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6-08-23
视点
1 厦门禁止学生高考前撕书引发争议
每年高考前,不少学校的高三学生都会通过撕书、大喊等方式减轻压力。不过从2016年起,厦门的考生就不允许这么做了。厦门市教育局高考前向各区教育局、各直属高中下发《关于做好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通知称,高考临近,近日个别高中组织学生以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考前压力,并上传视频,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应予以禁止。此举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撕书、吼楼带着浪费与暴戾的不良风气,不宜提倡,应该禁止;也有人认为,撕书就是一种解压方式,不用上纲上线扣帽子。
——摘自“东方网”
点评:
公元前207年,一个来自楚国的青年人,在漳河畔砸碎了做饭的锅、凿沉了渡河的船,之后便取得了旷古烁今的一场巨大胜利。自此,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模仿这个年轻人,直至今天,笔者从某些中学上传的高考前的撕书视频中,仍然可以看到些影子——撕书与其说是释放压力,壮行的意义似乎更大些。可问题是,项羽面临的是真正的九死一生,而今天的孩子已然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了。更何况,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高考恐怕是压力最小的一次考验。高考前撕书,那么以后又该“撕”什么呢?在笔者看来,释放压力的方法有千百种,至于撕书,禁就禁了吧。
2 聚焦语文教材修订:网络表情进课本
近期,语文教材的修订再次受到关注。记者梳理发现,自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新课标启用后,目前已有包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在内的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其中,记者采访了解到,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更换了约40%的课文,如中学课本里将《洲际导弹自述》改为《网络表情符号》,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
——摘自“新华网”
点评:
说实话,笔者是不赞成类似《网络表情符号》的文章进课本的,原因很简单:这类课文除了能显示语文课本“与时俱进”之外,并没有其他实际意义。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例,自网络兴起以来,表情符号已经进行了数次“进化”,而且这种“进化”仍在继续,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整天接触网络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认知和了解,估计远比数年前创作这篇文章的作者要全面及深刻。于是乎,《网络表情符号》很可能面临两种遭遇:一是因为表情陈旧而被孩子当“历史”来看,二是因为引据失当而被孩子当“笑话”看。在笔者看来,为了“切合”而“切合”,真不若“相见不如怀念”。
3 初中生饮料遭同学“投毒”
6月3日,网传一则落款为“北京汇文中学”的《布告》称,4月12日,该校初三学生赵方(化名)向其同学罗华(化名)饮料瓶中加入网上购买的化学品,罗华饮用后中毒住院。北京汇文中学丰姓副校长证实确有此事,目前中毒学生已经回到学校上课,各项身体指标已接近正常值。北京东城区教委回应称,投放化学品的学生非恶意,学校已给予其记过处分。
——摘自《北京青年报》
点评:
从陆续披露的消息来看,这次“投毒”事件其实就是同学间的一个“玩笑”,只不过这“玩笑”开得实在是太大了。联想到这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闻,例如小孩模仿动画片情节架火烤小伙伴、用电锯锯小伙伴,这给我们的教育者敲响了一次警钟——我们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同时,必须给孩子补上一课,那就是玩笑不可过头,更应该告诉孩子,玩笑和伤害之间的界限在哪儿。孩子处世不深,掌握不好分寸,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人们没有给孩子设置分寸,那就是失职了。因此,在笔者看来,赵方的师长们更应该被记上一过。
4 小学45名家长联名要求一学生转学遭校长拒绝
6月14日,南京市浦口区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三年级某班的家长向记者表示,该班45名家长联名要求班上一名叫昊昊(化名)的学生换班或转学。当天,距期末考试还有9天的时间,该班级一半多学生集体缺课,以示抗议。据悉,这位“熊孩子”在课堂上随意吵闹、跳绳、跳舞,甚至掀女生裙子,打破同学的头,实在调皮捣乱过头了。不过,对于家长们的要求,该校校长徐瑾坚决拒绝,她说对每个孩子都要“不抛弃、不放弃”。
——摘自《北京晨报》
点评:
家长们的要求不合理但是却可以理解,毕竟昊昊的行为实实在在地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徐校长的做法合理合法,但在笔者看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昊昊事件其实并不是孤案,近几年类似事件屡见报端,而如何解决“昊昊”们的问题,却还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法。“不抛弃、不放弃”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干预、不解决”,那么这一“正确做法”是缺乏说服力的。如何使“昊昊”们和他们的同学们获得双赢,这不仅仅是徐校长的难题,更是中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责编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