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传播视域下微信的影响探究
2016-08-23张蓬莱王文宏
张蓬莱+王文宏
[摘要]微信,作为社交工具,使大众更加熟悉、认识这个世界。微信的本质是社交,但要把握一个“度”。本文通过对受众使用微信中出现的社会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使大众精准的定位微信,深刻的认识微信。
[关键词]形象表达;媒介依赖;现实社交圈;网络舆论;微信广告
微信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社交工具。易观2015年1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作为社交网络之首,以58755.1万的活跃用户数,排在了QQ和新浪微博之前。2016年微信加强了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渗透率,不断拓展“智慧城市”服务版图,发布微信行业解决方案,帮助传统行业形成线上线下闭环,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高额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微信在给社会带来进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给受众的文化、生活等带来负面影响。
一、人在微信中的形象表达
网络虚拟技术与网络文化导致了人的感性革命,导致了一种不同于物理世界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感觉方式。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媒体是人的身体的延伸,网络虚拟技术,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超越了传统的感觉方式、感觉对象和感觉经验,打破了现实性与虚拟性的时空界限,导致了传统的自然平台上“不存在”和“不可能”的感性解放和心理整合,数字化作为媒介的一种特殊构成方式,对人的感性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估量。
受众通过微信发状态,分享照片或评论,转发文章,其网上行为影响到朋友圈中人的具象形态。受众对微信中人的印象、认知和评价,会受到来自发在微信上的文字、图片或者转发的文章的影响,尤其那些素昧平生或者“浅交往”的人完全依赖于此。如果微友天天在朋友圈发一些感伤情调的语录,那么朋友可能会给你贴上“多愁善感”、“文艺”的标签;如果微友每天发美食、乐于探索各色偏僻的小吃店,有人就会将你归为“吃货”;如果微友晒名包、名车或周游世界的美图,有人就会认为你是“土豪”或者“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微信中的自我没有了束缚,得到了个性解放,很可能会将真正的自我展示出来。
按照法国学者德布雷“中介化”的说法,在以往,我们常说先有了人,人再去使用媒介;可是现在,人的身份和各种面貌由微信中介传播得以呈现。换言之,微信不再只是为人所用的工具,更成为“塑造”人的中介,主体在微信的交往、话语、传播中得到了形象的重新表达。在微信的拟态作用下,人在微信中的新形象将会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存在分歧,出现现实与虚拟的形象混淆。当人通过微信中介塑造后,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一个被重新定义的人,而现实中的主体形象会因为微信媒介的存在而受之影响。
人一旦通过媒介进入虚拟环境,就很难保持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象,释放潜意识的私欲得到了催生膨胀的土壤,然而,现实的人在拟态环境下生存只可以当做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传播者可以将实实在在的自己在微信媒介中真正的还原出来,而作为受众应理性看待微信环境下的新形象个体,达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人对微信的媒介依赖
人是社会的动物,是文化的动物,当微信作为社交媒体闯入了受众视野的时候,当受众在无意之间使用微信的时候,微信也就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受众日常社交需求和生活便利。随着微信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群体效应显著,受众对微信的依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微信虚拟平台上,寻找自我价值和归属感,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依赖,进一步封闭自我,促使大众走向非理性的状态。
微信改变了受众以往的行为习惯,还渗透到受众的心理和精神层面,它已经借由其应用媒介让受众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从某种角度来说,微信较为深层的影响到人们整个生存状态,成为受众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天打开手机浏览微信成为家常便饭,在闲暇的时候,在聚会的场所,除了文字交流外,还通过微信语音、图片、表情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交。体现出受众对微信的媒介依赖,受众沉溺在虚拟空间内,不知不觉与现实割离。另外,如今的社交工具众多,微信的使用人数大,受众有意识的使用微信,选择微信就代表受众拥有通行证,跨入门槛融入一个虚拟广袤的世界,受众需要微信来融入微信圈子,被动依赖于微信时代的延伸和发展。
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经历对于人来说是天然的,人不能只单纯的依靠社交工具来填补物质和精神上的空虚;对微信的新鲜感是正常的行为表现,而对于长时间无法自拔的使用微信,那就是成瘾于此。使用微信是社交需求,把握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度使用微信才是正常之道。
三、微信缩小了受众的现实社交圈
