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到艺术
——我的几幅代表作是如何产生的

2016-08-22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家英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4期
关键词:婆姨写意画杨开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家英

从生活到艺术
——我的几幅代表作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家英

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一张好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许多复杂的过程,而生活的体验与积累起决定性因素,这是艺术的根本规律。没有生活感受,创作会枯竭,作品会空洞。所以说,深入生活,用心感受,是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和对艺术丰富的积累。

艺术创作 十九秋 米脂的婆姨 酸葡萄 朝·露·桑 杨开慧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的创作是空洞的。可是,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就有了艺术,更不意味着必然产生优秀之作。从生活到艺术再到那些经典杰作,需要走过十分艰苦漫长的探索之旅。艺术究竟是如何表现生活的呢?

有人说,我们就处在生活中,还缺少生活吗?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的生活之中,会忽略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因素。因此,要培养艺术家随时随地用艺术的眼光、艺术的思维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最初的一些艺术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有人会问,为什么一提生活就要说下农村、下工厂、下部队呢?这是因为我们对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容易产生视觉麻木。而一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新的东西注入,就容易激发我们的兴致与情感。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那些自己比较满意、也得到普遍好评的作品,无不是深入生活、反复提炼、艰苦构思、水到渠成创作出来的。

一、《十九秋》

从1982到1985年当中,这种农村生活感受的题材在我的创作中是穿插进行的。我们过去画的工笔画、仕女画千篇一律,特别是画现代仕女,都是大眼睛、双眼皮,小鼻子、小嘴、小下巴,非常的娃娃相,很概念,绝对不真实、不真切。但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那些女性形象,未必都是大眼晴、双眼皮,艺术的美并不等于漂亮。

为了画《十九秋》,我去了三四次农村,画中的人物形象是我综合出来的形象,她是一个单眼皮的姑娘,翘着嘴唇,厚厚的。《十九秋》的创作,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表现《十九秋》这个形象时,我有很多困惑,因为她穿着外面的衣服,呈现的衣纹都是小横褶,很难形成工笔画那种有韵律的线条,没有富有韵律的长线条,工笔画怎么支撑?还搜集到姑娘在捡完柿子后直起腰时,这衣服坉上来,她再这么一扭身,后背就出现了几根线条。我抓住了这瞬间产生的造型。至于胳膊上的衣纹,灵感是从一个锄粪的姑娘那里获得的,那时是夏天,姑娘休息的时候手放在那儿,我随便勾了几笔速写,就把这个衣纹结构用进来了。捡柿子的姑娘的脚是往外掰的,看不见鞋底,着地的是鞋帮,是那种拧来拧去的劲儿。这些细节让人感到特别真切。

《十九秋》

如何点题在艺术作品当中非常重要。我在古代的诗词里找到了一句话——“苏武牧羊十九秋”。我觉得“十九秋”这个名字太好了!我把它提炼出来,用在这张画上,它正是我要表达的主题。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刚开始土地承包,包产到户。我画的正是这样一个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女,她经历过“文革”,经历过十八九个艰苦的春秋岁月。改革开放后,中国将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当时的历史状况就是这样。所以我处理的这个形象和题目,既点出了她的经历,又通过她的形体和她那若有所思的神态,感受到对未来的憧憬。未来是什么?那是未知的。很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文艺作品都会给人留下一个未知的结局,这是一种技巧,能给人带来更深刻的联想。

二、《米脂的婆姨》

《米脂的婆姨》是在老姑村搜集到的素材。当时有一个小媳妇,和我的年龄相仿,她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美,那是一种少妇之美,我一直跟踪她拍照片,人家也大方,没有那些羞涩,当时拍了有一卷照片。有一张我拍到的是《米脂的婆姨》素材照片,从一卷照片当中就挑了这一张有用的照片。这是用傻瓜相机拍的,用的是广角镜头,它和最终你要完成的东西有着很大的距离。在此期间我还做过一些素材的补充,比如对大襟的衣服和衣纹的完善。其实,我并不是一下子就有了《米脂的婆姨》这个构思的,我原来想构思一些妇女在村头,边纳鞋底,边做衣服,边聊天,一个有氛围的环境,但是把这个人搁在里头,怎么摆都不稳定。后来看到一张日本画,其画面的一个边缘是切掉了的,这种处理方法一下子给了我灵感。我拿手在画面上这么一挡:有了,完全可以单独用这个形象做一张创作!我曾带学生去过米脂,从陕北带回来了一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还有一块小花土布,一块当地人擦桌子用的小抹布,结果被作为素材用到了这幅作品上,就是小孩儿裤子上的图案。中国画计白当黑,留有很多的空白,能发生一种想象,但在形式上又需要有一个竖的东西,我就用题字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想通过这张画表现我在陕北感受到的一种境界:在陕北高原上,你常常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那种宁静会在你耳朵里产生一种丝丝的声音。正午时,我在黄土坡上画着速写,就听到下面村子里偶尔出现两声狗吠、鸡鸣,还会有一个婆姨喊她的孩子:“吃饭了……”这样的生活,会产生非常亲切的体验,我能感受到祖祖辈辈的中国人,在男耕女织状态下的一种幸福生活,那是一种最根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永恒的状态,它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特别是这种宁静。我想表现的是在一个晌午,孩子可能睡着了,年轻的母亲正在为孩子缝制衣服。如何表现这种静?我画了一个猫,关于这个猫的感受是在农村经常能够观察到的,这是我生活中的积累,猫是一种特别警觉的动物,只要稍微有一点声音,它的尾巴一定是蜷起来的,它睡不踏实。但是我画的这个猫,它的尾巴放松、垂下来了,说明当时极其宁静。这种宁静在城市里感受不到,只有到了农村,才会有体会,那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我不仅表达过人类痛苦、挣扎的状态,我还想表现一种常态的、人类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对自然没有破坏的状态。所以说,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缝衣服的形象,其实里头包含着一种哲学的大境界,我追求的就是这种东西。

