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ICP2011的方法、指标与数据问题研究
2016-08-20王岩
王岩
〔摘 要〕本文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建立了国际比较项目的理论基础,论述了ICP2011的方法框架和测算步骤。在理论和方法探讨的基础之上,对ICP2011中最为重要的三个经济指标——购买力平价、实际GDP和价格水平指数进行了详细剖析,分别从合理性、局限性和应用范围三个角度对ICP2011数据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国际比较项目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从经济理论视角来看,ICP2011数据具有整体合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购买力平价是通过复杂统计方法计算得到的价格指数,存在统计误差,因而利用ICP2011数据对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的国家进行比较时,需对可能存在的误差有所警惕。
〔关键词〕国际比较项目;购买力平价;ICP2011
中图分类号:F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84096(2016)04006507
一、引 言
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最新一轮的比较结果ICP2011已由世界银行于2014年7月公布。相对于世界发展指数2013版本所提供的相应数据世界发展指数2013版本中提供了2011年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PPP调整后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这里所用到的PPP数据是基于ICP2005数据外推得到的。,ICP2011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经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调整后的人均GDP普遍大幅上调。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世界发展指数2013版本中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基于PPP调整后的人均GDP为8 322美元,而ICP2011比较结果则显示,2011年中国基于PPP调整后的人均GDP为10 057美元。ICP2011数据的比较结果较世界发展指数2013版本的结果上调幅度为208%[1-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2016版本世界发展指数2016版本所使用的PPP数据是基于ICP2011最新数据外推得到的。
的最新结果显示:2014年经PPP调整后的中国GDP总量为172万亿美元,美国为166万亿美元,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上述数据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球新一轮对ICP测算结果合理性和准确性的热议。
目前国内媒体和学者在看待ICP2011数据时,主观化倾向较为突出,而且普遍持有一种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上述判断并未建立在对ICP2011理论方法和实践步骤的整体把握之上,这样的解读无益于对数据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对于ICP2011数据的种种质疑或猜测,应该建立在对ICP方法框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应从方法论角度来切入和展开讨论。本文首先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角度阐释ICP主要指标的构建方法及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ICP数据的合理性、局限性和应用范围进行详细剖析,以期为国内媒体和学者更加理性地看待ICP2011数据的比较结果提供帮助。
二、ICP的方法框架
ICP自1968年成立以来,共进行了8轮比较。经过近50年的发展,ICP目前已经成为最为庞大的国际间统计合作项目。ICP2011是迄今为止组织最为完善,参加国最多,方法最为成熟的比较活动。ICP2011由世界银行ICP全球办公室领导,通过与8个区域性机构的密切协调与合作,最终在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比较。ICP2011所提供的主要指标包括:2011年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的PPP和基于PPP换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价格水平指数(Price Level Indexes, PLIs)。ICP是基于GDP支出法框架而构建的,并根据需要将支出法GDP划分为155个基本分类,通过支出法PPPICP中所用到的货币转换因子一般称为支出法PPP,目前测算PPP的研究多是使用支出法PPP。对支出数据进行调整从而进行国家间的经济总量和支出结构比较。
(一)ICP的理论基础
国际比较从表面看是使用统一的货币单位对不同国家使用本币衡量的经济总量水平进行比较,但实际的核心是通过寻找一种货币转换因子来消除不同国家间经济总量所隐含的价格水平差异,进而对物量层面的实际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比较的实质就是进行物量层面的比较。
ICP以支出法GDP为比较框架,借鉴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中价格和物量核算方法,通过直接的价值量和价格数据来间接进行物量水平的比较。具体来看,ICP是要找到一种国家间的价格指数,用以调整不同经济体间的价格水平差异,进而比较物量水平。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中的价值量指标可以进行如下分解:
V=P×Q(1)
其中,V是价值量,P是价格水平,Q是物量水平。假设有两个国家A和B,其中B是基国。假设GDPA代表A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A国货币度量),GDPB代表B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B国货币度量)。根据式(1),可以将A国和B国的经济总量分别分解为物量部分和价格部分,则两国的经济总量之比可以表示为:
式(3)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国际比较的基础。从式(3)可以看出,进行国际比较所需要的基本数据包括两部分:经济总量数据和国家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数据。相较国家间的价格水平数据,经济总量数据获取较为容易。不同国家的统计部门都会定期提供按照SNA框架所编制的宏观经济数据。因此,进行国际比较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取国家间经济总量的相对价格水平。PPP方法为计算国家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ICP2011测算支出法PPP的方法
1数据要求
进行支出法PPP的测算需要收集如下两方面的数据:一是规格品价格数据,作为计算基本类PPP的基础数据;二是支出法GDP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支出数额,作为计算购买力平价指数的权数。计算支出法PPP所需要统计数据的收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价格数据与 GDP 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