人在网络虚拟技术与网络文化下得到了感性变革。受众沉迷于网络世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世界中,各种网络社区为受众的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形式,网络社区可以说是人类交往方式的一次革命。但是网络社交多了,现实世界的交往就少了。受众宁愿在网络世界中与他人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聊天,不愿意也没有时间与现实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个体进行交流。
一个应用软件的出现,自然会出现一个适应群体,形成一个社会交往的圈子,而微信的使用,却使这个圈子空前膨胀。受众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交流、互动、分享等实际微信交流行为。而过度的虚拟社交活动会缩小现实的人际交往,据统计,受众平均每天停留在微信上的时间是3-5小时。人作为社会动物,如果长时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就会在日常交往中变得缺乏信心,最终导致性格内向,甚至会变得压抑以至于孤僻。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将会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所带给受众的复杂规则,会出现逃避社会角色的现象。适度网络社交,偏向于融入社会和生活中,权衡虚拟和现实的关系。
四、微信使用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一)微信是负面情绪宣泄的场所
在虚拟社会中,个体不用谨小慎微的去维护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自我弱化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不愿为自我行为承担责任的现象,不愿考虑他人的感受随意宣泄负面情绪等行为。
受众通过微信宣泄不满情绪,释放心中压力,会影响到微信好友对事物的看法,一旦把握不好,传播负面情绪,传染并影响到朋友圈中的受众的心情。传播学的六度空间理论的扩散效果会得到体现,进而影响到受众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行为偏颇。作为传播者应减少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散播负面舆论,多注入正能量,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营造良性的网上传播氛围。
(二)微信中的网络暴力失范
微信中网络舆论传播会形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形成的基本“土壤”是网络表达中的非理性。首先,源于网络舆论形成环境的复杂性。有时,微信使用者所表达的信息,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互动环境中完成的,网民所表达出来的意见是既有倾向与当下情境等因素结合的产物。其次,网络语言暴力在微信功能创新及其应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表现。微信提供了便捷但难以管控的沟通渠道,微信基于好友和关注对象之间的信息传播可能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再次,通过微信散播虚假消息以混淆视听。在微博平台的信息发布受到严厉管控的背景下,有不法分子将战线转移至微信平台,通过微信群发、朋友圈及公众账号等方式编造有关暴力、恐怖事件的谣言或欺诈信息,将政治及商业目的渗透其中。应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对这种违法行为予以严惩,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性社交氛围;作为受众也应时刻保持自己的立场,不应被不良舆论,不法言辞所煽动和蛊惑。
五、无法屏蔽的微信广告
微信的推送广告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不同的人群,推送不同样式的广告,比如:针对汽车广告,微信上,有的目标群体看到的汽车品牌是英菲尼迪,有的是福特,还有的是吉利。用户每天都会在微信上看见不同种类的广告,例如:服装、化妆品、汽车等。对于微信使用者,这种强植入性广告投放形式是受众无法回避的,只要是微信使用者,均会在本人朋友圈中体现,视觉冲击感强,被用户接受的几率大,但受众无法屏蔽与清除。同时,微信也成为了微商试水平台,利用微信的便利条件,在朋友圈中上传微商店铺信息,例如:化妆品、手机壳等,影响了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带有很强的广告张贴意味;刷屏朋友圈,各种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使朋友间的实际交往变得很无奈,即便是有需求的朋友,长期面对朋友圈中的广告推送,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微信广告推送,若是腾讯微信公司推送,应建立一个时间秩序和板块秩序,随机乱投,只会引起受众反感;对于朋友圈、微店等投放的广告,或对好朋友的微信进行屏蔽,或对朋友广告默默忍受,完全依赖受众自己的选择。
结语
微信通过私聊、群聊以及朋友圈和公众账号传播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点面结合的信道整合,表面上看这似乎使每个用户都拥有了广泛且便利的信息沟通及发布渠道,但在实际应用中信道的整合并没有给予社会公众太多保障其发言权的便利,反倒呈现出阻碍获知及表达等的社会负面影响,诸如微信传播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冗余现象,各类自媒体公众账号、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信息推送频繁且混乱等实际存在的问题。微信作为主流社交工具,要辩证的看待微信,把握微信使用的“度”。只有正确认识微信的利与弊,受众才能更好的使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