的人兽婚配,展现了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也成为苗族瑶族的祖先,因此早期南方苗族地区流传最广泛的便是将盘瓠作为图腾崇拜。干宝的《晋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糅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而且在屏边,苗族基本上拒食狗肉,在各种祭祀祭品中也不用狗肉,最主要的原因便源于早期盘瓠图腾的崇拜。苗族除了将盘瓠作为重要的图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动植物图腾,例如枫树、蝴蝶、水牛等。

将枫树作为图腾源于“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5]的民间故事。传说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杀,染有蚩尤鲜血的枷栲化为枫树,可视为蚩尤精气所化生。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族对枫树便十分尊敬,早期便存在枫树图腾。且贵州黔东南的苗族自称mhu33,mo33等,有树心之意,也源于苗族对枫树的崇拜,并因此产生了花山节、祭龙节等苗族节日。

蝴蝶图腾也是源于早期的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大地一片荒芜,陆地上没有植物,天空中没有云彩。自由自在的风化为白雾,浓浓的雾化为悠云,云积成雨,雨落到地上生根化为枫树。枫树日渐干枯,树叶凋零,而树心孕育出一只美丽的蝴蝶,后来蝴蝶与一个水泡相恋,生下十二个吉祥蛋,一只吉祥鸟受到感应,历经十二年将吉祥蛋孵化,孵出姜央、雷公、老虎、水龙等十二个兄弟,此后这十二个兄弟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十二兄弟也成为苗族早期的先民。[6]蝴蝶图腾崇拜在苗族的服饰上仍有所体现,在屏边花苗、青苗的女性服饰上都有蝴蝶图案,可谓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延续。

随着生产的发展,鬼神、祖先崇拜的兴盛自然导致图腾崇拜的削弱,图腾伴随着氏族部落的瓦解也逐渐消亡。现如今图腾对于民族发展的直接意义可以说已经完全消失了,即使有些风俗习惯作为图腾崇拜的一种延续,也很少有人去追根溯源进行探究。

三 屏边苗族民间歌谣故事中的自然崇拜母题

苗族最开始没有自己的文字,歌谣便成为生产生活中的形象记录,歌谣多通俗好唱,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苗族歌谣的种类十分繁多,其中有一种便是对自然万物的吟唱。靠山吃饭的苗族对自然往往充满了敬畏,他们敬畏的方式除了上文所讲的举行祭祀仪式外,还体现在日常的民歌当中。在云南苗寨流行一首关于祭祀岩神和树神的古歌,歌中有这样的唱词:

根袅(善神)茶榜在何处?树林里有他的精魂,根袅茶扎(善神)在何处?岩洞里有他的精魂。人们走山路,要用木棍抵石岩,抵了根袅茶扎的石岩,腰不痛来腿不软。……还要祭祀大山神,山神耶苏母的话,人人都得听。祭祀耶苏母,不必去野外,不用去山林,就在家中祭,只要心虔诚。……在家设祭奠,祭祀耶苏母,要把猪羊来奉献;祭祀耶苏母,要把酒水来奉献。保佑儿孙无病痛,保佑儿孙能长命,保佑儿孙满天边,保佑人们得平安。[7]

祭祀岩神(山神)的习俗现不多见了,但对大山仍怀有尊重之情,屏边苗民在进入山林砍伐植被时,都会避开粗壮直挺、树龄较大的树,苗民们认为这些树是大山的恩赐,如若乱砍滥伐会遭到惩罚。云南省多山地,诸多少数民族大都靠山吃饭,因此对大山都怀有敬意,居住在山上的苗族、瑶族如此,依山而居的藏族、怒族等也是如此。

除了民歌歌谣外,还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有关树神、牛神、盘瓠,除此之外还有关于龙王龙女的传说,我们举一例屏边流传的关于龙女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孤儿叫“侬天”,他一生靠捕鱼维持生计,勉强度日。有一天他突然钓到一条美丽的金黄鲤鱼,便兴高采烈地把金鱼带回家,准备作美食充饥,当他将水烧开准备杀鱼时,却发现这条金鱼在水桶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看着这条美丽的金鱼,侬天起了恻隐之心,又把金鱼放回桶里。第二天奇迹出现了,当他再次回到茅草屋时发现饭菜已经做好,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他觉得非常奇怪。次日他钓鱼期间偷偷回来看个究竟,却发现是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煮饭。原来这位姑娘是龙王的小女儿,看他孤苦伶仃却心地善良,因此决定离开龙宫到人间与侬天结为夫妻,侬天欣然答应。

结婚之夜,龙女告诫侬天:今晚将刮大风下大雨,但无论雷电声多大都不要被惊吓,要自然睡到天亮,侬天听从了妻子的嘱托。第二天挣开眼睛一看,过去破破烂烂的茅草房变成了明亮的瓦房。龙女解释说,这是她后家哥弟来盖的新房,还给了大量的家畜和食物。从此侬天和龙女便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由这些歌谣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苗民由于应对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将富足的生活寄托给各种自然界神灵。这在今天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的故事,却代表早期先民最原始的宗教信仰。而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模式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中总结说:“在现代文化中,对于促进者来说什么是正确的,对于革新者来说什么是错误的,民族学对二者已经给予了帮助。要使人们的心中铭记住一种发展的学说,就要引导他们十分尊敬自己的祖先,继续往昔的进步工作”。[8]泰勒这一观点与如今盛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鉴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将万物有灵观重新提出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以此审视今天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原始人类虽在智力上远落后于今天,但正是他们的蒙昧不可知更有助于其感应自然界的力量。单靠政治法律督促人们形成良好生态观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泰勒所说,我们应尊重我们的祖先,以谦卑的心态顺应其中,准确定位自己的生态本位,才能缓解生态危机,回归和谐状态。这是万物有灵观之于生态,之于政治社会给人类的警醒。

注释:

①屏边将苗族分为五类,蒙施(Hmongb Shib 青苗)、蒙爪(Hmongb Nzuab 绿苗)、蒙碑(Hmongb Bel 花苗)、蒙把(Hmongb Buak 黑苗)和蒙娄(Hmongb Dlueb 白苗)。

②关于祖先信仰的论述参见拙作《屏边苗族祖先信仰探微》。

③龙头节,又称春耕节,春龙节。农历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头节多存在与北方大部分地区,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④之所以将猪藏三次是因为早期祭门神的猪多是从别家偷来,若藏三次均未被主家发现则可继续进行祭祀。

[1]熊玉有.苗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73.

[2]王正元.屏边苗族文化调查[M].昆明:云南宏光印务有限公司,2006:168.

[3]陈斌,赵云生.苗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84.

[4]胡起望,李廷贵.苗族研究论丛[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368.

[5]山海经·大荒南经[M].刘向,整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239.

[6]于婧.苗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

[7]陈兴凤.西部苗族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21-23.

[8]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56.

[责任编辑 贺良林]

Natural Worship of Miao Nationality in Pingbian Based on Animism

TONG Y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Pingbian Miao is the only one Autonomous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Miao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moon and stars, mountains and riversare endowed with animism. Animism exist in the early stage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whole religious origin and existence .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in Pingbian County in addition to the festival, the clan totem, the early and long term handed down folk songs and stories can also well reflect the Miao early beliefs. Natural worship reflects the to animism as the basis of benign ecological view, for today's environmental cris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Miao Nationality; Natural worship; Animism

C951

A

1008-9128(2016)04-0055-03

2016-01-12

佟杨(1991-),女(满族),山东青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了其他民族的仪式特点,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猜你喜欢

崇拜苗族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丹寨苗族“祭尤节”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