2测算的基本步骤
ICP2011测算支出法PPP有两个基本步骤,先进行区域层次的测算,然后通过区域间的链接进行全球层次的测算。
(1)区域测算
综合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和居民消费习惯相似性的特点,ICP2011将199个参与国划分为8个区域,每个区域将使用独立的产品清单进行价格调查,这保证了不同区域内部各国家的产品更具可比性和代表性。区域比较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区域产品清单的制定,将GDP按照支出法分解为155个基本类,各区域的ICP协调组织根据可比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在每个基本类中选定需要采价的货物和服务的种类;第二步,价格采集,区域内部的各国通过价格调查的方法采集产品清单中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第三步,价格审查,各国需要将收集的采价数据提交到区域协调组织,区域协调组织使用ICP所提供的数据验证方法对价格数据进行审查,只有通过审查的数据才能进入到最终的计算环节;第四步,区域结果计算,区域协调组织根据经过审查后的各国基本类层次下的货物和服务的全国平均价格数据,使用多边比较方法计算基本类PPP。欧盟和OECD在进行区域比较时,在原始Gini-Elteto-Koves-Szulc(GEKS)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代表性商品的概念,并将其融入到指数计算的过程。在欧洲统计局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手册中,称其为GKES*方法。在ICP2011中,欧盟使用GEKS*方法进行基本类PPP计算,欧盟和OECD以外的区域则使用国家产品虚拟法(Country Product Dummy,CPD)进行计算。
(2)区域间的链接
在进行区域比较之后,还需要使用链接的方法将区域结果链接到全球结果。区域链接按照汇总层次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在基本类层次,使用的是核心产品清单法进行区域链接。主要步骤是:每个国家不仅需要提供区域产品清单中的采价信息,还要提供一组额外的采价信息——核心产品清单中的价格信息,用以计算区域间基本类PPP。在此基础上,全球各国的基本类PPP等于区域间基本类PPP乘以区域内基本类PPP。在基本类以上层次,使用的是国家间再分配法(Country Approach with Redistribution,CAR)进行区域链接。CAR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构建基本类购买力平价和支出的全球矩阵;第二步,使用GEKS法对上述矩阵进行加总,获得各汇总层次的购买力平价和实际支出;第三步,将区域内所有国家的实际支出相加,计算出各区域的实际支出总和;第四步,根据不变性原则将上述区域合计值在区域内各国之间进行再分配,分配的比重依据是区域内部比较所得到的各国相对物量水平。
三、ICP所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解析
ICP致力于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行各国间的实际经济规模比较,所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实际支出(Real Expenditure)和价格水平指数(Price Level Indexes)。本文首先对上述三个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用途进行详细解析。
(一)购买力平价
世界银行ICP官方手册中对购买力平价是这样定义的:一单位基国货币可以在基国购买一定量的一篮子货物和服务,则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本国购买上述同一篮子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国货币量[3]。从统计角度来看,PPP是一种空间价格指数,通过不同国家间购买同样一篮子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货币支出的比值进行计算,反映的是国家间价格水平的相对值。基于PPP,可以将各国以本币度量的经济指标转换为同种货币单位进行度量,并同时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比较实际经济总量成为可能。
从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可以看出,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选择进行比较的基国,以及确定一篮子货物和服务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在ICP中,基国一般选取的是美国,基国货币就是美元。ICP是从支出法角度计算PPP的,根据一篮子货物和服务所包含内容的差别,PPP的计算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从产品层次开始(如大米、面包、牛奶),到基本类层次(如食物和非酒精性饮料),再到主要支出总量层次(如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最终是GDP总量层次。
在ICP中,PPP的计算需要收集各国基本类层次以上的支出数据和具备可比性与代表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选用指数汇总方法进行最终结果的计算。PPP的实质是通过一套复杂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价格折算因子。
(二)实际支出
名义支出指标通过使用相应的购买力平价数据进行调整后,所得到的新指标称为实际支出指标。名义支出指标一般都使用本币表示,并内含了本国的物价水平因素,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所得到的实际支出指标,转化为使用基国货币单位和基国价格水平表示,消除了不同国家间的物价水平差异,因而冠以“实际”之名。在ICP中,最为重要的实际支出指标是实际GDP和实际人均GDP。实际GDP主要用于各国经济总量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比较,实际人均GDP主要用于各国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比较。
除实际GDP和实际人均GDP比较之外,ICP还可以进行详细的分类支出的国际比较。在GDP总量层次下,ICP提供了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三个支出总量数据。
实际个人消费是ICP中一个较为特别的支出指标,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要是指住户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所消费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由住户购买的货物和服务——住户最终消费支出,只构成实际个人消费的一部分,实际个人消费还包括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给住户的可供其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因此,相比住户最终消费支出指标,实际个人消费更能反映居民的实际物质生活水平。
ICP中的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剔除了提供给个人消费者的支出数额,而主要包括提供给一国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支出,如国防、法律、行政和环保等服务项目。因此,相比一般的政府支出指标,ICP中的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更强调公共性这个特点,也可以更为恰当地反映政府在公共事业上的支出水平。