《酸葡萄》

《朝·露·桑》

三、《酸葡萄》

这张画一方面体现了我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对学生的认识非常多;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促成了作品的构思。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发现窗外的葡萄架很有形式感,无论是中国古代绘画还是后来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画面构成,都有这样一种横平竖直的形式,这种形式感给我强烈的感染,当我看到它的瞬间就感受到了这种形式感。我立即闭上眼睛锁定这种形式并且会带有一种想象,不要再让新的琐碎的具体事物干扰你最初的意识和印象。我画了一个豆腐块的小草图,灵感立即有了,构思往往来自一个很好的形式载体,我把在校园生活中对女学生的那种印象,再按照节奏摆放上去,来完成这张《酸葡萄》的主题。画中的主要人物,是拿着葡萄要吃但还没吃,嘴微微地张开,欲吃还休的状态。十分美妙!这是一群还不成熟的、带有一些青涩的青年学生。我采取三点透视和互不呼应的方式安排人物位置,使画面具有一种现代感。开始的题目是《青葡萄》,展览时阴差阳错写成了《酸葡萄》,也就将错就错,采用了《酸葡萄》这个题目。因为青葡萄是视觉感受,酸葡萄却是味觉感受。在一件视觉作品中具有了味觉感受那是非常有意味的。

四、《朝·露·桑》

创作素材是随时随地都要搜集的,我起初去河南一个中学时,有一个学生形象不错,丹凤眼、马尾辫、齐眉穗,很好看,拍了一张照片,存在自己的资料库里。等我去山东蒙荫,最后要构思《桑露》这个题材时,那个形象就被用作主要人物了,非常有个性、有特点,庄严、厚重,她能够成为画面的主体和中心。作品表现的是她们在采桑叶的情景。采桑叶的时间,一个是早晨,一个是傍晚,要在有露水的时候采,所以,我给作品起的名字是《朝·露·桑》,朝—早晨,露—露水,桑—采桑,朴素又带有诗意感。一张好的作品的产生,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经过许多复杂的过程,而生活的体验与积累至关重要!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这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属于艺术的根本规律。深入生活,关键在于“深入”,是对生活深刻的认识、真切的感受和丰富的积累,否则创作不出感人的作品。

《杨开慧》

《百合依依》

五、《杨开慧》

《杨开慧》是为建党九十周年展览画的,属于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肖像画。能够表现杨开慧的素材极少,只有一张单独的照片,是很小的一张头像,还有一张是她和三个孩子的一张合影,再也没有其他照片了,因此很多东西要靠想象来完成。你的想象就要靠你的生活积累和你的艺术积累,表现英雄人物时特别容易概念化,很多画杨开慧的画都是红、光、亮的,要么画湘江边上跟毛主席昂首挺胸手拿《湘江评论》,要么画她英勇就义的情景,都是那种概念的英雄形象。我在想,怎么样赋予她作为一个女性本身的人性?我的构思就是从杨开慧与三个孩子的合影联想到的,她既是革命者,又是孩子的母亲,养育着三个孩子,一定会有一个给孩子吃奶的过程,所以喂奶就是个典型情节,表现人性的典型画面。我采取了这样一种表现方式,画了一个喂奶的细节,她或许是在给毛主席写信,或许在写文章,从事着地下工作,连这个油灯的灯光,也通过一些意象的表达,点到为止,不可能像西画那样如实地表达。在整体节奏上,我加大主体与陪衬的干与湿、线条与泼墨、松与紧的对比关系,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我一直喜欢画写意画,画了很多带有诗意的写意画和富有诗意的女性人物画。我运用的笔墨,更多的是想注入一些文人画的东西,这个时候我的写意画已经完全脱离开黄胄的风格。我的画法是从工笔画派生出来的,是靠画理支撑着的写意画,特别是写意画笔墨的干湿味道。笔墨是表达内涵的,文人画那些笔墨是能表现出境界的,它那平淡中的玄妙,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灵。所谓画理,就是处理画面应遵循的道理,《杨开慧》这张画,当我完成了主体的深入刻画以后,次要的部分有意识地放松,不去刻意地刻画,至于光对人物的影响,主要是在脸上体现了一下,我是凭着我的经验来完成的。

艺术是怎样从自然状态的生活、从一种表象上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的?是如何从生活中的素材升华到艺术创作的?这些年的体会确实很深,上面这些作品的诞生过程,算是我对这一问题提交的答卷。

(责任编辑:史青岳)

猜你喜欢

婆姨写意画杨开慧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写意画”画种的形成与发展
——兼论徐渭对“写意画”概念的提出
绵绵古道连天上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婆姨”一词源于佛教
我爱毛泽东
中国写意画的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