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倾听的有效性

2016-08-23王群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倾听高效

王群

【摘要】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维度浅谈如何提升数学教学中倾听的有效性,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关键词】倾听 以学习为中心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3-02

牛献礼指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就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课堂教学从动机到结构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进行组织,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组织”。换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当从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而这一转变只能发生在有效倾听的教学中。有效倾听指的是“倾听着”的不仅是耳朵,还应包含思维、情感和欲求等。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维度浅谈如何提升数学教学中倾听的有效性,为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以下简称“新课堂”)夯实基础。

一、教师该做什么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首先要让教师学会倾听。反观在旧课堂中,教师常常把自己拒于课堂之外,却一味要求学生倾听。师生在这种相处模式下的倾听是不具备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的实现将渐行渐远。

1.倾听的态度

(1)尊重与接纳

教师自主倾听学生的发言,最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和接纳学生。善待和悦纳学生的发言,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是激发学生表达的源泉,更是促进学生倾听的伟大力量。这种根植于课堂又超越课堂的精神是新课堂所提倡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

(2)专注与警醒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时,要采取百分之百专注的态度,方能捕捉到其言谈中的思想内核,从而积极采取合理的应对,而对于其他学生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也要能及时领会,及时付以灵活的耐心的态度。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这种心灵的接触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倾听榜样,起到了具体的示范作用。

(3)参与与体验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也要善于向学生表达困惑和不解,要能完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验他们的思维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给教师的建议》第231页)有了兴趣的激发,学生自然更愿意倾听了。

2.倾听的内容

教师在具备良好的倾听态度之余,还应明确倾听的内容,才能全面地多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动态情况,对学生的突发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体现倾听的作用。 倾听内容如下。

倾听学生的思想,即倾听学生对某问题的理解和思路。

倾听学生的情感,即倾听学生在表达思想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将信将疑的试探,还是自信的决断,是表达困惑期待解决的心情还是激动地公布发现的情感等。

倾听学生的欲求,即在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之余,还要思考学生的需要。比如“我想进步”“我想寻求帮助””我想表达成就感”等。

倾听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这些个体差异,我们强调倾听,就是期待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思路,不一样的解决办法。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觉得这种好或者是不好,还要细心根据孩子的差异作出有效的合理的应对。

二、学生该怎么做

教学的另一关键性要素是学生,学生的倾听行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具体如下。

听讲时应端正坐姿,眼神跟随发言者,专注认真。

边听讲边思考——他的思路是怎样的?有没有道理?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常握一支笔在手,不要随意打断他人发言,有疑问时,可简单做笔记,待发言结束后提问,也可以补充发言。

三、在课堂中提升倾听有效性的几大环节

课堂是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性要素。待师生的倾听习惯养成之后,需经过课前预学、课中引导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来提升教学中倾听的有效性。

1.课前预学,优化课堂教学,保证有效倾听的形成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是将学习完全听任于学生的课堂。而是,教师应对课程学习有预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是使新课堂里的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新知。教师设计批改导学案的目的就是在课前确认学生对所教知识已经掌握的部分,并找到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难点。这些共性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讨论和突破,是保证课堂有效倾听发生的前提,也是形成高效课堂的关键。

例如,五年级数学学习《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中,我们设计出的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前测练习,借以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导学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书本上例题介绍的两种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基本掌握。如果课堂教学仅限于此,必然成为“同意”声连天的课堂,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倾听的欲求。我们发现书后练习册上出现了溢出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对于这一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是有难度的。同时学生对已知被测物体的体积和容器的底面积,来求容器中水面上升的高度这个问题的解决掌握不理想。基于此,我们将上课的重点调整为,小组合作试用2-3种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可自主选择容器,方法不限。

方法的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思考,突出思维的生长点。每个人都想学有所获,保证了有效倾听的形成。

2.课中交流,合理引导,实现多向互动,促进有效倾听的可持续性发展

(1)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学习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并非是“唯学即可”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充分把握课程的重难点,正确合理引导、及时推动课堂的有效行进。

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上,教师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困惑。生1说,乒乓球会浮于水面,怎样求它的体积呢?生2说用固体胶黏着容器底部,生3说固体胶也占据少量体积,用手指将乒乓球按压于水中刚刚好完全浸没,生4说将乒乓球黏着铁块沉降法等等。当时,整个班级出现了头脑风暴。又有一名学生抛出冰块要怎么测量体积的问题,再有人提出测量棉花体积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都在饶有兴致地倾听,全班学生纷纷参与,积极热烈讨论,课堂出现了本节课前所未有的沸腾。

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高潮是虚假的,这样的倾听是没有意义,亦不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今天的数学课讲究探究式、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这是一节数学课,而不是科学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回到数学课本中,反思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的范围在哪里?只要搞清了这些问题,教师沿着这个内容带领学生倾听和学习才是有效的,才是有积极意义的,才是符合新课改实质的倾听活动。

(2)教师还应在课堂中促进多项互动的形成

鼓励生与师互动,赞赏勇于表达勇于发现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促进倾听的持续有效。

组织生与生互动,寻找生生间发言的生发点,进而刺激出更多的思想,保证倾听的高效和高质。

启发生与教材互动,深化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课堂倾听的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索教材之外的解决思路,表扬勇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学生。

3.课后反思 实现再飞跃

课后,我们需要对课前预学和课中倾听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为下节课的课前倾听作有益的补充和预设。同时积极建立各项激励制度,巩固学生的倾听习惯。

(1)发现问题,探求方法,帮扶学困生

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后,通过练习测试,笔者发现学生在运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说明课堂倾听效果尚佳,然而仍有少数同学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不能灵活运用转化思想求水面上升的高度或容器的底面积。这启迪教师要积极分析学情,反思少数学生“不会听或听不懂”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培养他们的数学转化思维。在小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深化课堂倾听,实现高效课堂的再飞跃。

(2)借助互助学习小组,设置奖励机制

建立互助小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把认真倾听行为量化。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倾听行为——积极对他人发言作回应的同学,其所在的学习小组能加分;又如,组内一名成员发言结束后,其他组员能作合理化补充或完善的小组可以加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能获得免做一项周末作业的奖励,或请老师帮他们完成一个小心愿等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欲求,有效地巩固倾听的习惯。

也可以在班级范围内,设置倾听奖项,激发学生的倾听热情。班集体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推出“最佳倾听个人”,“我是倾听小能手”等称号,夺得该称号的个人同样可以为其所在的互助小组加分。实现个人—小组—团队的互助型学习模式,促进教学有效倾听的深化发展。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育是“倾听、对话、共享”的教学,它不仅对倾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赋予倾听教学崭新的教育内涵,即实现互动式的交流对话和互惠性的意义共享。由此可见,提升教学中倾听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双方主动置身于倾听—对话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参与课堂的主体对话,共同实现意义的建构和共享,从而为创建学习共同体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葛绍飞,戴长红.倾听: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3-45.

猜你喜欢

倾听高效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