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研究
2016-08-23周静静
摘 要: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高于一般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文章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与综合评价,并为进一步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因子分析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来,不断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地区和国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成为推进我国新经济发展进程的中坚力量。目前,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对本地区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对于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保持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评价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3年—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省的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研究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产出,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新产品产值(X1)、新产品销售收入(X2)和专利申请数(X3)三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创新产出水平,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并根据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高低对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2.数据分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文中主要采用安徽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了该统计年鉴中安徽省2003年—2013 年11个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三个指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整理归纳。由于部分年份指标数据存在缺失值,为了保持时间序列的周期性,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对缺失值进行修补。
2.安徽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SPSS13.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4.529,80.055,79.914,103.811,相应的概率Sig.均小于0.001,同时KMO值依次为0.733、0.793、0.705、0.687均大于0.5,因此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分别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3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估计,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911、2.991、2.864、2.703均大于1,累计解释原始变量反映信息分别为97.036%、99.704%、95.479%、90.107%,因此提取第1个为主因子是合理的,在计算综合得分TS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其权重。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3个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因子得分评分标准。经计算2003年—2013年医药制造业因子得分FS1分别为-0.821、-0.811、-0.784、-0.751、-0.691、-0.582、0.143、0.112、0.852、1.243、2.091,以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综合得分TS1分别为-0.797、-0.787、-0.761、-0.729、-0.671、-0.565、0.139、0.109、0.827、1.206、2.029,根据综合得分TS1医药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1、10、9、8、7、6、4、5、3、2、1。2003—201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2分别为-0.562、-0.677、-0.627、-0.609、-0.600、-0.622、-0.298、-0.398、0.711、1.531、2.149,综合得分TS2分别为-0.560、-0.675、-0.625、-0.607、-0.598、-0.620、-0.297、-0.397、0.709、1.526、2.143,根据综合得分TS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1、10、8、7、9、4、5、3、2、1。2003年—2013年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FS3分别为-0.407、-0.578、-0.587、-0.404、-0.423、-0.502、-0.273、-0.538、0.162、2.742、0.808,综合得分TS3分别为-0.389、-0.552、-0.561、-0.386、-0.404、-0.479、-0.261、-0.514、0.155、2.618、0.771,根据综合得分TS3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6、10、11、5、7、8、4、9、3、1、2。2003年—2013年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因子得分FS4分别为-0.759、-0.701、-0.778、-0.671、-0.534、-0.608、-0.052、-0.171、1.462、2.147、0.664,综合得分TS4分别为-0.684、-0.632、-0.701、-0.605、-0.481、-0.549、-0.047、-0.154、1.317、1.935、0.598,根据综合得分TS4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3年—2013年排名依次为10、9、11、8、6、7、4、5、2、1、3。根据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得分TS计算出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分别为0.0000882、-0.0001813、0.0000000、-0.0000909,排名依次为1、4、2、3。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安徽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3年主因子得分FS1和FS2分别为2.091和2.149,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12年FS3和FS4分别为2.742和2.147,排在所处行业历年来的第一名。从行业历年排名来看,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处于上升态势,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办公及设备制造业排名波动较大,创新产出能力不平稳。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得分TS逐步从负分变为正分,创新产出能力总体上均有所提高。其中医药制造业从2009年之后连续几年综合得分TS1均大于0,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TS1为2.029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范围内的最高水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从2011年后TS2、TS3和TS4大于0且得分增长较快,说明2011年后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有明显提高。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13年TS2为2.14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2012年TS3为2.61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2年TS4为1.935为所在行业考察年度最高水平。
横向对比四类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2013年的平均综合得分ATS可以发现,安徽省医药制造业排名第1,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按排名顺序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安徽省医药制造业平均综合得分ATS高于其他三类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其创新产出能力较突出,技术创新程度提升较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03年-2010年间的ATS为负值,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创新产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四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排名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提升较快,其余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前期较不平稳,2009年后增长较为稳定。此外,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平均综合得分有正有负,其中医药制造业得分为正,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得分为负,说明医药制造业创新产出能力相较其他三类产业较强,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提升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各类高新技术企业要把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要构建创新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有利于创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便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协调,从而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安徽省拥有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应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能力。
3.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增强创新产出能力,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尤其对于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之外,还要加大对注意对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吸收再创造的经费投入,以提高其创新产出能力。
4.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创新产出能力较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例如制定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减税政策,简化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贷款的限制和手续,扩大其融资渠道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含明,李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亚太经济,2012,No.17506.
[2]谭开明,魏世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v.26.
[3]傅为忠,韩成艳,刘登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4]王芳,汤鹏志,周俊.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08.
作者简介:周静静(1992- ),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